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鲍里斯
英国为何突然间针对中国的小动作不断?这可能是近来很多关注时政的人心中的一个疑问。封禁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BBC大肆编造涉新疆的假新闻,拉印度、澳大利亚等搞所谓“民主10国”……有人甚至称英国取代美国扛起了“反华大旗”。其实,有着相似举动的还有两国——澳大利亚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自不必说,其“反华急先锋”作为使得中澳关系跌至冰点,如今澳领导人虽称希望改善关系,却不见实际行动。加拿大则在15日宣布一个所谓反对“任意拘押”的宣言,加政客还拿“新疆问题”说事,煽动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并喊话美国带头。有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学者表示,在美国新政府上台的背景下,同属“五眼联盟”的英澳加明显有借美国“势”的考虑,当然它们近期的表现背后还有更多盘算。
“排华”后座议员挟持约翰逊政府?
2月17日,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伦敦智库“英国外交政策集团”进行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约40%的受访英国人将中国视为“严重威胁”,而去年该数字为30%。这份民调还声称,过去的18个月,英中关系发生戏剧性转变,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安全漏洞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国国内的人权纪录等越来越感到震惊”等。
围绕新冠病毒起源、华为以及所谓香港和新疆等问题,中英双边关系在去冬今春急转直下,政治关系不睦也直接影响到民间交往。但不少英国商界人士谈到眼下的中英关系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英国民众的对华态度并没有一些媒体渲染的那么糟。一名从事国际教育产业的英国资深商界代表认为,部分媒体最近总是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大肆渲染、做文章,引述的观点也多半是政界一些“排华派”议员的声音。这位与中国往来近30年的人士对现状感到惋惜,认为英国政坛“排华派”势力上升,对多数没有去过中国的英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英国政坛,“排华”声音最高的当属部分议员组建的“中国研究小组”。这些被称为后座议员的保守党人包括该党前党魁邓肯·史密斯、现任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图根哈特。和过去十年相比,这批人数在30人左右的后座议员,在抵制中国方面动作更加积极。仅在近期,他们就高调提出要在国际贸易法案中增加“种族灭绝”问题修正案,要求司法部门对于英中贸易合作有更多裁定权。
“反华情绪正在英国稳步累积。”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近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将此比作一场“针对中国的十字军东征”。他也提到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研究小组”——主要由极右派人士组成,但又不限于此,还囊括了亨利·杰克逊协会等智库和组织,“不幸的是,工党也在其中”。此外,BBC和《卫报》等媒体也扮演了显著角色。
这些人的力量真的很大吗?真的能操控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吗?有保守党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对于约翰逊政府来说,这些后座议员代表的党内力量始终不容忽视,现实中的政治生态要求约翰逊与这些议员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确保保守党能在2024年的大选中获胜。这些对华强硬派议员也在影响一些原先立场中立的同僚,早前有关“种族灭绝”议题的修正案在议会以微弱票数差距被否决,就是一个例证,因为即便是邓肯·史密斯这样的资深议员,在投票前也坦言自己提出的议案或许只能获得少数人支持。
