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在其微博晒出自拍,背景为典型美国式独立屋。(微博@眉山论剑陈平)

既然获得了赤裸裸的舆论场红利,陈平就必定要为此有所付出,他势必要努力将自己的人设扮演到完全符合公众的心理预期。

尽管具体含义已经有所变化,覆盖范围和深度都已有全新发展,但用传统“左”“右”视角来划分中国舆论场仍然有效。活跃于互联网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无疑是左派学者群体中的典型代表,被视为学界知名的“反美斗士”。

如今他正深陷“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的舆论漩涡中,难以自拔。

北京时间2月17日,陈平在其个人微博发文介绍美国得州停电情形,直言自己身处得州首府奥斯汀的高科技区,并称“美国新能源的脆弱性,值得中国的发改委和地方政府警惕……落后比先进更有生存能力。不存在什么有效市场。”他建议中国“人口方面要允许城乡双向流动,能上能下,耐贫能富。不能片面学西方模式,追求不可持续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这则微博还配了一张陈平的自拍,画面背景是一处典型的美国式独立屋。

该文发出后迅速引发舆论震动,但焦点同陈平预期的可能南辕北辙。迅即有自媒体刊文爆料,其自拍中的独立屋正是陈平的私产,并将房屋价值、室内格局暴露无遗。遂有舆论争议,所谓的“反美斗士”原来“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

三天后的2月20日,陈平在微博回应,说他“从不反对美国科学家和美国人民,我反对的是军火工业集团和金融集团祸害美国自己,最终祸害地球。现在跟大家分享在得州的见闻及经验教训,因为此事事关中国教育、养老、医疗三座大山的出路和农村振兴”。其微博评论区中,有不少声音表示理解,也有相当部分对其解释并不买账。

回到这起舆论事件的核心问题,陈平究竟能不能在美国定居?或者更进一步直指关键,“反美斗士”能不能在美国生活?以理性而言,这甚至是一个不必提出的问题,只要不违背相关法律,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在任何国家居住,这是天然的应由个人完全支配的权利。但既如此,舆论为何仍嘈嘈不绝。











应当说,这可能就是当今中国舆论场的复杂现状,这是一个立场先于观点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对于公众人物的检视尤其严格,涉及到公众人物的个人行为,“应不应当”的优先级是要远高于“可不可以”的。对于具体的焦点人物,这有时候可能会有点不太公平,但这种舆论偏向却又是难以简单用对错定性的,它是一种集体心理的呈现,既然身在舆论场中,就势必要为之裹挟。

于陈平而言,他当然“可以”在美国定居生活,但同时,他也“不应当”在美国生活,特别是身为知名“反美斗士”。既然他决定携家带口在美国长期定居,就一定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往往不是基于逻辑理性,而是建立在立场感性之上的,尤其难以平复。

这大概是一次“政治正确”和“人伦正确”的对撞,在中国舆论场以其立场鲜明声名鹊起聚拢大量听众的陈平,吃到了立场偏差的苦头。他自己基于个人学术研究、子女教育、高额房价等因素,选择在美国生活的“人伦正确”,不得不面对“反美者理应远离美国”的舆论场政治正确,回答后者源于情感源于信任的灵魂发问。

我们说,陈平的“人伦正确”完全可以理解,他在美国生活完全无碍于表达他的“反美”观点,况且其人实际上也从未刻意隐瞒在美定居这一事实,从他过去的视频和文章中是不难找到痕迹的。而同时,这种“反美者理应远离美国”的政治正确,也同样应予充分理解,这不过是一种朴素的立场论,特别是陈平本人,不应将针对他的质疑声音视为无知看客的氓动。

有句话叫“欲戴其冠必承其重”,这可以是这起舆论事件的另一重启示。当然陈平可能绝无刻意,但他应当有所自觉,当他在电视节目《这就是中国》中批评美国侃侃而谈,而赞美中国情感澎湃;当他频频发声揭露美国政治、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而肯定中国各领域建设的成就不吝溢美之词;当他针对各类重大议题明确表态“中国必胜美国必败”,被视为学界反美的意见领袖……不管有意无意,陈平亲手型塑并且固化了他的舆论场角色,毋庸讳言,他为此获益良多——既然获得了赤裸裸的舆论场红利,他也必定要有所付出,他势必要努力将自己的人设扮演到完全符合公众的心理预期。

在美国定居,显然是预期之外的,陈平大概还得为此苦恼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