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咨询显示,春节开市后至今,基金市场开始呈现调整态势。数据统计,仅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新增基民就突破2000万,并且18-34岁群体占到60%的比重,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投资理财。

  

  3月8日赔了2万多元,3月9日赔了1万多元……

  29岁的张蕊看着理财APP上显示基金的收益额,内心由焦虑逐渐转为麻木。之前几个月的浮盈已经全部消尽,开始亏损本金。现在每天查看基金余额成为最让她提心吊胆,不想面对的事情。

  2月18日,春节后开市的第一天,基金市场开始呈现调整态势。据Wind咨询显示,春节开市后至3月8日,114只百亿主动型基金中,剔除未有数据统计的14只后,剩余100只百亿基金收益率均为负。

  在此之前,曾是基金火爆的一段行情,按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基金的发行、申购情况达到1998年以来的巅峰。根据Mob研究院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仅2020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新增基民就突破2000万,并且18-34岁群体占到60%的比重,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投资理财。

  而近期市场调整下的基金净值连续下挫,也让很多人明白基金也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这些对基金市场充满热情的九零后,刚准备在这一个新的淘金地展露拳脚,基金很快就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年轻人它的游戏规则——“投资基金拥有高回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年轻的投资人们与前辈们相比,少的是经验和教训,为了更多的收益,甚至不惜杠杆、梭哈买基金,但当遇到市场调整,他们表现更多的是迷茫。

  诱人的基金


  张蕊选购基金主要看涨幅,每只都是她精心挑选的,有着漂亮的上升曲线,只是那些欣欣向荣的曲线在春节假期之后呈现断崖式的下跌。3月8日这一天,张蕊一共亏损了2万多元,之前几个月的浮盈在这十几天的亏损中已经全部消耗殆尽,还损失了8000元本金。她的心也随着那不断下降的绿色曲线坠入了谷底。

  2019年9月,张蕊初次试水购买基金,购买的第一只基金没有让张蕊失望,不到半年就赚了十几个点,而另一边购买的债券一整年也只有4个点的增长。她又观察了大半年,在2020年8月正式大举进入,投入了50万元积蓄到基金市场。

  30岁的吴彦作为一个非资深、不懂投资理财的“典型基民”,本以为这轮“周期性调整”如约而至,不想近期市场却遇到了连续调整。

  “医疗、光伏、军工,下跌的板块,我一个都没错过。”吴彦说,他总共投入20余万元,现在本金已亏损了2万多元。“已经没有勇气打开微博和基金软件了。”

  安安今年还在读大三,春节期间,安安的姐姐分享了自己的买基经验和盈利情况,安安心动了,开始尝试。

  安安有自己的买基方法论——买跌得最厉害的那一个,她还把自己的这套经验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他们经常交流买基金的心得。基金下跌时变成了彼此安慰,这一年,安安总共投入了2000多元购买基金,占自己存款的40%左右,目前总亏损150多元。

  有媒体做了一个年轻人购买基金情况的调查,留言区有人称,“100万,五只基金,亏了16万左右”、有网友表示,“去年的盈利已经跌去一半,我已经佛了,不看只定投”。有新入场的“韭菜”感慨年前没抓住机会,买在了山顶,“山顶的风吹乱了发型,很凉快”……

  从2020年开始,在一些非金融类的社交媒体上,讲解基金的文章、视频越来越多。据某社交平台官方披露的数据,2020年投资理财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64%。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基民图鉴》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基民规模突破8000万,新增基民数量突破2000万,其中34岁及以下的占比62.4%。

  记者以“基金”为关键词在两个年轻人常用的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点击量最高的是一些题目为“保姆级基金入门”“手把手带你买好基金”的视频、文章,还夹杂着“财务自由”“教你一天赚3万”“赚到一百万”等字眼,其中也不乏一些求关注、入群的广告。

  “近一年收益超40%”“近三年涨幅+190%”。张蕊被理财APP上的宣传词吸引,“挺诱人的,感觉比理财债券强太多。”

  杨叮叮在去年基金最火热的时候入场,“被全民买基的热潮带进去的,那段时间刷社交媒体全都是关于基金的事情。很多理财博主分享他们的收益截图,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确实有些眼红。”

  

  杨叮叮买的某个基金,从收益曲线上看,买在了高点。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基金的发行、申购情况也达到巅峰。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各个公募基金合计发行1441只,募集规模31589.07亿元,数量、募集规模均创1998年以来历史新高。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新发了17只基金,其中有4只基金一日售罄,成为一基难求的“日光基”,“百亿级”的爆款基金更是频频出现。

  但到了2月基金市场开始了下降趋势。Wind数据显示,2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单只募集规模为24.72亿元,这一数据在1月为40.18亿元。春节开市后至3月8日,在114只百亿主动型基金中,剔除未有数据统计的14只基金后,剩余100只百亿基金收益率均为负。

  借钱买基的“豪赌”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自己“空手套白狼”的帖子,2020年7月,他使用某借贷平台借了1万元钱,十天免息。之后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四只基金。一周后他在帖子标题中写着“时间到,盈利300多(扣除手续费,实际赚取200多元),完美交卷。”

  有人算了一笔账,在借贷平台先息后本全额贷出一年的利息为17%,如果拿这笔钱去买基金,超出17%的收益率等于是白赚,“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在社交媒体上,这种杠杆(通过向证券公司、配资机构、或其他渠道借钱融资炒股)和梭哈(投资者把账户里面的所有资金都买股票)买基金的例子依然存在。只是近来这些晒收益的帖子变成了“要不要割肉还花呗?” “17号能回本吗?”原因是17号是某借贷平台的还款日。

  根据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贷款不得用于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某网络借贷平台的页面上也明确指出:“切勿将借贷的资金用于购房、偿还贷款、投资、理财等。”