英国在2016年脱欧公投后,曾高调表示要与中国在内的非欧盟经济体深化合作,实现“全球化英国”的梦想。但此后不久,英国政坛就有另外一种思路认为,“全球化英国”的舞台不应该只限于国际贸易。不少从政人士虽然对当时的美国特朗普政府感到不快,但始终坚信英美合作是英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立足的基础。而眼下拜登新政府上台即将满月,英国政界似乎更加坚信这一点。作为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英国也在筹谋拉拢印度、韩国等,扩大自己的亚洲盟友网络。加上与日本签订双边自贸协定,一些政界人士认为,依靠这样的盟国网络,忽略或放弃部分中国市场,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环球时报》记者从多方角度研判英国主流社会对下一阶段英中关系的看法,发现商界、教育界不少人士都流露出保守甚至悲观的态度。尤其是商界一直在游说政府,希望避免两国政冷经也冷的局面出现。此外,英国舆论对于英中民间合作抗疫的报道寥寥无几,也是违背事实的体现。整体看,约翰逊政府不愿看到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但在僵持的各项议题上却不愿做出让步。转向与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美国家紧密合作,以此弥补英中关系恶化带来的损失,或许是未来一个阶段英国政府的临时性策略。
澳大利亚对华喊话的“套路”
2017年播出的澳大利亚电视剧《乌托邦》(第三季)中有一个经典片段:主角拿出一份预算达4000亿澳元的国防白皮书,让在座官员讲讲“(花这笔钱)是为了和哪个敌人对抗”。众人支支吾吾不给出具体答案,主角只好用“我说,你们点头”的方式将“中国”亮了出来。最终,一个很有讽刺性的结论出炉:澳大利亚每年花将近300亿澳元,来保护与中国的贸易,以免受到中国威胁。
中澳在经贸领域关系紧密,但过去几年澳政府却屡屡站到反华前线。从去年上半年开始,澳大利亚的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有针对性地带头要求对新冠疫情源头进行“独立调查”,就香港、南海等问题对华发难。去年底,澳总理竟因一名中国青年画手的漫画作品而大动干戈。也正是因为澳甘当“反华急先锋”,中国开始对其进行反制。“澳被自己的对华政策弄得焦头烂额。”有媒体总结道。
2月19日,G7将召开线上会议,线下峰会则计划于6月举行,英国首相约翰逊邀请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作为嘉宾参与,试图建立一个所谓“民主10国”(D10)联盟。据报道,正是因为澳大利亚在中国问题上“表现突出”,出于对澳更深入地参与G7会被视为对中国挑衅的担心,有关提议在集团内部引来反对。
据《环球时报》记者在澳观察,虽然同中国的摩擦导致国内争议四起,一些行业抱怨不断,澳政府的对华策略仍没发生变化。澳对华问题分几个层次:在军事安全情报方面,和美国深度合作,可以说唯美国马首是瞻;在经贸方面,澳大利亚和美国尤其是前特朗普政府不一致,澳支持自由贸易;在地缘政治方面,澳对中国在南太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保持警惕,这方面和美国利益一致。
如果美国把军事安全威胁列为重大议题,澳大利亚会跟进,反对中国的声量也会加大;但贸易冲突上,澳大利亚不会跟进。人权问题也会跟进,这是基于盟友关系和所谓共同的价值观。澳总理莫里森说过,“美国是朋友,中国是客户”,他一直按此界定来处理对华和对美关系。像特朗普时期,美国把军事安全甚至贸易逆差都列入冲突清单,澳大利亚就很难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去年以来,中国对澳大利亚实施了反制,但2020年澳对华出口仍为历史第二高,这还是在疫情影响下。因此,不少分析认为,莫里森政府不会调整对华政策,不大可能“认怂”,尤其是澳今年可能举行大选。最近,莫里森还说有可能在3月份取消维州和中国签的“一带一路”协议。鉴于此,在军事安全以及地缘竞争方面,澳大利亚未来还是会对中国有诸多批评和指责。当然,中美关系如果缓和,澳对华尖锐声量会小一些。
实际上,澳大利亚以什么方式对中国发声,是有讲究的。它可以以外交途径表达关切,在媒体和公众面前使用外交辞令;也可以采取“麦克风外交”,即不和中国沟通,通过媒体喊话。过去几年,澳采取的是后一种方式,之前更多是前者,而后者的作用只是制造话题,影响选民。比如,澳大利亚在贸易问题上一直说希望和中方对话,却并不考虑中国的关切,而是说贸易的归贸易、政治的归政治——明知中方不会接受这一点。同时,他们一直强调中国不接电话,实际是对澳民众甩锅给中国。如果美国继续和中国对抗,澳大利亚在很多问题上还会继续玩这一套。
“澳大利亚对华政策是特朗普的遗留,既是澳对美国前政府的追随,也是自身地区霸权和既得利益使然。”山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于镭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澳大利亚一直视南太、亚太地区为其地区霸权区域,因此对美国“亚太转向”“亚太再平衡”“南海自由航行”“印太战略”等表现得最为支持。一年来,中澳贸易出现波折,但由于铁矿石价格大涨,两国贸易额下降并不明显,这可能是澳政府无动于衷的最主要原因。
迎合?借势?还是配合?
