北京一家Gucci门店外。中国试图让其消费者回到他们在大流行前的消费方式。 NICOLAS ASFOURI/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工厂隆隆运转,新房被抢购一空,工作机会也变多了。当中国周五公布新的经济数据时,人们估测数据将展示大流行后的显著增长。
问题是,小企业和中国消费者是否完全同意这是个好年头。
周五,中国报告了今年前三个月经济同比增长18.3%这一惊人的数字。尽管增长迅猛,但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情况——2020年第一季度产出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8%——也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状况。
一年前,一座座城市被完全封锁、飞机停飞、高速公路封闭,以控制病毒的持续传播。如今,随着人们在家工作并从大流行中渐渐恢复,全球对中国制造的电脑显示器和游戏机的需求正在激增。拿着经济刺激支票的美国人希望将钱花在中国工厂制造的户外家具、电子产品和其他商品,这种需求仍在继续。
大型基础设施也推动了中国的复苏。起重机点缀着城市的天际线。公路和铁路的建设项目提供了短期就业。房地产销售也有助于加强经济活动。
中国江苏省连云港的集装箱港口。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激增。 HECTOR RETAMAL/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但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给中国带来的增长只能到这么多。现在,中国正在试图让其消费者回到大流行前的消费方式,随着疫苗的日渐铺开,不久,其他国家也将要面对这一问题。
对中国出口的需求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将会减弱。决策者已经采取措施,以减少房地产市场和私营部门的过热现象,在这些领域中,许多公司已经资不抵债。许多经济学家正在寻找更广泛的复苏迹象,这种复苏将不再依赖出口和政府,而是更多地依赖中国消费者来实现增长。
疫苗接种进程缓慢,对封锁记忆犹新,这些都使该国的许多消费者感到不安。餐馆仍旧难以恢复到过去的状态。服务员、店主和学生还没有准备好进行“报复性消费”,以如经济学家所希望的那样推动增长。当暴发疫情时,中国当局会迅速采取新的封锁措施,这些措施伤害到了小商户及其顾客。
为避免2月暴发疫情,当局取消了数百万农民工的农历新年假期旅行计划。农历新年假期是中国最重要的假期。
“中国一直使用打地鼠的抗疫策略,但似乎也有很多自愿的社交隔离,这正在影响服务业,”标普全球(S&P Global)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肖恩·罗奇(Shaun Roache)表示。“这阻碍了恢复正常。”
江苏省南通市的一家工厂里,一名工人正在制造用于出口的机械仪器。预计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在今年晚些时候将会减弱。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吴贞在中国东南部江西省的鹰潭市经营着一家由13家餐厅和数十个宴会厅组成的家族企业。去年中国经济开始反弹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她的餐厅吃他们喜欢的菜肴,例如红烧肉。但是,就在她和她的员工开始为春节做准备时,一波新的新冠疫情促使当局将单一场所聚会人数限制为50人。
33岁的吴贞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一年生意最好的时候。”
今年,吴贞认为在节庆期间完全停业的成本会低一些。“如果我们要做年夜饭的话,一天的人工工资比平常时候要高出三倍。关门休业更节省开支,”她说。这将是餐厅连续第二年在假期关门。
吴贞两年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拥有800多名员工的生意。在大流行之前,四分之三的营业收入来自举办婚宴和家宴的大型宴会。她说,历时数月的疫情限制被取消后,生意尚未恢复正常。
像吴贞这样的小企业主所遭受的挫折,也影响了那些对打开钱包感到不安的普通消费者。据中国最大的招聘平台智联招聘称,酒店和餐厅、娱乐服务和房地产领域的工作机会与一年前相比更多。但是家庭仍然对支出保持谨慎。
家庭存款的比例比大流行前要高。这令像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亚洲经济负责人高路易(Louis Kuijs)这样的经济学家感到担忧。高路易认为家庭存款是中国消费者在家被困数月后是否准备好开始大肆挥霍的一个指标。
“有更多的人似乎在花钱上仍然不是很痛快,”他说。“有时,人们对新冠仍然存在一些担忧,但也许也存在对总体经济形势的担忧。”
去年,许多家庭在大流行期间承担了更多的债务以买房及支付费用。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缺乏许多富裕国家提供的那种社会安全网,一些家庭不得不拿出存款用于医疗保健和其他大笔支出。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不补贴其消费者。去年,中国没有发放支票来启动经济,而是命令国有银行向企业贷款并提供退税。
中国农历新年假期期间的旅游限制抑制了消费者的欲望,也减缓了中国人购物的势头。但周五公布的零售数据显示,3月份的销售高于预期,这让人们产生了希望,认为在未来几个月内,像25岁的李金秋这样的消费者的信心将得到提振。
目前,刚刚结婚并有了孩子的李金秋仍然选择存钱而不是花钱。他原本计划经营家族生意,但家族生意受到了大流行的打击,他认为,如果留在家乡,自己不会有太多机会。
“整个家庭有些危机感,”李金秋说。“疫情的原因和生意的原因会有些危机感。”
李金秋说,他已经在北京一家金融公司获得了一个做销售的工作机会,但是为了帮忙照顾新生儿而推迟了开始工作的时间。他说,他曾经贷款购买价值15万美元的奔驰车。现在,他开着一辆价值4.6万美元的电动汽车,并暂时不买新衣服。
他说:“消费的话,就紧着点儿。”
相关新闻:
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比2019年同期增长10.3%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一季度GDP等重要经济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此前,外界就普遍预计,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考验,并受去年基数过低的影响,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将大幅回升,增幅可能达到两位数。
与此同时,诸如路透社、彭博社、《金融时报》、《日经亚洲》等一众外媒也都纷纷撰文,分析和展望了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以及全年经济成长。而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也纷纷看好未来中国经济,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4月16日,国新办就2021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 图自中国网
外媒普遍关注中国经济成长
众所周知,由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6.8%。不过此后,依靠着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社会经济重回正轨,后三个季度GDP均为正增长,2020年全年GDP更是较上年增长2.3%,中国因此成为去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而如今让外界更为关心的是,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能否取得开门红?这不仅关乎中国,更关乎全球经济,众多外媒也十分关注。
从各大外媒的分析报道来看,它们均预测了中国今年一季度GDP将实现大幅增长,增幅可能将达到两位数。
