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刚见到我时,她曾微笑着劝说,“你就去看看,不买也没关系”。
此刻我明确表示不买,她立刻变了脸色,再次挽住了我的胳膊不松手:“你再看看,再看看。”
一旁那个晒茶叶的男人也直起身来,眼神略带警告,朝我观望。
我有些怂了,看了看四周,并没有路人经过,于是立马表示:“我可以付茶水费!”她挽着我的手放松了一些,
“你去外面买肯定吃亏的……你说说吧,能付多少茶水费?”我放下15块钱,她最终放开了我的手。
文 | 徐晴
编辑 | 金匝
运营 | 以繁
1
去年8月,95后男孩贾青独自到杭州旅行,遭遇了一场由三位老奶奶主导的魔幻骗局。
贾青性格随和,喜欢“顺其自然”,出游前,他并没有做详细的攻略,只是粗略地计划先到灵隐寺转一转,再买一些茶叶带回去。
天气炎热,在火车站附近的公交车站,他先是遇到了第一个老奶奶,建议他改变路线,不要去灵隐寺,而是“去九溪玩水”,凉快之后再顺便去附近的龙井村买茶叶;紧接着,在换乘车站,他遇上了第二位老奶奶,告诉他要去本地茶农家里才能买到正宗的茶叶;随后,他被这位老奶奶带到了一家茶店,第三位老奶奶已经等候多时,她拿出两种茶,称一个是“雨前龙井”,一个是“雨后龙井”,给贾青沏了两杯。10分钟后,对茶了解甚少的贾青花费700元买了一斤茶叶。
这场经历宛如接力赛,三个老奶奶一棒接一棒,最终把贾青传到终点。事后,他觉得不对劲,在网络上搜索,看到相似经历的帖子,才得知被卷入一场精心策划的“茶叶销售大赛”。贾青懊恼,但也觉得无可奈何,毕竟,“她们实在是太高明了”。
高明之处首先在老奶奶们的外形打扮:她们头发花白,脚蹬运动鞋,手里挎着一个买菜用的布兜,看起来只是出门去市场。
其次是她们的耐心,每一位奶奶都有恰到好处的热情,话题从指路切入,再来一场和茶叶毫不相关的闲聊,让贾青放松警惕。她们保持着随意、平静的态度劝说贾青,直至他走进茶店。
网络上几十篇相关的帖子看下来,贾青发现网友们的经历与他相似,但多数只遇到了一位老奶奶,没有他那样丰富。至于他高价买回来的“龙井茶”,最终变成了“薛定谔的茶叶”——到底值多少钱,只有上帝知道。
2
为了体验一把这样贾青帖子里“精妙”的茶叶骗局,这个清明节假期,我去了一趟杭州。
正是采春茶的季节,市区道路两侧常见“龙井茶店”,走进去就有人来讲述龙井茶的历史: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到龙井村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品尝西湖龙井茶,赞不绝口,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 传说中的十八颗“御茶”。图 / cfp
上个世纪,龙井茶价格水涨船高,冒充的事也不少见。到了2008年,GB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正式实施,确定了龙井茶的质量标准,也划分了三大产区:西湖产区、杭州产区、绍兴产区。
在西湖产区,根据茶树生长的地理位置,茶叶被分为“狮峰龙井”“西湖龙井”“梅坞龙井”,其中“狮峰龙井”最贵,有行家告诉我,它的价格在每斤5000元以上,而龙井村正是它最大的产地。
我先去了贾青那次旅行的起点:火车站。在我的预想中,火车站是老奶奶出现的重灾区,但没想到的是,我在那里晃悠两个多小时,甚至主动搭讪了所有出没的老奶奶,她们要么说起杭州方言,我压根听不懂,要么对我爱答不理,冷漠得根本不像骗子。
又一位老奶奶出现,我立马上前询问:“您知道去哪里买茶叶吗?”一旁的小孙女拉了拉奶奶的衣角,示意她不要理我,两个人迅速走远,孙女嘴里嘟囔着:“是不是骗子?”