“无论是英国、澳大利亚还是加拿大,这三国近期的表现都有借美国势的考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1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特朗普时期,它们要分一部分精力应对特朗普,而拜登上台后,它们一方面寻找能跟美国对华有所协调和配合的东西,另一方面借此化解同美国的矛盾,避免回到特朗普时期。与此同时,它们也寻求新的政策平衡,不愿意在中美之间煎熬,想找到新的比较有利的定位。
在于镭看来,英澳加均是美国的亲密盟国,它们借助美国保护既得利益,充当地区大国,“但由于地缘因素,澳大利亚在亚太地区对中国崛起更为敏感。这是澳大利亚表现得远比英国和加拿大积极的原因”。马丁·雅克则提到,英国的反华情绪和动作从2016年逐渐开始,自脱欧公投后,英国政治重心日渐向右翼偏移,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在离开欧盟后,英国将更加依赖和美国的关系。
相比英澳,加拿大有些特殊,因为加中摩擦的源头就是美国。15日,加拿大伙同其他50多个国家签署所谓《反对在国与国关系中任意拘押宣言》,德国新闻电视台就此评论称,这是加拿大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关系更加紧张的又一标志,“中加关系进入冰河期”。报道称,导致中加关系紧张的事件是加拿大逮捕华为高管孟晚舟,同时指责中国逮捕两名加拿大公民。就在拜登上台前,国际社会还曾预期中加两国或许会达成“秘密协议”。而要解决加拿大和中国的问题,钥匙掌握在美国政府手中。
加拿大连续性的对华动作也需在加美关系背景下看。加拿大和美国拥有全球最长的共同陆地边界,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两国民众来往频繁,加拿大贸易比重中加美贸易占比最多时达到过八九成,而该国近年来的经济命脉——石油出口,也只有美国市场可以大规模消化。虽然对过分依赖美国时时表示不安,在诸如北极主权、北美自贸协定等方面龃龉不断,最终往往以加方妥协退让了事。在特朗普执政期间,面对“美国优先”政策,加总理特鲁多更是不得不忍气吞声。
虽然经常闹别扭,大多数加拿大人对“加美亲密伙伴关系”很在意,毕竟对美依赖太深。拜登上任后第一个正式外交电话打给了特鲁多,但实质性“让利”几乎没有,这令加拿大人普遍感到不安。近日几场线上研讨会上,有加拿大学者担心拜登团队延续奥巴马风格,只给加拿大“画大饼”,甚至担心拜登团队“既想恢复奥巴马时代的盟友主导者地位,又想保留特朗普时代捞到的单边好处”。
眼下,美国新政府开打“人权牌”,要以所谓民主价值观等重振同盟体系,加拿大等国在这方面批评中国、迎合美国的做法很明显。崔洪建认为,打“民主牌”的做法实际上很无赖。过去4年,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间的矛盾暴露得很充分,现在它们要借美国的“势”,但找不到现成的抓手,所以找了共同价值观、“民主”的帽子。换句话说,这是把“民主”当工具,而所谓“民主联盟”并无实质内容。“除了迎合美国,也不排除它们和美国有分工协调,因为拜登已就美中关系定位做了表态,有些时候美国出面不合适。”
“这是西方版的政治挂帅。其实,现在的世界不具备出现非常明确、对抗性很强的意识形态阵营的条件。”崔洪建说,但也不能低估这么做的害处,他们是在找一个道义制高点,不仅要内部搞团结,还要对外扩大政治影响力。“我们不能被他们拖进非常狭窄的价值观陷阱里。他们要刻意营造西方跟中国的对立,我们就要接受这种对立?我们要谈共同的东西,而不是矛盾的东西。”
美法德英外长同意密切协调应对中国带来的全球挑战
美国国国务卿与法国、德国和英国外长星期四(2月18日)重申跨大西洋伙伴关系 在应对安全、气候、经济、卫生和世界面临的其他挑战方面的中心地位并同意密切协调,来应对中国带来的全球性的挑战以及在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开展合作的必要性。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法国外长德勒里昂、德国外长马斯与英国外相拉布星期四举行了一次在线会议,讨论伊朗以及其他紧迫问题。这是布林肯担任国务卿以来他们之间举行的第二次这种形式的会议。
“他们重申了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在应对安全、气候、经济、卫生和世界面临的其他挑战方面的中心地位,”会议后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说。
除了重点讨论伊朗问题以外,这几个国家的外长同意“密切协调,来应对中国带来的全球性的挑战以及在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开展合作的必要性”,但声明没有具体提及挑战内容以及协调方式。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2月17日在出席北约组织国防部长会议时也与北约盟国讨论了如何共同应对中国的挑战,并欢迎北约同盟意识到中国正在增强影响力、中国的国际政策正对跨大西洋安全形成挑战。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四国外长发表的联合声明说,这几个国家的外长同意在11月格拉斯哥举行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展开紧急的工作,来应对气候危机。
“他们一致认为,需要采取重大的集体行动来实施《巴黎协定》,包括使气温的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成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声明说。
他们期待即将举行的由美国主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将其作为强化的气候目标的重要论坛。
拜登总统在上任的第一天签署信函,宣布美国有意重返巴黎气候协定,并撤回了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
四个西方大国的外长们一致认为,强有力的国际和多边合作对于结束新冠病毒大流行和更好地集体重建至关重要。他们审议了全球应对疫情的努力,包括主要通过“加速获得应对新冠疾病的工具”(ACT-A)以及“新冠疫苗获取机制”(COVAX)的设施来支持在全球快速部署疫苗。
白宫星期四证实,新冠疫情和中国的实力是拜登总统星期五在参加七国集团峰会时要讨论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