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港政策的轮番调整,背后是对于香港深层次矛盾的关注。图为2019年12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会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AP)
北京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改革,成为2021年中国两会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港澳事务的中国副总理韩正,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接见港区政协委员时表示;“希望在完善选举制度后,香港有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助于下一步下大力气,解决香港经济民生问题,为破解深层次问题铺路……”
从韩正的话中不难看出,北京主导对香港选举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不仅针对“反中乱港势力与本土激进分离势力”意图“夺取香港管治权”的动作,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为解决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整顿,不仅仅是针对反对派,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对建制派、商界的鞭策和敲打。
在3月5日开幕的中国全国人大会议上,其中一项议程就是审议《关于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这是北京正式整顿香港选举制度的开始。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晨对上述决定草案内容作说明时,批评香港“反中乱港势力与本土激进分离势力”,通过特区选举平台,“妄图通过选举掌控香港立法会主导权,夺取香港管治权”。
这无疑是对建制派的治港者治港能力不足的批评,和对未来爱国者治港中的治港者的鞭策。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田飞龙的话来说,“中央决心打造的不是橡皮图章或忠诚的废物,而是贤能的爱国者。”
香港修例风波所引发的街头运动,港府的进退失据仿佛还在昨天。2019年香港区议会选举,泛民一举赢得区议会选举的绝大多数席位,曾经常年具有领先优势的建制派遭遇香港回归中国22年以来的最大溃败。建制派输得如此“惨烈”——在香港18个区合计452个民选议席中,泛民赢得了385席,获得区议会的控制权,建制派只剩下59席,丧失区议会话语权,让各界乃至北京中央政府感到惊讶。
外界皆以为北京整饬香港选举制度,是在剑指泛民。但港人皆知,香港的问题之所以是结构性的,是因为香港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泛民或者“港独”能够解释的。田飞龙所说的“忠诚的废物”,即大量没有能力,只知道喊忠诚口号的建制派力量,也已经被北京认为是阻碍香港长治久安的势力。乱时不能出力,承平时不能实践“港人治港”中的“治理”本意,这已经是香港人的共识。很多时候港人对北京的“反感”不是来自于北京,而是对北京在港的“代言人”建制力量无能的愤慨。
有大量青年及学生参与的修例风波,背后隐藏着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问题。(HK01)
近年来北京一再强调香港要下大力气解决住房难、贫富悬殊等深层次矛盾,但成效不彰,这之中除了体系的问题,自然也有治港者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当前香港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在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上要想有大作为,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治港者的能力同样是关键。香港要想由乱到治,二者缺一不可。
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最显著表现就是:房价高企、贫富差距悬殊、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空心化、年轻人向上流动难……以住房问题为例,相对于“四大家族”在房地产领域赚取巨额财富,并助力香港成为世界上房价最为昂贵的城市,香港普通人糟糕的居住条件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对于初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房屋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房租的压力早已不堪重负。
香港房屋的高租金和高楼价,除了给年轻人生活带来相当大的生活和精神负担外,也扼杀了他们很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有不少有能力之人于是纷纷到深圳等地寻求发展。而那些处在香港社会最底层的、没有办法走出去的年轻人自然安居无望,成为香港年轻人对港府产生不满和抗拒的重要源头。
当然,这一切可能不能完全归咎于商界,因为资本逐利是商人本性。而北京对香港选举制度的整顿以及其他治港政策的变化表明,香港奠基于殖民时期,延续至今的“政商共治”的管治模式——真正主导政府决策的是商界,官员往往沦为商界“政策”的执行者——大概率将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