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外交官员于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会晤时爆发的激烈冲突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因为美方在会晤前以香港问题为由追加制裁中国及香港官员,并和日本在日美“2+2会谈”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将中国定义为共同“挑战”,甚至将高度敏感的台湾问题放入声明中。杨洁篪、王毅等中国外交官明显有备而来,并未配合美方剧本演出,而是以反客为主的姿态单刀直入,主动出击,强硬反驳了美方的指责,斥责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警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老毛病要改一改了”。
中美高层对话期间中方显示出对“平视外交”的强烈诉求。(Reuters)
中国此番有别于传统外交辞令的反击,一改往常的隐忍态度,在海内外舆论场引发空前关注,不少人将中方在阿拉斯加会晤的强势表现与一百二十年前清政府在签署《辛丑条约》时的委曲求全进行对比,断言这场会晤将写入历史。应该说,自近代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进入世界体系以来,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针锋相对的强硬外交并不少见,但很少有哪一次像今次那样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有底气的一回。尽管国际上仍有很多人质疑中国外交是否有太多“战狼色彩”,但相比这个充满叫嚣意涵的词汇,我们认为“平视外交”才能更恰当表述这种状态。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两会”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分组审议时说,今天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麽‘土’了”。话外之意,既透露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中国人已愈发对中国实力拥有自信,不再像前人那麽“自卑”、那般仰望西方世界,也隐含道出了中国所追求的并非傲视世界、俯视他国,而仅仅是从曾经的“仰望世界”走向“平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外交官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的强硬反击,针锋相对,正是对习近平说的“平视世界”的外交演练。概而言之,平视外交就是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该让步的时候会让步,该强硬反击的时候会强硬反击。平视外交的出现,既是一个崛起大国自信心不断增长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对摆脱曾经屈辱历史,摆脱自卑心理的努力。
中国一百多年的外交史经历了从屈辱到寻求平起平坐的历程,背后是国家实力的崛起。(多维新闻)
正所谓弱国无外交,外交背后是国家实力。一部中国外交史,就是一部中国持续崛起,走过坎坷岁月与艰难复兴的历史。一百二十年前,中国在八国联军胁迫下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当时中国最有名的外交官李鸿章,纵使被西方称之为东方俾斯麦,擅长外交周旋之道,但奈何弱国无外交,也只能委曲求全,落下丧权辱国的骂名。北洋军阀时代,中国着名外交家顾维钧,虽有“虎口索食”的本领,在巴黎和会上力驳日本的无理要求,奈何外交成败,还得依靠国家实力之强弱,最终也只能扼腕叹息,忍痛看着国家沦丧的悲剧。
1949年中共建政,中国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以来的首次主权独立,在毛泽东时代也首次实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不过受制于冷战格局和革命年代的束缚,纵使毛时代的中国外交富有革命浪漫主义,不惧美苏两大强权,但由于与美苏实力差距悬殊,仍不得不受制于人,先是一边倒向苏联,后来又引入美国力量与苏联对抗。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将世界定义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中国外交开始恢复主权国家的常识理性,走向正轨。基于对中国国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处于守势,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考虑,邓小平时代制定下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韬光养晦是在自己还弱小的形势下保持隐忍退让,不强出头,专注于发展壮大自己。该政策为中国赢得了三十多年的宽松环境,使得中国一举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韬光养晦也是一种积极有为。
但是随着中国发展崛起,国际丛林地貌越来越藏不住中国的巨大身形。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债务危机又在西方上演,而中国则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这往往被看作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此后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论调日渐抬高。即便此时中国在国际上也一再隐忍,即便北京反覆宣称中国发展不是为了挑战谁,但随着中西方之间实力快速接近,已经习惯了“西强东弱”格局的西方社会仍然对中国崛起报以警惕乃至敌意。自习近平上任后,在他强势风格的推动下,因应内外形势,中国外交开始进入积极有为阶段,提出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带一路等举措,外交风格变为强势进取。
而在此阶段,中国的强势崛起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相对衰落,形成鲜明对比,世界也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发动的贸易战和科技战持续围堵中国长达三年之久,也未能遏制住中国。特朗普与拜登(Joe Biden)的总统选举乱象,更是让世人看到美国所标榜的民主制度之混乱,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事件险造成美国宪制危机。而中美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治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则更是让世人惊愕,拥有世界顶级医疗资源和技术的美国,居然成为全球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中国以相对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却成为世界上最早控制住疫情,而且是2020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根据多家国际机构预测,中国有可能提前到2028年经济总量赶上美国。
这些巨大反差,让中国人越来越可以充分自信地平视美国,过去中国社会习惯仰止美国、将西方价值奉为圭臬的情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习近平在中国全国“两会”所说的中国人早已经可以“平视世界”的话是一种反映,而他在之前谈到国际形势时,也曾作出“‘西强东弱’是存量、是历史,‘东升西降’是增量、是未来”的判断,其中表现出对中国实力的自信。
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崛起,给予其对等的地位。(AP)
需要指出的是,平视外交指的是对外交往的一种平常心态,即不卑不亢,互相尊重,平等相处。其最重要是心态转变,不等于一味强硬,强硬和忍让都是外交的形式,都需服务于外交目标。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内核都是和而不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今次中国对美国的强硬反击,是中国在美国压力下的回击,更多地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类似于毛泽东当年说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最终目的还是致力于维护中美和平的交往关系,而不在于寻求对抗。从这个角度上说,平视外交,既不是刻意隐藏实力、隐忍退让,也不是已被意识形态化的“战狼外交”或狭隘民族主义。
可以预料,今后世界将要面对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类似阿拉斯加的冲突场面可能还会上演,西方曾经习惯地站在至高点上对中国指指点点,只怕是越来越难以奏效。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必须适应这样的中国,以平常心来看,要理解这是世界格局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正常结果。只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来面对中国,并给以最基本的尊重时,才有可能赢得中国的尊重和善意,进而求同存异,解决问题。而这也是国际关系多极化和平等化的必然趋势。正如两百多年前马戈尔尼(George Macartney)访华时,乾隆皇帝的天朝上国傲慢心态令中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的机会,如今西方也是时候抛弃两百多年来的优越感和西方中心主义,那种动辄训斥其他国家的傲慢,与满清乾隆皇帝一样显得不再合时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应是一个更加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平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