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1岁的中国智者燃爆了世界。
面对美国的无理指责,他当场回怼:
“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刚才必须阐明立场!”
当美方代表一派居高临下,
他直接回怼:“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他的慷慨陈词,惊倒了美国国务卿。
布林肯:记者都不许走,我还要再讲几句……

他讲完立刻示意记者走,不给中方回击之机。
却不料,这中国男人立刻表态:
“你们为什么害怕记者在场?你们美国两轮的讲话,也应该给中方两轮讲话的权利!”

他据理力争,记者们留下。
8分钟开幕致辞,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

场下美记瞪大了眼睛纷纷询问:
“这场面简直了!这中国人太太太牛了!”

随后,他的金句被万众追捧,
印上了衣服、手机壳、包包……
一夜之间成了网络爆款。

这儒雅又犀利的中国男人,瘦削却挺拔,
他叫杨洁篪 [chí]
,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称他“老虎杨”(TigerYang),
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
他曾一日四次奔走于美国国务院、国会之间,
最终硬是公开怼得半数以上美国人希望政府向中国道歉。
外交,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而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他,
无疑是场上的王者。

01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网友的姨夫曾是原上海浦江电表厂的班头,
时隔52年,有些人有些事,他仍记忆犹新。
1968年,厂里来了个“带些文气”的小工,
午休时分,其他工人聚在一起抽烟踢球打牌,
他却洗净了手,掏出一本英文书,在角落品读。
正午的阳光洒在他的身边,一众人哄笑:
“你一个电表工人,还能用得着英语吗?”
他听到了,却只笑笑,继续埋头学习。
那一年,他刚刚18岁。

1970年,厂里竟陆续来了一些英文材料,
全厂没有一个人能看得懂,只有这个小工。
复杂的文件,他很快全翻译了出来,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也有人酸溜溜地说:
“他是懂点英文,但有什么用?工资没涨,岗位没变,不还是一个小工吗?”
他再看书时,有人路过依然笑他,
只是多了个前缀:懂英语的小工。
他还是笑笑,推推眼镜,继续沉浸在苦读中。

又过了一段时间,政府一个机关缺名翻译,
听说上海电表厂有个小工懂英语,
于是就把他“借”走了,
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些笑他的人,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了他。
很多年后,老班头谈起他还会唏嘘,
那“懂英文爱读书的小工”,名字挺难写:
他叫杨洁篪。
曾任中国外交部长,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02
1950年,农历庚寅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一”。
上海黄浦区北京西路、温州路附近一处弄堂里,
一个健康的男婴呱呱坠地。
由于属虎,家族中一精通古汉语的老先生便给他起名“洁篪”。

篪(chi),是中国古代一种竹管吹奏乐器,
状如笛子,双手水平横握,
不过很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

五代吹篪伎乐浮雕
虽是普通之家,但家教甚严。
从6岁起,每天5点,
杨洁篪都会被祖父叫醒伏案练字,
纸张摆放、握笔手法、站姿身形都极严格,
天天苦练,直到小学6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他不仅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字,

杨洁篪写给友人的信
小学毕业,杨洁篪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
这里,非常重视英文教育,
被誉为“新中国外交官和外语人才的摇篮”。
当时的杨洁篪,身材挺拔,办事沉稳,
话不多,却正直成熟,人缘非常好。
和他同一宿舍上下铺的同学,叫王光亚。
后来,成为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
宿舍里,还有一位65级的小学弟崔天凯,
后来,成为了中国驻美大使。
同样的风华正茂,同样的勤奋苦读,
少年们如海绵般拼命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1968年,上海的月色悄然洒落,
谁能想到,这简陋宿舍中沉睡着的三位少年,
将成为中国外交部未来的部长、副部长、大使。
然而,很快一场大雨,倾盆而至。
03
1968年,“文革”波及到了平静的校园。,
宿舍中少年们的命运,也如浮萍般飘摇。
初中还未毕业的王光亚,被打成了“白专”典型,
少年划破手指写下血书,以明心志,
这份血心书激起了无数同学的签名,后来还装进了王光亚的人事档案袋。
其后,他横下心,报名去北大荒当了知青。