寻找骗子,却被人当成了骗子,这让我有点想流泪。两小时过后,我开始怀疑,这种老奶奶骗局是不是已经消失了?但等我离开火车站,坐上出租车时,骗局终于露出一角。
我告诉出租车司机,我要去龙井村,原本沉默不语的司机听说我要去买茶叶,顿时变身“话痨”。在等红绿灯的间隙,他拿起手边的保温杯向我示意:“西湖龙井,一斤2000块,我每年都买四五斤。”言辞中带着得意。
除了向我铺垫价格,司机还试探着问我要买多少,作出一副仗义的架势:“你给我说说要买多少,买得多了我让他给你打折!”同时还告诉我,可以慢慢看,“我把计费表停掉了,不费钱的,你买完我再带你回去。”
穿过一条隧道后,远处的环山和大片的茶田映入眼帘,车子拐进一条小路后停下,两家名为“龙井问茶”的茶馆就坐落在那里。司机带我走进其中一家,仅有的一张桌子上放着两盘茶叶,一个三十岁左右、老板娘模样的人走出来向我介绍,左边的茶叶750元一斤,右边的1000元一斤。她熟练地拿出两个茶杯,分别捏了一小撮给我沏了两杯,让我“感受一下两种茶的不同”。
▲ 店内唯一的桌子上放着两盘茶叶,和一杯泡好的茶水。图 / 徐晴 摄
一罐茶二两,150元,为了套话,我还是买了一罐。等借故让司机先走后,我问买茶的老板娘:“拉我来的司机是不是跟你们有合作?”她也不掩饰:“双赢嘛,他接送客人能赚两份钱,还有我们这里的免费茶叶喝。”没多久,又有一拨被带来的新客人走进了茶店,也许是担心我泄露“商机”,老板娘看买完茶叶的我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就索性把我的杯子拿到室外的桌子上,客气地将我“请”了出去。
看着这一拨新来的游客,我不禁产生了一丝同情,但很快,我就被“打脸”——原来我才是小丑,以为看穿了“套路”,实际上,还有更深的“套路”等着我。
沿着这个村子小路往里走了几百米,一位偶遇的阿姨把我拉到家里,叫我看看她家的茶叶。攀谈中她告诉我,我买到的并不是西湖龙井。村口的那两家茶店,一家是外地人开的,一家是20公里外另一个村子的人开的,他们租用了本地村民的房子,每年的租金高达60万,给到司机的回扣能有60%。
她让我拿出刚买的茶叶和她家的龙井茶对比,“外地的茶叶颜色碧绿,叶片大大的,真正的龙井茶小小的,绿中带黄,没那么好看的”。她还拿出了一个小布袋,里面装了一沓“西湖龙井”的防伪标贴纸。她家里有三亩地,每亩地茶叶的产量在40斤左右,炒完后数量会变少,一共领到了120个125g规格的防伪标,“只有双峰村的本地人才能去村委会领取”。
我看了一眼我刚买的茶叶,果然没有什么防伪贴。等等,双峰村?“什么村?”我追问道。阿姨看着我的目光带着同情:“小姑娘,你太天真了。”我郁闷地打开百度地图,才赫然发现,这里并不是我要去的龙井村,龙井村在山顶,这里只是半山腰的双峰村——我彻彻底底被出租车司机骗了。
▲ 真正的“西湖龙井”、“狮峰龙井”都有防伪标。图 / 徐晴 摄
此时是下午4点,站在双峰村的我五味杂陈,眼看着一辆接一辆的车驶来,流水线一样:停下,放人,买茶,离开,重复着同样的一套流程。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和我一样,原本想去龙井村,结果,最后被带到了双峰村,买了一堆不知道哪里来的茶叶。
3
等离开双峰村后,我还是不死心,想去真正的龙井村一探究竟。
等我真的走在龙井村的主干道上,心里不禁乐开了花——这里到处都是贾青描述的“头发花白、手上戴着银质或玉质的镯子、看起来慈祥又热情的老奶奶”,她们散布在茶店里、小路边和巷子口,有人经过,就会凑上前去询问:“要不要我家去看看茶?”
在这里,骗局也变得更加隐晦。
以清明、谷雨两个节气划分,龙井茶分为“明前”“明后”“雨前”“雨后”,“明前”品质最好,卖的价钱最高,可以达到几千元至几万元一斤。上个世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出了新品种龙井43号,除了产量大,比过去的老茶树(又叫“群体种”)多1/3,它的开采时间也比老茶树早10天左右,这样也相对降低了龙井茶的价格。
当地人告诉我,因为种茶、采茶、炒茶的成本太高,即便是当天新采、新炒的43号茶树,想要赚钱,最低也要卖到750元一斤。但在龙井村的茶店里,200、300、400一斤的茶叶十分常见。
5分钟后,一个阿姨挽住了我的胳膊,带着我走进了小巷深处。和双峰村一样的剧情再次上演:两个竹盘、两种茶叶、两个茶杯。区别只有定价,左边一斤400,右边600一斤,她反复建议我,“买400的,性价比高”,还对我比了“3”和“5”的手势,表示“如果买的多,可以这个数给你”。
当被问起这些茶是不是狮峰龙井时,她反问:“不是狮峰龙井还能有什么嘛?”我说没有防伪标啊,她狐疑地看了我一眼:“这是政府规定的,1000块以上的茶才有防伪标,懂不懂?这是政府的规定。”
▲ 同样的套路,还是两种茶叶先给你泡好,没有防伪标,但有“特制包装袋”。图 / 徐晴 摄
之前刚见到我时,她曾微笑着劝说,“你就去看看,不买也没关系”。此刻我明确表示不买,她立刻变了脸色,再次挽住了我的胳膊不松手:“你再看看,再看看。”一旁那个晒茶叶的男人也直起身来,眼神略带警告,朝我观望。
我有些怂了,看了看四周,并没有路人经过,于是立马表示:“我可以付茶水费!”她挽着我的手放松了一些,“你去外面买肯定吃亏的……你说说吧,能付多少茶水费?”我放下15块钱,她最终放开了我的手。
后来我又询问了两家茶店,一位奶奶告诉我,她家的茶叶分为300、500、800三档价格,“都是狮峰龙井”。当我问起有没有品质更好的茶叶,她才找出一个小布袋,“这个2000元一斤”。而村口那家,一位大叔称自家的狮峰龙井5000元一斤,我问他,别家怎么有便宜的茶叶,他隐晦地表示:“每年狮峰龙井的产量就那么多,那些300、400一斤的茶,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 龙井村的每一家茶馆都卖“西湖龙井”、“狮峰龙井”,直接装在后面的黄色塑料袋里。图 / 徐晴 摄
那个下午,我四处晃荡,两手空空,两个一直在路上招揽客人的女人隔着马路,不满地对我喊话:“走了好几圈了,买不买啦到底?”
