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又一次成为焦点。

这一次是因为国家卫健委近日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态,“可探索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坊间的激烈议论,国家卫健委旋即于2月20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

国家卫健委特别指出:“关于网上‘东北地区将试点放开生育限制’‘生育政策将全面放开’等推测,不是答复的本意。”

关键不在卫健委的态度,而是舆论习惯性盯着局部,就容易忽略了全国性的问题。

实际上,虽然中国总人口还在增长,但是人口塌陷反而在蔓延,不只是东北的20多个城市。过去几年,华中、西南也开始出现人口快速收缩的情况。

人口决定国运。日本人在“失去二十年”后,把难以逆转的低生育率视为“慢性亡国”。前车之鉴在前,国之大计需要通盘考虑。




图源:泽平宏观




东北人口流失和低生育率,是真问题,也是老问题。

早在2000、2010年的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东三省加蒙东地区,全部4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就有1/3出现了人口萎缩。

更让人担心的,是让人想不到的其它地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除武汉、鄂州外,其余7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收缩,黄冈市人口下降更是达到13.32%。

再看看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最新人口数据显示,广州作为人口净流入大市,生育率低得不合理。更糟的是,知乎网友“宅男阿涛”认为广州同比下跌不是9%,而是高得多。

广东跌幅则也可能高得超乎想象。考虑到广东的生育积极性在大中国有口皆碑,尚且都无法逆转生育率下滑,那么同为沿海的江浙若出现较大跌幅也不意外。




上面城市遍布大江南北,岂止东北!

其实“探索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限制”这一建议本身,都有待商榷。

没人了就多生,逻辑看似简单合理。恒大研究院发布报告《建议先放开三胎:中国人口报告2020》显示,60%的人赞同放开三胎。




图源:泽平宏观

但是,支持放开三胎与真正想生三胎,是两码事。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当时,还有专家担心出生人口会达4000万,但事实打脸打得那叫一个脆。




经济学家忧虑人口红利消失,鼓励多生育,效果为何不明显?

于人类而言,生育是极复杂的综合行为。说白了,限制生育,可以通过国家手段实现;但生娃,还得靠一对对夫妻出力。

这是真得难。

需警惕的是:人口政策改变带来的效果往往相当滞后。只顾应付当下,注定效果不佳。

1950年代,国家鼓励生育,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波婴儿潮。1971年,国家开始计划生育,并于1980年出台独生子女政策。

吊诡的是,在计划生育出台后,中国反而开始享受到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等中国人口结构再次发生转折性变化,则是近10年的事。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如果政策盲目干预,或干预不当,不但达不到预期,还可能产生难以预见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国家卫健委为何如此谨慎。




关心人口塌陷,主要源于一下担心——

担心人口红利消失,

担心老龄化,

担心养老规模增加造成的财政负担;

还担心人均产值下降,人均负担增加。

这样的担心有其道理,不然介绍产业工人上班,不会成为一项收入不菲的差事。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用工荒有多严重。




但人口问题不是一道算数题。过度关注人口数量,会忽略从人口到人力资本的转变,以及科技革命这两大变量。

独立经济学家李铁在《财经》发文,认为部分人口学家只是从数字角度看待人口问题,而没有看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解决问题的重点应该用有限资源提升人口质量和改善人口结构。




图源:智本社

所谓优生优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知识及技术水平,改变数量型增长的前提条件,让经济突破边际报酬递减,重新恢复到规模递增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经济学家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

一言蔽之,人口政策调整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多生,而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科技发展趋势。

改变正在发生。

东亚产业转移的雁阵,让韩国制造业接棒日本,后来中国制造业又超越了韩国。

如今,日本制造业正通过工业机器人应用,欲重回世界之颠。生产手机金属外壳用的机器钻头,日本占世界80%份额;工厂自动化必需的数据控制工作机器,日本占世界60%份额;尖端产业用机器人,日本占世界20%份额;0.1纳米级超精微切削机械,日本更是世界独此一家。

1970年代,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举世瞩目。面对未来先进制造业的角逐,韩国再次摩拳擦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数据显示,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日韩低生育率与严重老龄化,很大程度倒逼了机器人的研发与需求增长。不过在绝对数量上,当下全球机器人数量最多的是中国。




工业机器人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不无关系。如今工业机器人正广泛运用于建筑、钢铁、汽车制造等领域。

考虑到中国正在迈向老龄化社会,医疗、教育等需求有增无减,服务机器人也保持了喜人的涨势。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在面临发展压力时,会努力革新技术,提高人均产值,促进经济增长。该规律在工业革命之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剧,短期经济必然受影响,但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只有这种倒逼,科技才会进步。从长期来看,低生育率和老龄化不一定会拖累经济。

也许是一个契机。




还有人担心,在历史面前,技术替代似乎是亡羊补牢。典型反例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在那二十年里,一切经济手段都失效了。

日本央行为刺激经济,不断降低利率。日本2000年的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为进一步刺激经济,日本央行还通过大量购买国债的方式进行量化宽松,向市场持续注入流动性。即使如此,日本经济仍无起色,通胀长期接近于零。

经济手段无效,说明深层问题并不是经济本身。1980年代末至今,日本老龄化重,人口结构的持续恶化。没有人谈何需求,没有需求谈何发展?

现代人类生育接近市场行为,既能影响经济,也受经济规律的影响。




图源:泽平宏观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到一个正确得近乎真理的观点:住房成本和教育成本的高昂,导致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普遍低迷。

但这可能也并不准确。

如果“高房价抑制了人口”能证明高房价(或低收入)降低出生率,那么为啥全球很多低收入国家的生育率反而更高?

国内也有类似线索。知乎网友“宅男阿涛”根据有限的公开资料,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大家自己看下表,总之看完心里凉飕飕的。




不止川渝,娱乐活动丰富、房价相对亲民、幸福感超高的长沙,生育率也差强人意。为什么呢?

1947年,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部(NIMN)的资助下,约翰·卡宏(John B Calhoun)教授进行一个人口密度为课题的实验。

1968年,卡宏升级老鼠乐园的硬件,每一只实验老鼠都需要体检,没有疾病;稳定的通风和供暖,没有天敌。

卡宏将老鼠乐园起名“25号宇宙”。

按照事先的科学计算:到3840只,鼠窝才会不够;到6144只时,水才会不足;到9500只时,粮食才会短缺。

可当老鼠数量达到理论峰值的30%(2200只)时,死亡已扑面而来。




因为实验期间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随着数量扩大,老鼠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强壮的雄鼠占有了更多的雌鼠、占领了条件更好的鼠窝。弱势的雄鼠则被驱赶,丧失交配权。

有些无所事事也没被追求的雌鼠,选择远离鼠群,拒绝社交和生育。有些拒绝斗争的雄鼠变得冷漠,独居且专注打扮自己,对异性变得冷漠。还有些不甘心的雌鼠则越来越好斗,渐渐锻炼出雄性气质。

本来根据测算,300天后所有雌鼠平均每只会生5胎以上,实际上雌鼠总受孕率却不到20%。1780天后,在没有天敌和疾病的前提下,最后一只实验的老鼠死亡。




有人问卡宏教授:“实验为什么叫‘25号宇宙’?”

回答是:“前24个‘宇宙’的结局都是灭亡。”

卡宏因此预言,新生人口不足将终结美国的繁荣。但他所处的上世纪70年代,人口爆炸才是各国最担心的问题。

幸运的是,人不是老鼠。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与复杂性,尝试从科技和社会福利等多个维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些,应该能帮助人们,避免重蹈“25号宇宙”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