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封面发表之江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最新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自驱动软体机器人。该研究团队率先实现了软体机器人的万米深海操控以及深海自主游动实验。




马里亚纳海沟的自驱动软体机器人研发团队。来源:之江实验室网站

 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水压高、温度低、完全黑暗,被称为“地球第四极”。随着深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茫茫深海并非一片死寂,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11000米之间的极高压深水区,仍有数百种物种生存,狮子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狮子鱼骨骼细碎状地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能承受近百兆帕的压力。




仿生狮子鱼深海软体机器人模拟图 来源:之江实验室网站

以狮子鱼的奇特构造为启发,2018年5月,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启动了以狮子鱼为原型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研究。项目组研发的这台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形似一条鱼,长22cm,翼展宽度28cm,大约为一张A4纸的长宽。控制电路、电池等硬质器件被融入集成在凝胶状的软体机身中;通过设计调节器件和软体的材料与结构,实现了机器人无需耐压外壳,便能承受万米级别的深海静水压力。总结来说,适应深海静水压力的软-硬融合机器系统,适用于深海高压低温环境的新型介电高弹体驱动器,两项技术突破造就了这台全新的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




2020年12月21日,鸟瞰已经建设完工的之江实验室一期科研基地。龙巍/人民图片

“相比于传统的‘铠甲式’抗高压深潜装备,我们以全新技术路线研制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争取大幅降低深海探测的难度和成本。”该论文第一作者、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专员李国瑞博士说。

2019年12月,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海深处实现了稳定扑翼驱动。在2020年8月27日深夜,软体机器人在南海3224m海深处成功实现了自主游动。

“我们的机器人在深海、极地、高冲击性等恶劣及特种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李国瑞表示。未来,项目组将继续研究深海软体智能设备的能源、驱动、感知一体化系统,提升仿生深海软体机器人的智能性,同时降低应用成本。梁艺鸣介绍说:“我们还计划将仿生软体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运用到深潜器上,研制小型化的深海装备,实现深海通讯、深海检测等功能。”(人民日报记者 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