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3月4日,2021年中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事实上,在中共两会开始以前,外界多预测此次中共有极大可能性聚焦于港台等议题。但随中共向外释出修改“香港选制”的消息后,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分析,多以为北京当前主轴仍放在香港身上,因此有了不少“重港轻台”或“急港缓台”的声音。



2021年中国全国人大会议前夕,发言人张业遂出席3月4日晚首场新闻发布会,回应香港选举制度修改问题。(央视视频截图)

但事实如此吗?确实,从两会开始至今,中共凡提及台湾问题,通篇一律强调的仍是诸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高度警惕和坚决遏止台独分裂活动”等话语。听起来千篇一律的言论,就容易让台湾各界产生松懈,同时也会认为这与蔡英文春节前的对陆喊话,以及后续内政官员的安排,应有收到北京的“善意”回应。毕竟,中共两会并无如外界所猜测般将制定与台湾高度相关的《国家统一法》或是更具爆炸性的政治制度安排。

然而,如若细致的探究,北京对台的“启示”则尽在“对港”的治理脉络中。首先,需了解的是,眼前备受台湾关注的修改香港选制话题,实质上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中共在历经2019年香港反修例风波后,为了“稳住”香港,因而接连颁布“港区国安法”、并强调将落实爱国者治港,如今香港选制的改革,更可视为中共在处理香港问题一系列作为及一贯思路的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事实上,若理性回顾香港自1997年回归至今,北京数次面临香港政治社会风波时,大多是克制的。2002年,北京曾要求港府就《基本法》第23条具体条文进行立法,但在2003年“七一游行”50万人强烈反弹下,该案无疾而终。即便后来北京多次提醒港府,但始终认为港府有能力解决,而未强硬插手。

2011年,香港政府原预计推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要求香港学生“加强和和谐团结、关爱家国的情怀”,但经多家媒体揭露该教材过度贬低欧美民主政体,以及对中国大陆“隐恶扬善”,后在多数香港市民反对下告终。同样的反对港府政策事件,在2014年的占中运动、甚至2019年因反修例事件导致港府撤回《逃犯条例》以平息民愤等作为看来,都能看到北京意图维护“一国两制”运行的决心。

然而,陆港间的内部矛盾,北京尚能容忍退让,但这并不代表港人就能够无限上纲,以保护“两制”为由,不断触及“一国”红线。尤其在香港反修例事件过程中,不少港人及团体在中美关系不睦等国际氛围下,寄望由境外势力协助香港往西方式民主、乃至于更激烈的希望脱离中央控制的作法,显然就触及到北京最为敏感的神经。随后,可看见北京不甩欧美压力,也不因任何外来压力而退缩,随后出台“港区国安法”、抛出“爱国者治港”原则,再到如今的香港选制改革。

也就是说,假使香港泛民派别能在2014年港府倡议的政改方案“袋住先”(粤语:能得甚么要甚么,得不到的日后继续争取);2019年,在港府撤回《逃犯条例》的情境下就此收手,无论如何也不会沦落现在毫无任何谈判的空间与利基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闭幕会,由汪洋主持并发表讲话。(新华社)

但吊诡的是,当民进党政府一边戒慎恐惧的呼喊着“不能让台湾沦为香港”时,却又总用与香港同样的方式,把台湾往“最有可能变成香港”的方向推进。而依当前局势看来,如果香港终究不可能脱离“一国”,而两岸也注定难以脱钩。

如今,通过中国两会的议程,外界可以只看到“重港轻台”,但身处两岸漩涡中的台湾却不能视而不见,因为唯有理清此一脉络,才能从中看见两岸关系应有的政治平衡与智慧。也因此,北京绝非“急港缓台”,而是在看似云淡风轻之际依然重视台湾。“魔鬼藏在细节里”,台湾应该看到更多。

面对北京 台港别自认民主的殉道者

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香港的政治制度改革,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具体细节虽尚待确认,但已能得知泛民的政治空间将被缩小,北京所要求的安全系数会更高。台湾可能因此更加反对“一国两制”,但从北京态度的转变,台湾更该避免陷入无谓的悲壮情绪。

