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起,中国开始为本国公民提供“国际旅行健康证明”,从而在所谓“疫苗护照”方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周一开始,用户可以在中国社交媒体“微信”上下载这款数码式健康证明,证明书内记录着用户接种疫苗以及新冠测验的数据。

在北京举行“两会”的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启用这一健康证书是为了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境人员往来便利化提供“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不过,这一国际旅行健康证明的使用目前仍基于自愿原则,而且也只面向中国公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周一表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亟待恢复,便利人员往来需求日益迫切。近期,各国纷纷加快疫苗接种,疫苗互认成为健康码国际互认的核心内容。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便利人员跨境往来,中方推出了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用于展示中方出境人员核酸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疫苗接种情况等健康信息。”

除数码版之外,这款国际旅行证书也提供纸质版,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第一款已知的“新冠疫苗护照”。美国和英国目前也在考虑引入相关健康证明的可能性。



欧美各国也在研讨启用“疫苗护照”的可行性。

欧盟也在草拟一种为已接种新冠疫苗者提供的“绿色护照”,以方便持有者在欧盟境内外的旅行。

新华社周一报道称,中国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内含加密二维码,以供各国相关部门验真并读取此人的健康信息。 微信和中国其他一些手机App此前就已经推出了“健康二维码”,民众必须接受扫码验证后,才可以使用公交或进入公共领域。

相关的手机App会自动跟踪用户活动轨迹。获取了绿色健康码即证明用户身体健康、没有接触过确诊病例以及没有去过疫情热点地区。但这一健康码系统也引发诸多争议,批评者担心,这款软件侵犯个人隐私,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国家对民众的监控。

相关报道:就是否以及如何启动“疫苗护照”,以逐步放松旅游和出行限制,欧洲各国仍在争论不休。而中国则再一次抢得头筹,于本周开始推出所谓的“国际旅游健康证书”。


中国刚刚推出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是一种综合性证明,展示持有人的核酸、血清IgG抗体检测结果及疫苗接种情况等。《法兰克福汇报》撰文指出,推出这款健康证明,可能是中国政府新的施压手段,目的是唤起民众接种疫苗的热情。这篇题为《疫苗护照-中国政府新的施压手段》的文章写道:
“一种可能性是,中国政府先在国内试行这种健康证明,以提升民众接种疫苗的热情。迄今为止,很多中国人并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迫切需求,因为中国国内已经鲜有新冠感染病例。此外,疫苗的有效性以及是否有副作用等问题,也让一些人顾虑重重。有鉴于此,中国接种疫苗的进度已经落后于世界很多国家。

中国防疫机构预计,直到2022年中至年底,中国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接种水平。因此政府内有人担心,西方工业国家重新开放边界的时候,中国会陷入孤立境地。疫苗厂商康希诺一位高管最近曾建议实施疫苗证书制度,以推进民众接种疫苗的速度。比如,出现区域性疫情时,持有疫苗证书者可以不必接受隔离。

种种迹象显示,中国新近推出的健康证明将在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往来游客中使用。来自香港的代表已经向人大会议提交了相关的提案。中联办的网站上周二发表了相关信息。迄今为止,往来于香港大陆之间的旅客不得不在过境后接受两到三周的隔离。”

对于已经批准使用中国疫苗,并对来自中国的旅游业收入高度依赖的国家来说,中国版“疫苗护照”无疑也是一件好事。《法兰克福汇报》接着写道:


往来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旅客须接受为时二到三周的隔离。

”中国国家发改委上周五明确表示,至少在今年年底以前,中国不大可能大规模放宽出入境旅行限制。该机构发表的年度报告中称,阻止新冠病毒从境外流入仍将是今后‘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近期内一旦重新开放边境,也有可能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情绪。有鉴于此,短期内取消对入境者隔离措施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毕竟中国疫苗能起到几个月的免疫作用,它是否对变异病毒也有效以及是否能阻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这些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答案。
总之,中国在尽力避免其严苛的入境限制造成闭关锁国的印象。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去年12月在G20峰会上曾表示,中国期望建立一种基于国际通用二维码基础上的国际健康证书相互认证体制。但他并没有进一步阐述这种认证体制的细节。鉴于2022年北京将主办冬季奥运会,外国人入境问题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对于冬季奥运会期间是否允许外国人现场观战,直到今天仍没有明确的说法。”

新冠疫情,令全球经济大受影响,但来自中国的订单却使许多德国企业躲过了一劫。《明镜》周刊报道称:

“一份市场分析报告称,新冠疫情疫情,中国作为德国贸易伙伴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且还为稳定德国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Ernst & Young)的迈耶对报章表示:‘亚洲、尤其是中国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从未像去年这样明显。’
迈耶认为,中国经济在去年春季停摆之后得以迅速复苏简直是德国经济界的‘一大幸事’。受疫情影响,欧洲营业额大幅滑坡,而对华业务和营业额却得以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