当王光亚随着滚滚车轮奔赴黑龙江,
杨洁篪走进浦江电表厂做起了小工,
这一别,就是4年。
虽天各一方,处荒野厂房,
但少年们细心守护着心中的光和暖。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继续艰难地学习成长,
22岁那年,
上海的杨洁篪,成了“英语好被借走”的小工,
在黑龙江的王光亚,已是机枪连的指导员了。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1972年,他们等到了机会。
当时的周总理为外交战线后继乏人担忧,
于是外交部受命:
将“文革”前在当时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3年的老初三学生招回,随后精选了一些人,送到刚与中国建交的英国,全面学习外语、政治、经济。
就这样,杨洁篪奔赴伦敦,
在那里,他不仅与王光亚重逢,
还结识了一批有志青年:
周文重(曾任中国驻美大使)、沙祖康(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张幼云(中英谈判时邓小平的翻译,前驻英大使馆政务参赞)、龙永图(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
这批中国青年,此后成为了中国外交的脊梁。

1972年,部分中国科研留学生在英国
在人群中,杨洁篪遇到了一位文静秀美的姑娘,
她叫乐爱妹,是他的上海同乡,
同样的勤奋优秀,才华横溢,忠诚爱国,
两颗年轻的心擦出了爱的火化。
乐爱妹也是一位资深外交官,曾任驻美使馆参赞。
同时,她心地善良,喜欢扶危助困,
曾被授予首位“外交部扶贫工作名誉大使”称号。
她,成为了杨洁篪的太太。

乐爱妹参赞曾出席欧盟驻华使节夫人午餐会
在英期间,杨洁篪先入伊林学院后到巴斯大学,
又转至伦敦经济和政治科学院攻读国际关系,
这是,是英国唯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
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
据一位同期学者回忆:“当时每月的生活费大约84英镑,使馆对如何使用生活费有严格规定,每天必须记账,回国时将账本交回审核。交通费只能报销居住地至工作单位两站之间的地铁月票。每月可支配零用钱,大概只能够买一条香烟。”
在这种情况下,
杨洁篪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两年留学生活。
期间,也曾有留学生叛逃的消息传来,
但他的目光却始终坚定:
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回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04
1975年,25岁的杨洁篪回国了。
他在北京天坛展厅中,见到了“篪”的真正模样。
那一年,他跨进了朝内大街225号,
被分配在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
这里,被称为中国译事界的“国家队”。
勤奋好学的杨洁篪很快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每天,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虚心向前辈们请教问题,然后记录在本子上。
他是天生的语言者,语感好,又勤奋,
很快便在人才济济的翻译室脱颖而出,
不久,他得到了为邓小平做翻译的机会,
多次担任邓总设计师会见来访政要的英语翻译。
压力大,辛苦,但进步也是飞快的。
后来,他曾回忆那段日子说:
“当普通科员无法接触高层领导,当翻译则不同,可以亲眼目睹高层外交活动,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观察领导人怎样处理一些棘手问题,自己反复琢磨,教益很深……”

在翻译室,他工作了15年,
1983年3月2日,杨洁篪伉俪与年近古稀的资深外交家章文晋夫妇,一起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飞机。
目的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右一章文晋,右二基辛格
在驻美大使馆,杨洁篪依然是最勤奋的那个。
很多年后,章文晋的夫人张颖回忆:
“因为章大使工作繁忙,杨洁篪每天清晨就多了一项重要工作:阅读大量美国报纸,然后汇报当天重要新闻内容,并提做出关注提醒。”
没人知道杨洁篪每天几点起床,
只知道,每个清晨大家刚开工,
他早已阅读完大量报纸,并工工整整做好了备注。
而他的勤勉谨慎,也给章文晋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辈耳提面命,青年受益匪浅。