选举结构改变,选委会扩权,大幅增加“爱国爱港者”的参与比例,泛民政治能量遭稀释,可想而知,香港反对派对两会定调的政改结果,必然感到失望甚至“心死”。而北京一连串雷厉风行的手段,固然稳定了香港动荡的局面,也赋予“一国两制”明确的定性,但陆港间矛盾与不信任只是被压抑,并未就此化解,反对派或许从没想到,中央竟会“狠心”得如此坚决。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发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到政协需要坚定支持全面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加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美联社)


没有人会低头表示后悔,但倘若真有“早知道”,反对派是会依然坚持固我,抑或采取不同方式面对与中央的矛盾,许多人心里可能都曾冒出过这个念头。从“五大要求,缺一不可”到“光复香港,时代革命”,反对派的情绪随着反修例风波的情势恶化而不断上扬,“揽炒”的呼声渐大,回头变得越来越难。

在反修例的抗争中,为何如此多“和理非”默许、甚至支持“勇武派”的激进行为?藉由立法会选举“瘫痪政府”和“夺权”的策略又为何会得到支持?为了维持抗争动能,加上对于北京的猜疑,反对派被营造出“最后一搏”的错觉和悲壮感,他们一方面深信这是场“民主圣战”,一方面认为甚么都不做的结果,将远比“做得极端”来的更糟。


这也是“揽炒”背后的深意─现在跟港府、北京低头,之后情况会更糟,倒不如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反对派将每一次的抗争视作“生离死别”,陷入殉道者般的“悲壮感”中无法自拔,但对真正“牺牲”的意愿有所高估,因此当“港版国安法”一出炉,社会瞬间回归平静。

这种“悲壮”是北京与港府的克制下所产生的“误会”,也是充满浪漫幻想的“自我预言”。反对派动辄声称“一国两制”已死,不采取最激烈的方式抗争不能挽回。但香港连《基本法》23条立法及国情教育,北京都能顾及民意而延宕多年,倘若没有反修例所引起的暴乱与分离主义,难以想象有“港版国安法”落地的可能性,更遑论如今被泛民视为“倒退”政改方案。



反修例期间的抗争者,大多将此形容为香港的“最后一战”。(香港01)

香港有许多深层次矛盾悬而未解,政制改革的脚步也不如预期,北京也确实有意“缓慢”对治港政策做出调整及明确一国两制,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反对派总将港府或中央的各种作为视作“压迫”或“死局”,而必须以强烈的手段反抗,最终《逃犯条例》变成了“港版国安法”,政改也迎来反对派更难接受的结果。无奈的是反对派难以认清此点,反而倒因为果,认定北京正如原先设想的那般可恶。

矛盾的地方在于,若北京真如反对派所言那般“恶霸”,反对派又为何认为这个“恶霸”会放任其为所欲为,甚至因此屈服于极端手段?民主党元老刘慧卿曾自评与北京的来往如同“与虎同眠”,一不小心惊醒了老虎,谁都没有好日子过。事实上,北京从未真正熟睡,而是一眼睁、一眼闭的容忍,港人又打又踹的哭喊着老虎一旦醒来将被生吞,那老虎也只能露出獠牙警示。

这种“悲壮”同样在台湾发生,绿营及“反中”人是日以继夜的高呼共产党不可相信,与北京谈任何协议都是废纸一张,为了守护民主,避免落入与香港、维吾尔及新疆相同“下场”,对大陆不能谈判,只能对抗。但台湾是否与香港同样高估了自己“牺牲”的决心,而一旦北京耐心耗尽,台湾是否也同样会“求仁得仁”?



台湾在每每“声援”香港的同时,似乎从未获得与对岸来往的启示。(吴逸骅/多维新闻)


两岸之间综合实力的差距无须多言,而身为较小的一方如何“以小事大”,才是争取更多尊严与利益的关键。香港不自由吗?想必真正待过香港的人,大多数并不会这样认为,至少,自由的空间肯定比动乱前更大,而许多政策的转变,也不代表就此走向终点。试想若2014年的“831方案”通过,即便不是港人心目中的“真普选”,至少比先前更加民主了,而不是如今日这般,与“真普选”越来越远。

台港口中的“不抵抗比抵抗更惨”是一种被煽动的谎言,残酷的说,如果“声援”与“暴乱”有用的话,香港显然不是今天这个局面。这不代表要因此任人摆布、丝毫不能表达异议,而是面对大陆,总是有许多更好的沟通方式与办法,而台港似乎总乐于挑选最糟糕的选项,来满足那毫无意义的“悲壮感”,到头来不过是面临“自我预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