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他们的平凡而伟大,是中国戍边军人的一个缩影。《环球人物》记者走进他们的家乡,采访了他们的亲友、乡邻、老师、同学等,还原那一个个铮铮铁骨的人生故事。

  近日,喀喇昆仑山上,戍边英雄的战斗事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交涉过程中,对方无视我方诚意,早有预谋地潜藏、调动大量兵力,企图凭借人多势众迫使我方退让。

  英雄团长祁发宝站前头,张开双臂挡在外军面前,大声呵斥:“你们破坏共识,要承担一切后果!”;陈红军也是个关键时刻“站前头”的人,当时他同样遭到围攻;陈祥榕迎着对手冲去,用身体和被砸坏的盾牌护住营长连长;摄像取证的战士肖思远再次冲向前去,拼死营救战友;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战士王焯冉拼尽全力将几名战友推上岸……



  ·2020年6月18日,祁发宝在中印边境对峙中张开双臂,阻拦外军。(视频截图)


  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

  那场战斗后,全国各地掀起学习、悼念戍边英雄的高潮。《环球人物》记者也走进他们的家乡,采访了他们的亲友、乡邻、老师、同学等,还原那一个个铮铮铁骨的人生故事。



  英雄团长祁发宝

  从2020年初开始,常与弟弟祁发宝保持联系的祁发贵,直到6月份都没有弟弟的消息。6月18日,他在手机上看到了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对峙的视频。“我知道加勒万河谷跟我弟弟驻扎的地方不远,当时猜到了他可能在前线。”

  但是,他没想到弟弟会受重伤。“6月20日,有人告诉我们祁发宝在前线受了伤。但因为涉军信息需要保密,我当时不知道他的伤有多重。”记者问起接到这个消息时的情形,祁发贵目视前方,沉默了许久之后才开口:“当时心里特别着急,因为没法了解具体情况。这个消息我也没敢告诉78岁的老母亲。”

  直到7月19日早上,祁发贵才在重庆某医院见到了头部受重伤的弟弟。两兄弟见面后,“我们什么都没说,只是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团长祁发宝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身负重伤。


  经陆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专家们精心救治,祁发宝在今年春节前伤愈出院。

  春节期间,祁发贵与武威市和河沿村的干部一起到祁发宝位于乌鲁木齐的家中看望他。当时,祁发宝头上的伤痕还清晰可见。他一只手指着自己的头,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3D打印的颅骨模型,给哥哥和前来慰问的同志介绍伤情说:“可以看到,上面有较大面积的缺损。”

  当时,祁发贵的内心既高兴,又心疼。“在母亲眼里,祁发宝‘穿军装,领工资’,一直是个让她骄傲的小儿子。”而在光鲜的背后,军营里的苦,祁发宝很少跟家里人说起。

  祁发贵说:“刚到军营时,他(祁发宝)因为饭量大,人又腼腆,经常吃不饱。但他从来没有跟家里提过一嘴,直到后来考入了军校,才以开玩笑的方式告诉我们。”

  其实,当兵是祁发宝从小的梦想。他的发小任生鹏说:“祁发宝从小就想当兵。小时候在电视里看到军人,他就特别兴奋,会情不自禁地模仿;在路边碰见穿军装或警察制服的人,他都要走上前敬个礼,再围着人家仔细打量一番。他的房子里墙上贴的都是军事画报。”

  在二嫂崔小梅那里,我们看到了祁发宝在学校里端着木头枪“站岗”的照片。照片里,少年模样的祁发宝身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双手握枪,目视前方,笔挺地站在教室前面“放哨”。那年,祁发宝15岁。“他爱打篮球、爱玩枪,小时候经常拿着一个用木头做的玩具枪玩,有时候睡觉都拿在手里。”崔小梅告诉记者,祁发宝自幼想当兵,其实是受家里人的影响。“当年,他的父亲是村里的民兵,大哥也是在新疆当兵的军人。”



  ·15岁时,祁发宝端着木枪在教室前模仿军人“站岗”。

  祁发宝从小就深受父亲的影响,但2009年父亲去世时,他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据河沿村党支部书记吕光祥回忆,祁发宝的父亲以前是村里的大队书记,是个雷厉风行的“直脾气”。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他父亲带领大家劳动。“他心里有什么想法都会直接说出来,从不拐弯抹角。”