路透社就指出,受国内外需求强劲以及政府对小微企业持续支持等事件推动和影响,中国一季度GDP和去年年初遭受疫情冲击时相比,将实现大幅反弹。报道还预测,这一增幅数字将会是自1992年有季度数据以来,最为强劲的一次。
路透社报道截图
4月16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一季度GDP数据,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除了GDP数据以外,中国在其他一些经济数据上也拿出了不俗的表现。在前几日公布的数据中,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样实现开门红。
4月13日,海关总署介绍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情况: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其中,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
值得注意的是,受去年年初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下降6.4%;其中,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而在2019年,虽然受中美贸易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当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7.0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同期增长3.7%;其中,贸易顺差5296.7亿元,扩大75.2%。
今年一季度相较前年同期,依旧增长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曾表示,从具体指标来看,去年是下降6.8%的低基数,表现在同比增速上,一季度很可能出现同比增长,甚至出现大幅回升。
一季度中国经济取得开门红和大幅增长固然可喜,但仔细分析过后,也需保持冷静和理性。外媒在报道中,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去年同期是的“低基数”,这是今年一季度GDP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彭博社就在分析报道中专门谈到了“基数效应”这一点。报道称,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近三个月的经济情况,一个好方法便是将数据与上一季度相比(环比),而非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这将会把诸如封锁隔离期间的一些异常情况排除,更精准地给当前经济情况“把脉”。
彭博社报道截图
彭博社援引高盛集团经济学家的观点称,考虑到今年中国一季度GDP较之去年前三个月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一季度经济增速基本与上一季度持平,“同比”的这一数据是一条分界线,将展现出经济复苏到底是在2020年年底达到顶点,还是将继续加快步伐。
但彭博社和路透社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复苏之路依旧是向好的,例如:海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强劲的出口,而强劲的出口又带动了经济的复苏,工厂竞相完成海外订单,这些贸易将为经济产出贡献相当大的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我国一季度GDP不仅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18.3%,比新冠疫情疫情发生之前的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中美两大经济体,竞争趋于白热化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经济比较自然也是媒体喜欢聚焦的话题。《日经亚洲》(Nikkei Asia)的分析报道,主要以采访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的形势展开。
《日经亚洲》在一项对32位经济学家所作的调查中发现,许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中国可能就在2030年至2034年之间的某个时刻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而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
报道称,在18个有效回答样本中,有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12人)预测,这一“换位”将发生在2030至2034年,有5人认为会在2025年至2029年,1人则选择了2035年至2039年。
《日经亚洲》报道截图
德意志银行旗下资产管理部门DWS的亚太区首席投资官肖恩·泰勒(Sean Taylor)的选择就是2030至2034年之间,在他看来,中国在2021年实现经济强势复苏后,经济增长率可能会稳定在健康良性的中高速区间,而反观美国,因疫情而累积出的沉重债务,可能将把经济增长率长期拖在低速区间。
《日经亚洲》援引东亚银行(Bank of East Asia)一位经济学家的话称:“中国很好地控制住疫情,这将提振消费者和商业界的情绪,支撑起消费和投资。”
报道还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坊间关于中国何时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猜测越来越多。
去年12月,英国智库机构“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称,基于中国比西方国家更好地防控新冠疫情这一事实,中国经济将比此前所预期的更快超过美国,或将在2028年完成对美国的“超车”,比之前预计的提前整整5年。
国际机构看好未来中国经济
4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4%,较1月份预测值上调0.3个百分点。IMF还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6%。
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IMF在报告中表示,中国采用积极措施,成功克服了疫情,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经济水平。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表示,中国的经济恢复遥遥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IMF报告截图
事实上,IMF预测的中国增长数据8.4%,要高于我国今年设定的GDP增长目标。今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概述“十四五”主要目标和今年主要目标,并宣布了“6%以上”的经济增速目标。
当时,外媒对“6%”做了多番解读,认为这一数字“保守”、“谨慎”、“温和”等等。例如路透社在报道中援引分析师认为,中国设定了一个温和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并强调了要创造更多城镇就业机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年后计划谨慎行事”。
《华尔街日报》也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温和”的目标。在新冠病毒重创全球经济一年后,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的乐观情绪。日经中文网则也解读称,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之中,中国“6%以上”的设定似乎有强调这是最低限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