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平视西方”的指导为杨洁篪和王毅的豪言壮语定下基调,而美国在会谈前针对中国的密集盟国外交以及制裁措施也让北京必定要摆出强硬姿态,在气势上压倒美国。
究竟是美方缺乏待客之道还是中方破坏礼仪规则?中国两位外交主管的战狼言论主要说给谁听?北京是用实力说话还是逞口舌之快?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中共主管外交事务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办主任杨洁篪此番明显是有备而来,而且他的强硬发言在中国国内获得了一片叫好声。但胡平表示,尽管双方在会谈开场激烈交锋,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到闭门会谈的议程。
他说:“中国官员当然是有备而来,但是美国方面准备不足。美方肯定原来没有想到杨洁篪会当场发飙,用中文一口气讲16分钟的话。这个恐怕外界一般人也没想到。当然这次会谈之前中国的官媒和外交部发言人就猛烈抨击美国大搞所谓小动作,可是又拿不出有力的回应措施。不早不晚中国政府宣布对两个加拿大人要关门审判,可能有报复的意思。但是显然他觉得分量不够,所以会前的气氛中国肯定觉得很恼火,所以就打算在这个会上闹一番捞回来。你看国内媒体一片叫好声,也就证明这一切都在当局的把握之中。不过话说回来,你中共怪美国搞小动作,这不是你自己招来的吗?就像香港这个事,你去年7月推出港版‘国安法’还嫌不够,现在又要推出选举制度的改革。那就倒退地更远了,美国不可能不做回应。再有《美日联合声明》这件事是让中国非常恼火的。可就是你中国的《海警法》引出来的。所以这都是中方的动作在先,别人的动作在后。这个顺序很明显的。当然这次会谈之前双方就已经是剑拔弩张、火气十足了。”
许多人当时怀疑,这会还能不能开得下去,会不会掀桌子一拍两散?胡平表示,他并未有此担忧,因为会谈前双方都知道对方底牌,都知道对方要打算谈什么问题。也就是在双方坚持各自立场、坚持战略竞争这个前提之下,怎么样着手处理具体的问题。
胡平说:“比如经济贸易的问题还需要谈判,需要继续交往,还有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比如气候变迁的问题,需要合作。这是这次会谈要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吵归吵,会还是要开的。开场白就是要宣誓双方的既定立场,和闭门会议要处理的议题实际上是互相不妨碍的。中国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开场白闹一闹也不会把会搞砸,也可以照样开下去没有关系。当然它也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出席这次会谈的比较被动的地位。”
《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社长李伟东认为,杨洁篪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采用的就是当年毛泽东的策略,也就是“打打谈谈”,双方在撕破脸后反而可以坐下来谈合作。
他说:“我觉得从习近平到中国的两个外交官采用的是毛泽东的一套办法,就是‘打打谈谈’— 打得越好,谈得越有力。这是他们多年以来形成的一套战略思维。所以这一通的阿拉斯加表演,或者叫‘阿拉撕架’,有人用这个来形容两方在‘撕架’,这个是中国有预谋、有事先预案的。在整个中美关系过程中,经历了特朗普这四年,中国窝了一肚子气,然后拜登政府上来之后萧规曹随,外交的角度上对中国的强硬形成了美国两党的一个共识,这是中国要面对的一个重大国际危机。在这个国际危机中,它是顺应美国两党的气势说我软下来,还是迎头顶回去然后给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狡猾和智慧。就是说我迎面打过去打到再也不能收场,也就是没法收场,双方都撕破脸了,反倒能够静静地坐下来谈点有用的事。所以刚才你开头说双方不欢而散,我倒不是很同意对阿拉斯加会议最后这样的一个定论。没有不欢而散,秘密地谈着这些事情。美方的布林肯已经说在伊朗、阿富汗、朝鲜和气候变化方面,大家利益是一致的,大家有共同语言在这些方面。”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表示,此次对话凸显了美中在价值观领域的冲突,这或许意味拜登政府对中国立场的持续强硬。
他说:“这次开场白的交锋,可以说比以往任何一次双方高层会谈都更加凸显出中美两国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因为双方都谈了很多价值观方面的话题。尽管中方也用了一些和普世价值类似的话语,但显而易见,双方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的对立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觉得这次会谈造成一个很强大的效果,就是会进一步强化拜登政府对华的这种强硬的政策,也会进一步强化美国民主对中共的反感,进一步加强各个民主国家对一个专制中国的崛起的高度警惕。”
《中国战略分析》杂志社社长李伟东则认为,从美国在阿拉斯加会谈前的一系列行动来看,包括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举行四国安全论坛,与日韩防长外长举行“2+2”会谈等,美国可能已经偏离了与中国展开价值观对抗的路线,转而走上与中国展开地缘战略和大国竞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