  据发小任生鹏回忆,祁发宝和父亲的脾气差不多,是个正直且“厉害”的人,对待孩子比较严厉。“小时候他父亲时常教他干农活,干不好的话立马就批评他。说实话,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对他父亲都有一点害怕,因为他父亲不光会严格要求祁发宝,偶尔也会严格要求我们,教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要走正道,不能说谎。”

  父亲去世时,祁发宝正在外带兵,大哥给他打了电话,但始终没有打通。等到祁发宝接到噩耗赶回家来,父亲已经快下葬了。

  任生鹏对《环球人物》记者感慨道:“这是祁发宝人生中很大的一个遗憾,直到多年后我与他聊起此事,他都忍不住伤心。这就是自古忠孝难两全。”



  ·祁发宝的全家福。



  陈祥榕:“死也要死在边疆上!”


  出生于2001年12月的陈祥榕,牺牲时还不满19周岁,是4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



  这个战友眼中的“娃娃兵”,战斗中却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2020年6月份的那场对峙,陈祥榕直到牺牲都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陈祥榕的老家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县城位于翠屏山之南,当年雍正皇帝给此县取名“屏南”。这里英雄辈出,一生秉忠报国的清代名将甘国宝的故乡就是屏南。

  在陈祥榕的童年记忆中,父母一直在遥远的海南种植芒果,而自己和姐姐由奶奶照看。陈祥榕13岁那年,父亲被查出患有淋巴癌。母亲忙于生计,照顾父亲的任务就落在了尚是孩子的姐弟俩身上。“十三四岁的孩子都爱玩,但弟弟一直守在病房,经常凌晨三四点还在为爸爸按摩腿部。”姐姐陈巧钗说。



  ·陈祥榕和姐姐在生活中的合影。


  生活的历练,让陈祥榕更早地懂得了什么是责任。

  高中时,陈祥榕立志从军。为了顺利通过入伍前的测试,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沿着公路跑步,最终顺利入伍。陈巧钗回忆说:“弟弟那时候的眼睛里有光。”但家人没想到,陈祥榕参军后去了条件艰苦的新疆某戍边部队,他对家人说:“苦怕什么,去部队不吃苦还要享福?”

  当妈妈叮嘱陈祥榕:“要守纪律,刻苦训练。再苦也不能当逃兵,不能给屏南人丢脸。”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死也要死在边疆上!”

  到了部队,在某次与姐姐的通话中,陈祥榕说:“卫国戍边责任重于天,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向前,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能把国土面积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

  2020年6月30日,陈祥榕魂归故里的这一天,部队问陈祥榕的妈妈眼下有没有什么困难。英雄母亲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在接受采访时,陈祥榕的姐姐陈巧钗哽咽着说:“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就不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身上肩负的是军人的天职,我很为他感到骄傲。”



  腼腆娃陈红军:

  “一提到部队,就显得豪迈、乐观”


  陈红军是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人。两当位于甘肃省东端,东临陕西凤县。1932年,习仲勋等人正是在这里发起了两当起义,唤醒了陇南人民的革命斗志,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1987年3月,陈红军出生于两当县张家乡张家村。



  “红军以前经常帮村里人干活。以前村里没通公路,出去不方便,人们到凤县唐藏(张家乡邻镇)买东西碰到他,他就把东西给捎上带回来。红军是我最乖的娃娃,比我儿子都乖,确实是个好娃娃。”年过七旬的任建荣是陈红军的姑父,他哽咽着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2005年,陈红军考入位于兰州的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几位大学老师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他的一个性格特点——腼腆。

  在班主任刘海健印象中,陈红军在班上个子最高、眼睛最大,笑起来憨憨的。“有一次,我们在一起搞活动。活动结束收拾东西时,我准备去搬东西,红军就过来说:老师,给我吧。这个小伙子特别有担当,他接过去又说:请老师放心!让人觉得很可靠、很踏实。”



  ·陈红军(左二)与大学同学的毕业合影。

  专业课老师赵国军说:“因为他的名字中有‘红军’两个字,我就在课堂上点名时开玩笑问过他:‘你的爷爷是不是当过红军?’大家都笑了。红军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笑了。然后说到就业时,我就跟大家说,同学们不要觉得咱们心理学毕业生,就只能去中小学当心理辅导老师。实际上,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这个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你们上一届的学生就有好几个去了军队。有些同学有军人梦想,你们好好学习,以后也可以在军队做这方面的工作。”