4年征战,他从使馆二秘,升至一秘,又至参赞。
1987年,他回国,出任翻译室参赞兼处长。
1993年,杨洁篪再次踏上了美利坚的领土,
还是熟悉的华盛顿中国大使馆。
这一次,他在朱启祯、李道豫两任驻美大使麾下出任公使。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外交上的凄风冷雨,自不必说,
回忆往事,杨洁篪曾说:“近20年岁月已如水般流过。如今我自己工作越繁忙,越具挑战性时,我便越会想起我敬仰的老领导。”
1995年夏天,杨洁篪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北美大洋洲司司长。
他成为了继唐家璇之后,
第二位破格从公使升任部长助理的高级外交官。
此后10年,他不断刷新着中国“外交纪录”:
1998年3月,他成为了出任外交部副部长。
中国外交部66位副部长,只有他生于建国后。
2001年2月,杨洁篪出使华盛顿,
成为了中美建交28年来最年轻的中国大使。

杨洁篪与小布什
6年后,他又从李肇星手中接印,
成为中国第10位外交部长。
而且是唯一在1949年建国后出生的外交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
只有周恩来、陈毅就任外长时年龄在60岁以下。
同时,他是第2位拥有驻美大使履历的中国外长。

20多载霜雪磨砺,从青涩到成熟,
那个在工厂一隅捧着书本的好学少年,
最终,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外交部长。
05
2001年4月1日,中国撞机猝然发生。
美国的EP-3军用侦察机,突然潜入我南海专属经济区领空进行间谍活动,我军两架歼-8战斗机紧急出动,对其进行监视拦截。
美机突然撞向我军王伟驾驶的僚机,导致坠机,
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经长时间寻找后确认牺牲。
其后,美机未经允许直接迫降海南岛陵水机场。

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
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却接连咄咄逼人:
将美军飞机入侵并降落中国领土当成一场意外,决口不提中方遭受的损失和领土安全,还说“美国已经给中国时间来做正确的事”,最后还要求让美方人员回家。

美国的嚣张态度立刻激怒了中国人,
此时的杨洁篪刚刚上任一个多月,
他一天4次奔走于美国国务院、国会之间,
掷地有声地表达中方立场。
当时的中国处于“韬光养晦”期,需要“忍耐”,
但是非曲直摆在那里,道歉是必须的!
如何不卑不亢地让美国为自己的暴行道歉呢?
为此,他一天两次出现在美国电视荧幕上。
面对CNN的镜头,面对着千万美国普通民众,
他没有直论对错,而是说:
“今天,我想拿美国的举例来说:
有一个家庭,一所房子,一个前院,
有一伙人总是在这家门前的街上开着车徘徊,
是的,他们不进入你的前院,
但就是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地在靠近前院的地方开来开去,
家里有人出来查看,结果家人的车子被毁,人也失踪了。
我觉得,这家人有权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这种道理可以成立的话,
我想美国人民能够做出非常公正的判断,到底该怪罪谁,
至少你应该说声‘对不起’吧。
车也毁了,人也失踪了,而不是只是说:
事情就是这么发生的!”
这番深具同理心的发言,打动了无数美国人。
民调显示,在杨洁篪接受CNN专访后,
赞同美国政府向中国道歉者的比例由不足20%,
猛增到了超过50%!

最终,美国驻华大使出面道了歉。
是的,道歉远远不够,
时至今日,这件事仍然是中国人心上的一道疤,
但那时那景,那已是所能做到的最好。
那年6月,美国国家公众电台说:
“如果有谁能妥善协调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
这个人非杨(洁篪)莫属。”
1977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华,
当时年仅27岁的杨洁篪,刚从英国归来,
被指定为陪同兼翻译。
朝夕相处中,这中国青年的才华和气度,
征服了阅人无数的老布什,
因为杨洁篪属虎,而且名字中有个“虎”字,
他亲切地称他“老虎杨”。
此后20多年,他一直与布什家族保持着交情。