  吴彦就是在某借贷平台上借钱入了基金。虽然跌跌不休,但他依然不愿意清仓。当问及怎么偿还贷款时,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只打算取出部分资金还本月贷款,“剩下的躺尸,年尾应该可以回本”。

  杨禹是某社交平台“用利息生活”小组的创始人。面对小组里“借钱买基”的帖子,他有些无奈,“一方面劝不住,另一方面如果他摔跤了,就会从中学习,也能给其他组员做参考。”

  三年前,杨禹创建小组的初衷是讨论“保本型存款,而非目前高风险的基金理财。”但是从2020年3月份开始,小组被基金占领了, 杨禹最后不得已将小组拆分成“储蓄”和“投资理财”两个小组。

  “用利息生活始于储蓄,第二步是投资理财。”这句话写在“储蓄”和“投资理财”两个小组的简介里,但“投资理财”小组的活跃度远远高于前者。

  刘涛是一名职业股民,他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理财经历,慢慢开始有一些粉丝,最近问他最多的问题是“哪个基金跌了,能不能加仓?要不要割肉?”

  “2020年基金市场向好时,人们狂热的追求基金,淡漠风险。2021年基金市场连续大跌后,很多人才意识到基金是一个高风险的产品。”在和网友的交流中,刘涛感觉到现在购买基金的年轻人和2015年购买股票的人一样,“大家都比较茫然,对市场认知不清,都是在市场中遇到挫折,才学会应对投资风险。”

  有网上文章分析称, 新基民投机性投资的行为,反映了年轻人着急赚钱、但投资教育又不足的现状。在过去一年中,新进场的基民过半是90后,但绝大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一些性子急躁的,买了基金后就开始坐立难安,每天不是在割肉就是在抄底;也有些人,一天要查看十几次收益情况,连亏几天心态就崩了,能保持平稳心态的基民堪称“稀有”。

  上海一家投资机构研究总监韩非说,购买金融产品,都要通过一个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评估。而很多投资者仅仅是为了通过测试而测试,一些理财从业人员为了让顾客开户或者拉新客户,马马虎虎地给投资人做测试。“投资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投资前先考虑自身能不能接受基金的浮亏波动。”

  安安在多家投资平台都做过风险测试,结果显示她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小,不适合购买偏股型基金等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但安安不相信测试的东西,她认为自己只是拿闲钱投资,可以承担基金下跌的风险,“就像储蓄一样,只要没有全部跌完就行。”

  吴彦说,他曾自恃熟稔投资理财金句:不要赚超过自己能力的钱;要投资,不要投机;不要把运气当做实力。但真到了自己身上,这些金句统统不管用了。“我总希望能涨回来,舍不得割掉。基金市场考验的是人性。”

  “只要我不卖,我就不是韭菜”


  “年前赚了四五千,年后赔了九千多。”第一次理财便面临着亏损,但是杨叮叮说她并没有太大的焦虑,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她认为基金是需要长期持有的。“一方面我是用闲钱投资的,没有影响我的生活;另一方面购买基金的经历为我打开了理财的大门,我现在会慢慢学习、了解理财方面的知识。”

  她现在很少打开理财APP查看里面的收益,上次查看时显示的盈利值停在了-14%,每次下跌她就安慰自己“没关系,我走长线的。”

  杨叮叮只希望通过理财能够“跑赢通货膨胀”。她去年毕业后开始有理财的意识。“年轻人有超前消费的习惯,但我觉得自己现在已经工作了,有固定的收入了,应该合理规划,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想花多少就花多少。” 她现在每个月有固定的记账习惯,并且开始有计划的理财——先把钱存起来,然后投资理财产品,钱能生钱,最后再购买一些固定资产。

  投资前,张蕊没有系统学习基金的知识,也不懂得“抄底”“加仓”等概念,看着不断下跌的基金,张蕊迷茫了,她开始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视频和文章,想要从中寻求答案。但看过这些文章后,张蕊最直观的感受是“大部分大V看上去冠冕堂皇地说一大堆,其实没有任何干货。”

  从事教育行业的张蕊属于同龄人中的高收入群体,依靠自己的工资,已经有近百万的存款了。她把理财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目标是“40岁之前可以拥有一定的存款,依靠这些存款的增值生活。”

  安安的理财需求来得更早一些,她还在读大三,担心自己毕业后短期内没有稳定的工作,“为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做打算。”安安从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中取出一部分钱存了起来,将购买基金作为一种储蓄手段。

  为了降低损失,基金下跌后,安安把之前购入的基金慢慢都卖掉了,目前只剩下一支“亏损严重,无法回本”的医疗基金苦苦支撑。“买基金就像爱上了一个渣男,”安安说,“你也知道要及时止损,但又希望他能回心转意。”

  吴彦做好了“给市场交学费”的准备, “只要我不卖,我就不是韭菜。慢慢摸索,学费交够了,就会多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吴彦说,他曾以为哪怕看不懂财报,不知道K线后面的玄机,不懂技术牛市是什么东东,只要抱着“低位买进,高位卖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可以横行基金,无往不利。没想到,现实教会了他以及众多90后们另一条朴素的道理。就是基金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吴彦说,“经过此事,我不仅对人性贪念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珍惜挣到的每一分钱。也许,2021年最佳理财方式——就是把工资放在工资卡里。”

  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高琛建议,对学生开展金融知识和金融管理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素养。“很多在校大学生参与到了贷款、炒股、购买基金等金融活动。但由于他们缺乏金融基础知识,金融风险意识淡薄,容易落入金融骗局,同时由于缺乏理性消费的自制力,形成了学生之间恶性攀比的现象。”

  (文中张蕊、安安、吴彦、杨叮叮、刘涛、韩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