  2009年,陈红军大学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可他听说要征兵时就改变了想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2015年,陈红军用全部积蓄在两当县城为父母买了一套楼房。从此,父母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张家村老家,住进了新房。“他说房子买得要离姐姐家近一点,他怕离得远照顾不上我们。”母亲说。



  ·陈红军生前与父母合影。


  陈红军牺牲时,儿子还有4个月就要出生。陈红军的大学老师李建升说到这件事,几度潸然泪下。“陈红军在读书时性格腼腆,但在部队历练后,成了一名勇担使命的优秀军人!”“我记忆中的红军为人低调、非常仗义、非常善良……以前是学生敬老师,现在我作为他的老师,要向这位最优秀的英雄学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的儿子出生了。这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陈红军的妻子肖嵌文的爷爷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她相信这就是冥冥之中的血脉传承。她坚强地说:“我要把孩子好好养大,让他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陈红军牺牲后,他的遗物被寄回家。母亲在整理遗物时不忍心看儿子的被褥。“被褥让汗浸透了,都是汗渍,我和嵌嵌(陈红军妻子)洗了两天,我想洗干净了以后再送纪念馆。”这位坚强的老人经常对襁褓中的小孙子说:“墙上挂的照片,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叫陈红军,是个解放军,他没看到你出生,你以后一定要以他为榜样。”



  ·“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墓碑。



  肖思远:“妈妈没有女儿,

  我要像女儿一样疼你”

  刘利霞的微信头像是一个心形摆件。这是2019年母亲节,儿子肖思远送给她的礼物——玫瑰花铺底,中间用子弹壳拼出了一个“520”。只有当兵的孩子才能想到这样的浪漫。现在,这个礼物和肖思远的军功章一起,摆在他卧室的床上。刘利霞每当看到时,就会忍不住去摸一摸。



  ·2019年,肖思远用子弹壳拼成“520”,送给刘利霞作为母亲节礼物。(本刊记者 崔隽 / 摄)

  从肖思远牺牲到现在,已经过去8个多月,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巨大的创口仍没有愈合。刘利霞说自己没有一天不哭,没有一天不想。想得难受的时候,就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和视频。以前她给儿子和家人拍了好多小视频,都存在手机里,她翻啊翻,看啊看,经常一直到半夜。



  ·肖思远牺牲后,母亲刘利霞给他发的微信。(本刊记者 崔隽 / 摄)


  “孩子性格也好,不记仇。”刘利霞说。和大人吵架后,肖思远总是主动过来和好。青春期的时候,有一次姥爷因为他染黄头发和他生气,过后他就一点点挪到老人身边,用肩膀蹭来蹭去,算是认错。

  成年后,对于未来,肖思远是个有主意的男孩子。2016年,他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汽修专业毕业,决定报名参军。后来刘利霞整理肖思远的遗物,看到他的日记,才知道从汶川地震那时起,他就有当兵的念头了。



  ·学生时期的肖思远。


  2016年9月10日,是肖思远出发去军营的日子。肖胜松和刘利霞去郑州送他,三个人在宾馆的房间里一起住了一夜。告别的时候,肖思远说:“(义务兵)两年之后,不管在部队是退是留,都能回家探亲一次,那时候一定让俺爸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我。”

  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肖思远多在家里待了近3个月。大年初一串亲戚,肖思远一定要穿上军装出门,刘利霞怕他冷,他仍然坚持。现在想起来,刘利霞说:“他一定是对这身军装感到非常自豪。”

  噩耗是在去年6月21日上午传来的。那天刘利霞和肖胜松正在镇上吃饭,接到了乡里的电话,说“小孩出事了”。次日一早,夫妻俩就被安排坐飞机赶往新疆。落地后,部队安排他们稍作休整,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刘利霞预感不太好,一直在设想儿子是不是受了重伤。然而车子最后没有驶向医院,而是直接停在了殡仪馆。

  此前,刘利霞和肖胜松就知道中印边境有些风波,猜测思远应该有任务,担心过他的平安,但是从没想过他会因此而牺牲。5月15日,夫妻俩还接到了思远的电话,用的是一个陌生的号码,和他们报了平安,没想到这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通话。

