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深夜动态显示,解放军2架次歼-10战机在台湾西南空域防空识别区内外徘徊。(台湾国防部)
“台独就意味着战争”,这应该是当前两岸社会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曾公开说过,“很多人都逼我宣布台湾独立,我为什么没做?因为台独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如果要能做,李登辉当时为什么不宣布独立?台湾独立就意味着战争,谁能承受得了?”
回顾两岸70年分治历程,两岸之间的共识,从毛(泽东)蒋(介石)时期的“一个中国”——于大陆而言是解放台湾,于台湾而言则是要“反攻大陆”,邓(小平)蒋(经国)时代基于和平的“统一中国”——大陆是“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台湾则是“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再到之后两岸形成“九二共识”默契——“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直到今天“台独就意味着战争”,成为两岸之间为数不多,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共识。
毛蒋时期,虽然两岸断绝往来,政治、军事上对抗、对峙,但这一时期“一个中国”是两岸国共政权间的最大共识,其中差别只在于谁都主张拥有中国主权而已——双方各自宣称在法理上拥有全中国的主权。毛泽东曾筹划实施武力解放台湾,后因局势的变化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转移到和平谈判上来。而台湾前总统蒋介石败走台湾之后,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也称光复大陆)”。
为了反攻大陆,台湾于1961年至1972年积极筹措军事作战准备,即“国光计划”。1971年大陆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败逃台湾的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后,台湾反攻大陆的热度消退,1972年7月20日,台湾政府裁撤“国光作业室”,“国光计划”宣告终结。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提出了划时代的“一国两制”方针。1978年,邓小平涉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最早谈话,透露出国家统一后中国政府将从实际出发、尊重台湾现实和保护外国人投资的最初思考。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指出“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79年发布的《告台湾同胞书》,大陆政府宣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呼吁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商谈。1981年9月底,时任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一国两制”方针,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方面,1980年6月,台湾时任总统蒋经国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以取代前总统蒋中正与严家淦的“反共复国”国策,且顺利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纲领,并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等组织的具体落实。这一时期,“一个中国”依然是两岸的共识,“统一中国”是两岸的国策,只不过大陆一方的主张是“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台湾的主张是“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
大陆厦门与台湾金门大胆岛之间遥相呼应的标语,至今依然矗立。1986年8月,金门大胆岛建了一座宽20米、高3.2米的“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巨幅心战墙;与厦门的1990年所立的“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统战标语遥遥相望,成为两岸之间一道风景线。甚至于一度有传闻,大胆岛上的标语油漆脱落,厦门旅游局专门打电话给金门,要求“刷一下”。
这一时期,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和平是两岸政策的基调,大陆是“和平统一”,台湾是“和平反攻”,但都是基于“一个中国”的共识。
1987年7月15日解除“台湾省戒严令”以后,台湾本土化运动兴起,而统独问题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1990年李登辉获选台湾总统(此前是继任蒋经国剩余任期),后将两岸关系称作是“特殊国与国关系”,也即“两国论”,到陈水扁任台湾总统时主张“一边一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逐渐消退,直至蔡英文出任台湾总统,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指获得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海协会与海基会,在1992年经由香港会谈及其后函电往来,所达成的以坚持“一个中国”为前提的非正式共识——两岸官方交流中断,两岸关系进入冰河期。
蔡英文当地时间1月25日赴台军“陆军特战指挥部北部部队”,对现场台军官兵打油打气。(台湾总统府)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向倾向于台独的“两国论”之前,李登辉时代台湾还通过《国家统一纲领》,其中四大原则之一就是: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他在总统任内还曾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主导国家的统一”。
然而,到今天,两岸之间的政治层面的共识似乎只剩下“台独就意味着战争”。这是两岸能够继续保持和平状态的底线,这一底线不止大陆一直强调,台湾的政治人物也心知肚明。纵观历史,谋求台独李登辉没有做到,陈水扁更是直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蔡英文虽然小动作不断,但也没有铤而走险地宣布独立来试探北京统一台湾的决心和能力。
这对于两岸来说,无疑能够避免政治上的误判,一定程度上遏制台独力量的铤而走险,但需要看到的是,台湾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去中国化”已然完成,两岸“一个中国”共识支离破碎,已经让两岸关系出现重新开始走上政治对抗,乃至军事对峙的苗头。
虽然两岸的经济在过去40年也已经深度交融,两岸民间交流不断发展且日益频繁,但经济利益和民间交往似乎并不能带来政治上的认同,这可能也是两岸之间,特别是北京需要正视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