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美高官会晤
中美官方都证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国安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于3月18日至19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会晤。
对于这次会晤,中美双方的定性并不一样。《日经亚洲评论》3月12日报道称,北京称这是“高层战略对话”,但是华盛顿说并不是战略对话。美国和中国在如何定义此次会议的问题上陷入了激烈的心理战。
杨洁篪与美方打交道颇有时日,曾与布林肯会晤:
报道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这次对话是“战略对话”,这与布林肯的表态截然相反。布林肯说:“这不是一次战略对话。美国此时此刻无意进行一系列后续的接触。”
《华尔街日报》称,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表示,此次中美高层会谈的议题将包括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气候变化,还有一些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包括中国对香港的立场和向台湾施加的压力,以及中国已经对澳大利亚实施的“未宣之于口的经济禁运”。这位官员说,美方还将讨论中方的某些被认为有损美国工人和农民利益的做法,以及知识产权窃取、强迫技术转让和人权问题。
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11日报道称,这是自拜登(Joe Biden)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两国高层官员的首次面谈,预计将为拜登任内的美中交往定下基调。
对于这次会晤的地点,《香港经济日报》3月11日报道,中美高层会晤地点选在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北京与华盛顿距离此处均十分遥远,双方为何选在此处会晤原因引人关注。
报道分析称,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美官员此时前往中国或邀请中方官员前往美国举行会谈,从政治上来说都十分困难。而阿拉斯加与美国本土48州在地理、文化上有很大差距,可以满足中美高官相对低调地举行面对面会晤,既可达成沟通目的,也有助于减少国内政坛的反对之声。
《南华早报》3月9日文章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美国事务专家刘卫东称,在地理位置上,阿拉斯加州与中国及美国大陆的距离几乎相当,这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会议是在很大程度上中立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说:“这向外界发出信号,双方或多或少地处于平等地位,避免了一方做出过多让步的印象。”
报道称,中方选择王毅和杨洁篪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反映北京对重建中美关系的重视,可以说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二、香港选举制度改革
中国全国人大3月11日表决通过《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该决定获得2,895票赞成,1票弃权,没有反对票。
BBC报道称,该决定共有九条,其中重点是:根据该决定,香港选举委员会将由五个界别共1,500人组成,责任包括选举行政长官候任人、立法会部分议员,以及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等。将设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并确认选举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行政长官候选人和立法会议员候选人的资格。立法会议席增加至90个,通过选举委员会、功能团体和分区直选产生。
香港选举制度改革,习近平投票:
报道称,总体而言,这些改变意味着,香港行政长官和大量立法会议员的产生将由政府主导,香港市民直接表达意见的权利将减少;同时,香港反对派很难在立法会中产生制衡作用,立法会的功能将倾向于辅佐政府施政。
三、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涉及中国
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以及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3月12日举行了“四国安全对话”首次领导人峰会。
BBC报道称,拜登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不将“四方安全对话”与中国明确对立起来,但为应对北京日益强硬的全球性和地区性角色,美国正采取巩固联盟的外交行动。
报道指出,峰会后的声明中也有很多暗指中国的内容。四国领导人强调“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而此时他们正面临来自北京的安全挑战。四国计划在亚洲大规模增加新冠肺炎疫苗的生产和销售规模,这将使他们与中国的疫苗外交形成竞争。
多国领导人已接种中国疫苗,并大量购买中国疫苗:
德国之声报道称,四国集团将合作生产10亿剂新冠疫苗反制中国。但是一位亚洲外交官说,中国正在利用东南亚国家的疫苗 "绝境"扩大影响。"问题是他们能够多快生产出疫苗来,重要的是时间早晚。"
美国之音报道称,峰会就新冠疫苗的生产和供应、稀土供应链以及关键新兴科技领域的合作达成一致。虽然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说,峰会的焦点不是中国,但有分析人士说,这是拜登政府联合盟友和伙伴针对中国打出的“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拳。他们还说,四方对话机制得以升级至峰会级别,得益于中国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咄咄逼人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