  来时路上,《环球人物》记者读到了刘利霞委托亲戚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她感谢人们的关心和慰问,也再次请求媒体不要打扰思远的女朋友。有人建议把思远和女朋友的合照放进棺木,刘利霞拒绝了,她觉得“对姑娘不好”,希望姑娘能有新的生活。

  采访临近尾声,屋外下起了雨。刘利霞坐在思远的床沿,和记者聊起那些没有完成的愿望:思远一直想带爸爸妈妈去北京转一转,思远一直想照一张全家福……她说今年除夕那天,自己也是坐在同样的位置,给思远发了一个红包,她知道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接受的红包,但还是写了一句话:“新年了,给你压岁钱,大儿子。”



  王焯冉:“要是不当兵,

  我会后悔一辈子”


  在肖思远的墓碑前,有一束特别的鲜花,来自王焯冉的父母。卡片上写道:“好孩子,一路走好!你们是最棒的!王焯冉爸爸妈妈敬献。”

  2021年2月25日,《环球人物》记者来到王焯冉的老家——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土城王村,找到了王焯冉的伯母张素梅和村干部王民政,听他们讲述各自眼中的王焯冉。



  王民政是比较了解王焯冉的村干部之一,王焯冉当兵的证明材料都经过他的手,他比王焯冉母亲杨素香更早知道这个孩子当兵的决定。写证明时,他问杨素香:“你只有一个儿子,怎么会想送他去当兵?”结果杨素香说她根本不知道,孩子是瞒着她报的名。

  后来,为了打消母亲的顾虑,王焯冉搂着她说:“妈,我最爱你,最舍不得你,所以才一直不敢告诉你。我去当兵,锻炼好身体回来保护你。要是不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



  ·2021年2月20日,河南漯河,王焯冉家中墙壁上悬挂的家人合影。


  当兵后,王焯冉每周都会和父母通电话。逢年过节,张素梅也会接到王焯冉的问候电话。“问他干啥呢,他就说拉练。成天都是拉练。我说二饼,当兵可受罪了。他说,受罪就是锻炼。”二饼是王焯冉的小名,家里人都喜欢这么叫他。

  2020年1月,王焯冉给杨素香打电话报喜,说他写了入党申请书,准备入党。他开玩笑说:“终于可以和老妈成为最亲密战友了。”

  5月23日,杨素香和王焯冉通了两分钟的电话,她在电视上看到边境局势紧张,就在电话里问他。王焯冉安慰她说,放心吧妈妈,这里非常安全。临挂电话时,他说,最近训练会紧张些,可能给家打电话没有以前频繁了。杨素香当时不知道,最后一次打电话时,儿子已经在去前线的路上了。

  从6月15日下午开始,杨素香就一直心神不宁,之后的几天都睡不踏实。后来才知道,王焯冉牺牲的时间就在6月16日凌晨3点左右。杨素香相信,这是和焯冉母子连心。

  张素梅直到6月28日才知道消息,后来听说了王焯冉牺牲的细节,一想起来就哭。“高原上零下30多摄氏度,他在那河水里,得有多冷啊。”王民政是个老兵,儿子也是军人,他知道浸了水的防水裤和棉衣有多沉,“他最后肯定是使不上一点力气了”。

  王焯冉在烈士陵园安葬那天,张素梅的儿子抱着王焯冉的骨灰。他对张素梅哭着说:“俺抱着二饼,舍不得把他放下来。”

  王焯冉的奶奶至今还不知道孙子去世的消息。全村人都瞒着她。原本2020年9月应该是王焯冉回家探亲的日子,奶奶一直盼着他回来。张素梅只好骗她说,焯冉的假期因为疫情取消了。家人不敢让媒体扎堆出现在家门口,接受采访都要跑到麦地里。“能瞒一天是一天吧。”张素梅说。

  在漯河烈士陵园的展馆里,王焯冉的书信被印在展板上,人们总是在这里停留更久一些。



  ·在漯河市烈士陵园,人们给王焯冉的留言。(本刊记者 崔隽 / 摄)

  21岁的闫子涵把陵园所有墓碑都看了一遍,一排排走下来,看得特别仔细。他是辽宁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想赶在寒假结束前过来祭奠王焯冉。“别人从几千里之外赶到这里,只为悼念漯河的英雄。我们是漯河人,就在这里守着他,更应该来祭奠一下。”

  前几天看到登上网络热搜的一段话,闫子涵觉得特别能代表自己的心情:“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为什么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