杨洁篪和小布什看球
2002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
杨洁篪依靠与布什家族的良好关系,
促成了小布什邀请江泽民到德克萨斯农场赴私宴,
开创了在任总统为社会主义国家元首举行家宴的先例。
殚精竭虑,一丝不敢懈怠,
在杨洁篪任驻美大使期间,
他每天工作都超过10小时,甚至一度累病。
2004年,杨洁篪告别美利坚,重返外交部。
在他卸任时,一向刻薄的美媒都称赞:
“杨大使名字中的“篪”,意为林中之虎,百兽之王。但其实杨大使不仅不是老虎,反而儒雅且风度翩翩。”

持之以恒的学习,贯彻终身。
即使在杨洁篪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
他与百忙之中,还在职攻读了当时还在南京大学的英国史权威钱乘旦教授的博士学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看了他的履历,
所有为懒惰而找的借口,都应该抛诸于脑后。

杨洁篪与川普
杨洁篪曾说:
“一名外交官只有深谙自己的文化,才算有了根,
才不会轻如浮萍、薄如蝉翼。”
每天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会挤时间阅读。
除了喜爱打乒乓球,
京剧和评弹,也是他的心头好。
铁汉柔情,杨先生唱得一曲好评弹👇🏻,
小瓜瞬间就被圈粉了!
他曾担任外交部京剧协会的名誉会长,
外交征战期间,曾以推广国粹的方式,
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
他的书法取法欧体,兼学王羲之,造诣极高👇🏻


白纸黑字,遒劲有力,
笔端流淌的,是中国外交人的铮铮铁骨!
甜瓜说
其实这早已不是“老虎杨”第一次怒怼美国,
2019年12月7日,面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
他直接表示:
中国将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我们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敦促美方认清形势,纠正错误,
立即停止对中方的歪曲污蔑,
立即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直接给嚣张的蓬佩奥画下了中国“红线”。

蓬佩奥笑得谄媚,再看杨洁篪稳如泰山
老虎出山显真颜,中华敢为天下先。
随着中国发声,世界也正发生悄然变化:
3月19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为杨洁篪回击美国的无礼言行点赞。
3月22日,应中国政府邀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华
拉夫罗夫说: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拉夫罗夫说: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外交礼节和处事方式,动辄使用制裁已经成为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惯常手段,但是它们应该清楚,对俄罗斯和中国搞制裁是不明智的。

拉夫罗夫强调:
西方国家的制裁违逆历史潮流,而历史的进程不容阻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
拉夫罗夫外长访华期间,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将于他举行会谈,双方将就双边关系及近期高层交往对表,对共同关心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
请注意“对表”这个词,
就双边关系及近期高层交往“对表”,当然包括近期密集而紧张的中美俄战略互动。正所谓中俄战略协作无上限,美国越霸道,两国对协作的展示越坚决。
老谋深算却连摔三跤的拜登曾多次公开说:
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敌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因此,眼下的美国对俄罗斯更简单粗暴,对中国则更加老谋深算,布局长远。
但无论区别,对中俄来说,
都存在一个丢掉对美国幻想的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了近期中俄战略合作成果频出:
中俄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中俄两军联合空中战略巡航,中俄能源合作继续推进……
3月7日,王毅部长又做了更热情洋溢的表述:
“面对世纪疫情,中俄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紧密合作,携手抵御新冠病毒,共同抗击‘政治病毒’。‘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舆论马上注意到了“中俄组合”这个词,
而这无疑是直击了美利坚的痛点。
然后,俄罗斯外长访华的同一天,
白宫再也坐不住了。
新闻秘书普萨基声明:
美国希望与中国就广泛的问题加强直接对话。

被啪啪扇脸的布林肯没露面,
但白宫已发声:
美国将就符合美国人利益的问题与中国继续合作。
未来这段日子,将会好戏连台。
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傲慢与偏见仍未改变,
鼻孔朝天的他们不会知道,
在那些晦暗莫测的岁月里,
一代代国人,是用怎样的血汗筑起了新的长城!
父辈们的艰辛和巨大牺牲,
成就了中国外交人的尊严和底气,
支撑着祖国从近代的屈辱中崛起,
别了,那积贫积弱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
已成为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世界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