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缅甸国内反对军方政变的浪潮日益发酵的同时,整个缅甸社会的反华情绪也在蔓延。

3月14日,缅甸仰光多个工业区超过32家工厂遭纵火和打砸,涉及企业多数为中资企业或中缅合资企业,其中以服装加工厂、服装辅料厂和配套设备厂为主。纵火者大多骑着摩托车,带有铁棍、斧子和汽油桶,冲进工厂之后先是打砸和恐吓工厂值班人员,之后便开始纵火。

此外,一些抗议的缅甸民众在中缅油气管道沿线示威,该项目的中继站瓦城恰是此番抗议浪潮的发起地。不少民众并喊出“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将被烧毁”和“中国企业出局”的口号。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南部方向的重要节点,中国近年来在缅甸的投资持续增加,目前已经累计投入数十亿美元的基建资金。因此,缅甸日益高涨的反华情绪令缅甸商界与中方的担忧与日俱增。

一些声音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会因排华风潮而遭受重大挫折,如何确保中国投资不因当事国政局变动而受到影响成为北京亟待解决的难题,并由此及彼地敦促中国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尤其是放弃不干涉内政政策)的方针强力捍卫自身利益的论调就在国际舆论中再次响起。

在观察人士看来,自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启动以来,每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现内部政局变乱之时,类似的论调总会周期性地出现。不过,这种表面看似合理的论调实则经不起细究。

首先,多数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国投资来源断不止中国一家。以最新发生乱局的缅甸为例,除中国投资外,日本、美国与欧盟在当地都有价值不菲的投资项目。尤其是日本的对缅直投近年来呈现飙升之势,且这一飙升周期恰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开启时段类似。



2016年10月29日,缅甸仰光中央火车站,采购自日本的两列全套火车准备进行试运行。(Getty Images)


更不用说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荷兰在缅投资常年保持在仅次于中国的规模,位居次席。因此,在所在国政局不稳的情况下,上述投资来源国的项目无疑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不过中国作为缅甸强邻以及备受瞩目的全球强权潜力股的特殊地位,令其在缅资产所受影响受到了国际舆论最高程度的关注罢了。

其次,当前发生的对于中资项目的“不友好”举动很大程度上是缅甸示威民众的迁怒应激之举,而非针对中国投资系统性,有计划的排斥。

在“全国民主联盟”执政期间,缅甸民间民粹团体、非政府组织大行其道。他们在此前与军政府的斗争中,保留了对军政府与中国的成见: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一个“非民主的专制国家”。

缅甸政变后,很多组织此前对中国的敌意因此被激活,亦形成了“军政府专制,中国亦专制,中国不谴责政变,所以中国支持政变”的刻板推论。

因此,随着装备简陋的示威者遭遇军警镇压,损失惨重,他们难免会以极端情绪化的手段,迁怒于同一地区的中国企业身上。

事实上,缅甸军方也好,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全民盟也罢,都认识到中国投资对缅甸未来发展转型的重要性。

因此,双方皆无动机发起针对中资的系统性排斥行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全民盟对中国投资及“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的基建项目的需求程度比起缅军方还更胜一筹——这点从全民盟执政以来的相关施政举措上可见一斑。

最后,北京方面长期奉行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总体原则不应该、也断不可能因类似的“反华插曲”而骤然改变。

上述质疑中国对外方针的论调中关于中国应在沿线国家谋求当地抓手或扶持相关代理人的声音显然忽略了如此行事的重大地缘政治风险。

即一旦所在国发生重大政局变动时,新上任的执政集团或迫于民意压力,或出于肃清“前朝余孽”的政治考量,将有极大概率做出对扶持之前敌对政权的外国势力全力打压排斥的举措。

这一点,从伊朗革命,伊拉克战争再到席卷中东的阿拉伯之春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已经用自己的鲜血为中国提供了值得警醒的教训。


中国发展起来后,利用中国、托中国下水的做法会有增无减,这些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中国要做的是积极应对事态,不需要小题大做,也不需要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