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错车握对手,打乒乓交朋友。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踏上中国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正式到访的美国客人。

  

  (图说:1971年4月13日,在首都体育馆,一场中美乒乓球友谊赛拉开帷幕。)

  小小乒乓球帮助中美突破了相互隔绝的那堵墙,开启了两国关系“破冰”进程,更成就了“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佳话。

  弹指一挥间,五十年已过。

  4月10日下午,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举办了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来到这里观摩了包括开幕式、友谊赛和主题展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图说:五星体育频道马晓薇、美方主持人Steven Weathers主持开幕式。)


  崔天凯:中美可以合作的领域应该是增多了

  开幕式上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的视频致辞。

  崔天凯大使指出,50年前,中美两国之间的不同远超现在,但双方从两国人民的根本福祉和共同期盼出发,尊重彼此差异,开启合作进程,用事实证明了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大国完全能够和平共处、互利合作。

  今天,中美关系正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选择,双方更应继承和发扬乒乓外交所承载的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精神。

  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美可以合作、应该合作的领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推动大球转动的原动力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了。中方愿同美方秉持尊重、友好、共赢的乒乓竞技精神,在互利合作与良性竞争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

  

  (图说: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视频致辞。)

  美领馆人员:享受比赛,“上面”的事我们管不着

  开幕式结束后,二楼冠军堂正式拉开了友谊赛的帷幕。在这里,记者遇到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埃里克,他今天的角色是“啦啦队队员”。

  

  (图说:由13位美方运动员和13位中方运动员组成4个中美混合队,每个队都拥有一个独特的队名,分别为:快乐乒乓、乒乓朋友、美女与帅哥队和飞虎队。)

  埃里克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这里的美国参赛选手很多都是他的同事,他们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了专门的乒乓球练习。

  “我们办公室里还有个乒乓球桌,他们抽空会在那边练习。有时候下班还会去梅龙镇打球,那边也有个练习场所。”

  埃里克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已经学习中文11年了。说起当初学中文的原因,他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就很想学。我在美国有很多华侨朋友,这让我很有学中文的兴趣。”

  问了埃里克一个问题:“你和同事之间会讨论中美关系么?你们怎么看待这次比赛?”

  他想了想,也不怎么犹豫地说:“我们只是觉得这场比赛就是比赛,这是一场游戏。开心最重要。‘上面的人’怎么做我们管不着,但你看现在在这里的人多享受这场比赛。”

  

  (图说:正式比赛开始前,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和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开球。)

  

  

  (图说:比赛开始前,中美队员互相别“名牌”成了现场争相拍摄的画面。)


  说着,他把手里作为啦啦队的拍手板给了记者。“这个给你,鼓掌更方便。”

  

  王励勤:让孩子们下手轻一点

  50年前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中方特意安排中美选手混合配对双打,以增加比赛精彩性,也在组合中向彼此和世界展示合作的诚意与善意。

  今天,这样的场景再次上演。“谁赢了?”能得到的答案只有“红方”或“蓝方”,而不是“中国代表团”或“美国代表团”。

  

  (图说:冠军堂的墙壁上贴上了中美两国国旗,比赛也专门安排中美选手以混合配对双打的方式进行。)

  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据他了解,为了在比赛中表现出相对平衡的能力,中方此次活动继承了50年前那场比赛的“传统”。

  “我们(中方)对于此次来比赛的人员选了又选,不能选太好的,也不能选太差的,最后专门从体育学院挑了一批孩子出来打这场比赛。”

  

  记者在比赛现场还见到了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奥运冠军王励勤。当时他正坐在休息位置准备离开。

  起身,他清晰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让孩子们下手轻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