从龙井村回来后,我通过帖子和贾青联系上了,他跟我讲了魔幻骗局的后半段:得知自己被骗后的第二天,他又去了公交站,等了不到半个小时,他遇到的其中两位老奶奶居然结伴出现了。
他拍下了两位老奶奶的照片后,坚决地踏上了去龙井村维权的道路。因为证据在手,无法辩驳,最终,茶店店主把钱退给了他。
4
离开杭州前,我托朋友介绍了几位双峰村和龙井村的村民,终于弄清楚了两个村子骗局的起源。
在多年前,龙井茶骗局是有时令的。杭州的春天是公认最美的季节,等春天过去,游客骤减,龙井村的老奶奶才会组队出去拉客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赚点钱”。
双峰村的村民也佐证了这个说法:“20年前的骗局很夸张的,我小时候去上学,公交车上一堆龙井村的老太太,买好了月票,每天出来拉客人,当时27路公交的每个站点都是那里的人。”
网络上的“老奶奶骗局”,也大多发生在5年前。最近几年,年轻一代的龙井村人外出工作,不仅种茶、采茶、炒茶的技术面临失传,“老奶奶”也要后继无人了。
贾青返回龙井村维权时,茶店店主解释说,老奶奶们负责揽客,茶叶卖出去,她们会拿到20%的报酬。原本他自家的茶叶向来销路不错,已经很多年没用这种方式招揽客人,但2020年受疫情冲击,销量大跌,才又“重蹈覆辙”。
而双峰村发生冒充龙井村的骗局,更多是因为茶的销路困境。
一位村民告诉我,双峰村虽然产“西湖龙井”,但对外宣传一直是个问题,在西湖产区的几个自然村里最没有名气,村口连一块明显的标识和广告牌都没有,唯一一块导游石碑碎了不知道多久。
一位在市区里开茶店的双峰村人说:“每次和别人聊龙井茶时,大家只知道翁家山、龙井村、满觉陇,根本就不知道双峰村,以为我在瞎忽悠。”
他还告诉我,外地人在双峰村开起茶店后,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他们会刻意阻止游客跟本地村民接触,这样一来,游客既不知道自己在双峰村买了假茶叶,更发现不了这里并不是龙井村。
▲ 外地人开的茶店门外,一位老师傅正在炒茶。门内是出租车司机带来的游客正在品茶。图 / 徐晴 摄
这样的骗局在村子里人尽皆知,存在了十几年,但“没人能管”。一方面,外地人办理的营业许可上写的是“龙井茶”,不是“西湖龙井”,租村民的房子也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当地村民也因为高额的租金和可观的人流量,默许了这种行为。
总有“漏网之鱼”走进村子,被本地人拉到家里“科普”,买到真正的西湖龙井;或者走进餐厅消费,给村子创造营收,钱最终也能落到每个村民的钱包里。
离开的那个下午,游人依然络绎不绝,每一辆公交车都是爆满。看了看,叫车排到了34位,无奈之下,我只好走路下山,到半山腰的双峰村时,终于拦到了一辆出租车。
司机是又一位大叔,接上我之后,他不断地问我有没有买茶、买了多少。得知我已经买过,隔着口罩,他仍然亢奋说道:“孝顺!带回去给老爸喝,那给老妈带什么?”他几乎是两只手“啪”得一下拍在了方向盘上:“要带丝绸!丝绸博物馆你晓得吧?我们等一下就路过,打85折,晚一天活动就没有了!我等下把表停掉,不费钱,你去买,我等你好吧……”
疲惫的我立马精神了,想起来我在网上翻阅过的另一个帖子:年轻人小童被司机带去“丝绸博物馆”,到了地方,才发现是“丝绸工厂店”,那里的丝绸质感粗糙,但价格高得离谱,一件短袖上衣一千多元。
原来这个司机也是“托儿”。这次体验,我真是被骗够了,于是绞尽脑汁地想了3个理由:玩得太累了、有人在等我、我妈妈不喜欢丝绸。司机终于放弃了劝说,沉默着一脚油门踩下去,全速离开了龙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