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许鞍华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是全世界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导演。
她1979年开始拍电影,
42年里导演了28部长片,
六夺金像,三获金马最佳导演,
纵观整个华语影坛,
至今无人能打破这个纪录。
许鞍华获威尼斯终身成就奖
许鞍华在家中
今年3月,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在香港上映,
展现出了这位女导演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边嚷嚷要减肥,一边转身吃起了菠萝包,
74岁了还是地铁通勤,
喜欢和家附近的街市摊主聊天,
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出门坐地铁,
和年迈的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
在片场杀伐果断,
一扬手对讲器就进了河水里。
纪录片导演文念中,
是香港著名美术指导,
和许鞍华相识长达20年,
为了这部片子,他贴身跟拍3年,
“拍到最后,朋友都快没得做了。”
许鞍华和文念中在香港
我们访问了文念中,
聊起了这部片子前前后后的趣事,
他告诉我们,
发哥(周润发)也去影院看了这部片子,
“看之前他让大家看到他不要笑,
结果他笑得最大声。”
“阿Ann的为人性格,对电影的态度,
影响了我20年,
她74岁了,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情,
就是好好拍电影。”
撰文 洪冰蟾 责编 石鸣
《疯劫》是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张艾嘉主演,卖座又叫好,掀起香港电影新浪潮。她关注移民的身份问题,用手持加一镜到底,还是最早来内地取景的香港导演,从理念到制作,都非常之先锋。《美少年之恋》的导演杨凡说她“一出道就很红,我们是要仰望她的。”
1979年,许鞍华在《疯劫》片场
80年代她拍越南三部曲之《投奔怒海》,林子祥和刘德华主演,直接捧回金像奖最高荣誉。媒体直呼许鞍华让老导演们的饭碗大受威胁。她少壮力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拿奖拿到手软。
拍《撞到正》时,许鞍华更是启用“全女班”(除关锦鹏)。要知道,那可是40年前,影视业距离男女同工同权还远着呢,以女性为主的主创团队可以说是开天辟地。
1980年,《撞到正》主创
香港影坛派系林立,她坚信做事要靠自己,不能靠裙带关系,一直都是孤军奋战,从不站在任何一个山头。不过,香港人会说,许鞍华没有敌人,人人都爱许鞍华。她去片场,所有人都会站起来打招呼。
但人生起伏不平。
40几年的电影生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许鞍华忍受过长达10年的创作低潮,改编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被评为“失望之作”“力有不逮”“希望有人重拍”,拍的片又不赚钱,拍一部扑一部,直到《女人四十》才翻了身。
1995年,《女人四十》片场照
当年天水围出了很多震惊全港的惨案,许鞍华做足背景功课连拍两部,小成本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平心静气讲一桩温情的市井故事,四位女性主创,一口气揽下金像奖最佳导演、编剧、女主角、女配角。
《天水围的日与夜》鲍起静
《桃姐》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挖掘人们应对衰老和孤独的真实处境,令两位女主角摘遍影后。
陆小芬、张曼玉饰演母女
50岁那年,《去日苦多》里,她坐在一棵树下,回忆和妈妈紧张的关系,镜头一转,母女俩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妈妈一直在讲北角的往事,许鞍华则在边上,沉默地抽烟。
70岁那年,文念中去她家里拍《好好拍电影》,母女俩又在沙发上聊起往事,妈妈说话已经不太利索,过去的很多事都记不清了,这次轮到许鞍华滔滔不绝。
《好好拍电影》中,许鞍华和妈妈
文念中的这部纪录片,徐徐展开这位风华绝代的女导演的故事,她的个人和家族史,贯穿抗日战争、越南战争、移民潮、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又激荡出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回响。
老朋友曾对许鞍华说,如果还能再拍五部片,就应该拍一部“非(不)情愿的英雄”,属于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他们很快会消失。
从那时算起,她又拍了十几部电影。许鞍华的时代,远没过去。
以下是文念中的口述:
我认识许鞍华导演20年了,如果不是拍她的纪录片,我想我不会了解她那么多。
2016年,她在香港拍《明月几时有》。我是美术指导,借“职务之便”,每日拿部摄影机,在片场拍她。
文念中在香港接受“一条”线上采访
她从没觉得她的床太小,她的房子不好意思请客
这么多年,Ann一直和妈妈住在北角。以前新年,我常会去她家拜年,同她和伯母饮茶。拍纪录片的三年里,我们不时会跟着Ann回她家。
许鞍华和猫咪Figaro
在她家里,如果拍摄时间长,她就拿零度可乐和维他奶出来,一边说话,一边大口大口喝饮料。有时我们会停下来去茶餐厅,Ann特别钟意吃菠萝油和咖喱牛腩。
她还会买茶餐厅的食物给剧组,一般是在发脾气后的第二天。录音师汤湘竹说:“她买很多奶茶、菠萝包,跟剧组人员道歉,然后深深鞠一个躬。大家就说没事啊导演,然后就喝她的鸳鸯什么的,然后到了晚上,她又发作一次。”
回不去的理想主义年代
我一直在想,这个纪录片是拍给谁看的?看完会感觉Ann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给不了解她的人,呈现我眼中的Ann。
《好好拍电影》的另一条线索,就是采访了侯孝贤、李屏宾、杜笃之、贾樟柯、李樯、田壮壮、徐克、陈果、尔冬升、关锦鹏这些电影人,我想透过他们和Ann的关系,来展现那个理想年代。
1981年,《胡越的故事》,26岁的周润发和21岁的钟楚红
再拍下去,恐怕朋友都没得做了
我比Ann小21岁,1968年出生在香港。读大学的时候,就在看Ann的电影,受香港新浪潮影响很深。
从一开始,我就不是因为想做导演才要拍这部片,我纯粹是想,透过纪录片这样一个媒介,把Ann说的这些东西留下来,讲给其他人听。我想让观众感觉到,镜头背后是许鞍华的一个老朋友,而不是一个导演或摄影。
拍《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和剧组的同事盼盼聊天,说到香港很少有电影人的纪录片,好值得拍一部专属于许鞍华的片。后来我、盼盼、Eva就组成了《好好拍电影》的三人工作团队。Ann都认识我们三个,我们去找她的时候,掌机、打灯、收音都是自己来,就是不希望有陌生人在场,这样能在某些时刻,说些心里话。
制片人盼盼、剪辑Eva、文念中与侯孝贤合影
她说我这一生,只会拍电影
拍摄结束后,我们进入了长达9个月的剪辑期。Ann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她在那个时间里的人生处境和思想状态。推翻了很多想法,甚至搬出了杜琪峰纪录片《无涯》的导演林泽秋来帮忙剪,最终的剪辑方案是,用Ann的人生故事和她的作品做一个串联。
在过去与现在的浮光掠影里来回跳转,我才发现她这么多年的创作,有意无意捕捉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变迁。
比如《女人四十》里的大埔街市,现在已经没有了。
《男人四十》里,张学友住在美孚新邨那个社区,当时我们觉得那里是一个中学教师会住的地方,但如今房价已经飞升到不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程度了。
《男人四十》张学友
还有《桃姐》,桃姐总是在深水埗街市买菜,和刘德华在茶餐厅吃饭,现在那些社区场景也有了变化。
许鞍华旧照由《好好拍电影》团队提供
特别鸣谢:文念中、潘苏晨、姜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