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火了。


在高位抱团白马股被纷纷杀估值,资本市场泥沙俱下时,碳中和板块借着政策红利、顺周期、低估值等叠加优势,成为近期资本市场一大亮点。


但什么是碳中和?这是短暂的概念炒作还是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围绕碳中和又有哪些投资机会?或许今天这篇文章可以更全面、易懂地帮你解答如上问题。


本篇内容整合自虎嗅妙投付费专栏《给投资者的消息内参2》和《投资内参》,专栏作者均为多年浸淫资本市场的专家。他们不仅在第一时间提示了碳中和的机会,并在后续多篇专栏中深入分析了相关产业链上的投资主线。


先抛出一个结论:如果将碳中和看做一个环保概念就太窄了,事实上,它为中国经济当前几大困难提供了一条巧妙的解决路径。所以,在资本市场中,碳中和的确是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一个不可忽视的投资主题。


无论你是事件驱动投资者,还是长期价值投资者,这篇分析都不应错过。更多、更完整的投资机会发现与分析,还请关注虎嗅妙投。

 

最近的热点中,“碳达峰”、“碳中和”绝对排得上。连带碳中和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全线爆发,相关的环保、新能源等公司纷纷大涨。

 

一、短期概念炒作还是长期投资机会?

 

一个概念在资本市场中的生命时长首先取决于需求度,这直接决定了相关企业的盈利情况。如果供需缺口大,资本市场就存在机会。其次,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政策对概念支持的力度大小和周期长短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先来看需求。不管是碳中和还是碳达峰,核心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在2017年就达到全球的27.32%,超过美国和欧盟总和,国际压力和内部的环境压力都很大,所以双碳目标是大势所趋。

 

而碳中和能享受到政策利好的时间也不会以月度或季度来计量,而是以年度来计。因为如果把碳中和看做一个环保概念就太窄了。事实上,碳中和会给中国经济当前几大困难提供一条巧妙的解决路径。

 

疫情之前,中国经济增速的平均值已经在逐年下降。这说明传统的增长方式进入平台期,亟需发展新的经济动能;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轨的过程,也会助推碳排放的下降。中国过去是“坐在石油桶”上的世界制造工厂,需要大量能源输入,对原油的依赖度一路高涨,这对这么大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推进碳中和也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碳中和也是对外寻找共识,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话语权做铺垫。现在已经有包括欧盟、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美国总统拜登也在讲话中提出了美国要重回《巴黎协定》,其基本要求就是美国要提出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0年9月,中国提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样一来,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都把碳中和当成共同的目标。

 

所以,在资本市场中,碳中和的确是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一个不可忽视的投资主题。

 

二、哪些板块会受益?

 

要达到碳中和,主要有三种方法,同时对应着三条投资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从碳排放的前端出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风电、核电、光伏等。其中,风电和光伏是主流。首先,过去十年间,光伏的度电成本下降了82%,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成本下降最快的品种,已经成为中国最便宜的能源。其次,光伏发电渗透率依然很低,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第三,中国主导全球的光伏供应链,竞争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光伏产品中只有3-4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而6-7成则通过出口销往海外市场,海外光伏市场对中国供应链有较强的依赖。

 

和清洁能源高速发展相关的,还有一些产业链上的机会。比如短期内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长期储能技术的突破及分布式光伏的推进,这些方向也将受益。除此之外,新能源的崛起必然导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下降,行业会加速出清,相当于给传统能源再来一次供给侧改革,整个行业受损,但细分龙头有望受益。

 

第二条主线是从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

 

我国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业分布是:电力与供热碳排放占比51%,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交通运输业占比10%。尤其是电力和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电力与供热更多需要从源头治理出发,积极增加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

 

建筑业的高碳排放一方面源于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建造模式和效率的相对低效。“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筑业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是低碳环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通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能够大幅减少建筑原材料与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在交运方面,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的替代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碳减排措施,而且NEV积分政策近年来呈现收紧趋势,未来可能还将继续收紧,以加速新能源车渗透率。新能源车产销持续扩张还将进一步拉动上游电池、设备以及电子元件的需求,同时带动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不过新能源已连续涨了两年,估值太高。因此短时间内碳中和很难兑现。但如果未来其估值下滑到一定程度时,很难说还会对“碳中和”这一概念无动于衷。

 

在原材料方面,传统“高碳排”材料制造业会受损,如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但里面的优质龙头会受益。统计结果显示,金属加工业、基础化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碳排放规模居前,这些行业可能将面临更高的碳减排环保要求,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其中以电炉代替高炉、以再生铝代替电解铝等替代变革做得好的龙头会受益

 

除了行业内部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专门为其他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也很受益。比如最近10个交易日内收获8个涨停板的中材节能,主要就是做水泥等工业行业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过目前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短期的暴涨还是炒作因素占主导,要注意风险。

 

第三条主线是从后端出发,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

 

包括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主要方向有垃圾焚烧、危废资源化、环卫电动化、再生资源、电池回收等等。相关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环保板块。

 

除了从碳排放链条上减少排放外,实现碳中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碳交易。即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将富余的碳排放配额通过交易的方式出售给减排成本高、无法达到碳排放要求的企业,从而帮助后者达到减排要求。截止到2020年8月,我国7 大试点碳市场已经累计成交量超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碳交易市场。

 

近来触及涨停的国网英大就是碳交易概念股,是国内第一家涉足碳资产管理业务的上市公司。不过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最后总结一下,碳中和是一个很长期、很宏大的国家战略,里面牵涉到很多行业,本篇相当于帮大家画了一张地图。这里面提到的行业板块只能说会从这个趋势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在资本市场就会有好的表现。短期很多都是主题炒作,中长期还是要回归公司的基本面,同时考虑经济周期带来的行业轮动。

 

作为普通投资者,独家信息的获得并不占优势;如果再看不懂新闻玄机,就可能会错过零星投资机会;抓不住变化背后的长线逻辑,则往往会遭遇系统性风险。

 

《给投资者的消息内参》作为虎嗅妙投的重点专栏,在会员中广受好评,目前已推出第二季。专栏作者董小姐在2019年5月根据市场不断升温的避险情绪嗅出黄金先机,在2020年金价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疫情后新一轮“放水”,她又提示股市会接力房市受益,而去年的牛市也让不少投资者收获颇丰;至于哪些是真的投资机会,哪些是情绪炒作,她也会通过每天的新闻解读帮大家分辨,避免踩坑。

 

《投资内参·每日必读》则是教你用机构的思维做投资。专栏出品方新财学院是管清友如是金融研究院和巨丰金融研究院旗下的在线投资教育服务平台。其对市场热点洞察精准,比如,从去年四季度就反复强调,资本市场风格将切换,个股将分化。其总结出的中国版投资时钟,能更精准定位当下市场阶段,并指导投资者适时调整投资策略,进可攻退可守。

 

以上内容尽在虎嗅妙投会员区,点击下图,即刻上车,您还将一并解锁:


  • 「快点」财经快讯,精选速达,“省”时度势;

  • 20+,仍在不断上新的「精选专栏」:行业一线专家知识体系输出,帮你迅速晋级专业人士;

  • 每周一篇, 别处看不到的「深案例」:巨头成长方法论,争议公司高清呈现,新兴机会精准捕捉;

  • 帮你更懂财报的「虎嗅投研」:1000+上市公司,第一时间抓出财报背后“潜台词”;

  • 不吹水讲干货搞合作的「线上社群」:热点专业解读,与研究员、分析师每周一期准点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