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民众手举昂山素季画像聚集在泰国曼谷的联合国机构前。(2021年2月2日)
本周全球媒体聚焦缅甸,该国军队在周一凌晨发动政变,关押了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和其他政府高官,并宣布军队掌权。
而在拜登政府内,白宫和国务院都发表声明,密切关注缅甸局势。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缅甸的正式名称是Myanmar, 然而在拜登政府的所有官方文件都称缅甸为Burma。
本周在被记者问到这个称谓时,白宫发言人莎琪(Jen Psaki)说,美国的官方立场是使用Burma,但是在交流时可能为表外交礼仪使用Myanmar。记者追问这个立场是否表达了拜登政府对该东南亚国家不够礼貌,莎琪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追问。
美国为什么不承认这个国家的官方名称?这也许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这两个名字的分歧产生于1989年,当时执政的军政府将该国的名字从Burma改成了Myanmar, 同样改名的还有最大城市仰光的英文拼写。
军政府认为Burma一词仅仅涵盖了缅甸最大的缅族(Burman),而没有包涵其他134个少数民族群体。如果以其主体民族的名字来作为国名,这含有种族歧视的味道。
另外一个解释是,Burma是英国殖民时期对于缅甸的称谓。缅甸军队为摆脱英国殖民时期的痕迹而为国家改名。
就在军政府改名前一年,1988年的民主示威和军队镇压成为缅甸历史的分水岭。从该年3月到9月,全缅甸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争取民主。然而他们遭到镇压,数千人被军队和警察杀害。
1989年的改名受到了联合国以及其他包括法国、日本、中国等国的承认,但是美国和英国拒绝承认改名。他们认为改名并没有经过人民的同意,所以新名字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其他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则采取混合策略,将Myanmar和Burma交替使用,以表示在尊重外交礼仪的同时,提醒缅甸他们没有忘记该国在1988年对人权的侵犯。
政治倾向
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语言学荣誉教授理查德·寇兹(Richard Coates)对美国之音说,选用哪个国名称谓是政治敏感话题,代表“站哪一边”。
“Myanmar 这个称谓是军方提出的,所以如果拒绝使用这个称谓,那么就表现了这个国家反对军政府的政治倾向,”他说。
人权组织英国声援缅甸(Burma Campaign UK)的马克·法马内尔(Mark Farmaner)对英国广播公司说,观察一个国家使用Burma或是Myanmar,通常能够看出这个国家对军政府是否采取较为温和的态度。使用Burma“会挑战军政府的合法性”,他说。
语言学家寇兹补充说,Myanmar其实早就有了,19世纪时Burma是Myanmar 的口头语,然后在英国殖民时期发展成国名。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缅甸人在口头上称自己的国家为Burma,而在正式官方书面文件中一般会使用Myanmar一词。
昂山素季:随你挑
目前被拘押的缅甸国务资政、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就曾公开表示,她喜欢称自己的国家为Burma。
“有些人因为我坚持称呼缅甸为Burma而不是官方名称Myanmar意见很大。我已经多次解释过了,这是因为国家名称的改动并没有经过人民的同意,” 昂山素季2013年9月在新加坡论坛上说,“而对我来说征求民意是最基本的。如果缅甸真的要成为一个民主国家,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尊重人民的意志。如果其他人选择Myanmar这个称呼,我其实一点也没有意见,因为民主正意味着选择权。意味着拓宽人们的选择面,让我们中更多的人能够做出更多样的选择。”
在2016年她出任国务资政之后,她再次强调说,国家宪法上没有明文规定必须要使用哪个名字,因此外国可随意选用这两个名字中的一个。
她说她自己习惯使用Burma, 但不代表其他人必须效仿。为了让他人更舒服,她也会在需要场合使用Myanmar。
“我想这就是外交,我们必须学会包容”,她说。
严词抨击缅甸政变,拜登或首次与北京交锋?
美国总统拜登就缅甸危机发表声明,表示缅甸军方夺取政权,拘留昂山素季和其他文职官员,并且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的行为,是对缅甸的民主和法治过渡的直接攻击。拜登呼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向缅甸军方发出一个声音。
此前白宫警告说,如果缅甸军方“不撤销相关举动,美方将对应负责任者采取相应措施”。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应对缅甸危机,将是拜登能否联合盟友应对中国新亚洲政策的第一项重大考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的回答四平八稳,称中国是缅甸的友好邻邦,“我们希望缅甸各方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处理分歧,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
缅甸军人干政痼疾重现,对东南亚地缘政治有何影响?为何美中反应冷热不同?华盛顿和北京将如何较力?
史汀生中心东亚研究所主任孙韵表示,美国总统拜登就这次缅甸危机作出强硬表态,是因为美国对缅甸政策的三大目标,即民主、和平、繁荣,在过去的10年间一直无法完好地实现。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这是缅甸民主化进程的一个令人遗憾的巨大后退,其终极原因是缅甸的军政矛盾。
孙韵说:“其实还是归结到缅甸政治的终极问题,就是军政矛盾、军政关系的问题。因为军方和文官政府都把和平进程作为政治筹码,或者说是增加政治资本的一个途径,所以军政矛盾在和平进程中有很大的体现。第二点是缅甸的经济发展。缅甸历经1962年到2011年近50年的军人政权统治,经济发展非常落后。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这50年中间,军人的控制和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缅甸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昂山素季的文官政府即使想要做出任何改变,也没有办法撼动军人的既得利益。我们都知道缅甸过去十年或者五年的民主是有缺陷的,但是从美国的政策来说,它仍然代表着向前进步的历史,向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如果缅甸的文官政府或者民盟政党可以通过不断地政治改革来逐渐消磨或者削弱军人在缅甸政治中间的影响,最终能够通过修改2008年宪法来改变目前军人当权或者军人仍然在缅甸政治当中占有至高重要地位的一个现实。缅甸的民主仍然是可以往前推进的。但是昨天发生的政变让我们看到军人对缅甸政治的进步无法继续容忍,他们宁可通过军事政变的手段重新恢复军人对国家政治的统治。对于美国来说,这无异代表美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巨大后退。很多缅甸当地的观察家都表示,过去十年所做的所有工作、取得的所有成果,在一夕之间毁于一旦。从这个角度说,美国做出这样的反应,一点都不令人吃惊。”
独立国际问题学者吴强评论中国的回答表面上虽然是四平八稳的标准回应,但实际反映了中国对世界上任何民主的倒退和威权的抬头都抱以欢迎的态度。中国和缅甸的地缘政治关联决定了中国对缅甸这次政变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吴强说:“1月份王毅出访缅甸,和缅甸的三军总司令敏昂莱会谈之后的新闻报道都在谈缅甸的军方对中国的模式多么赞赏,有惺惺相惜的地方。缅甸之所以发生军事政变,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是背后的支持者,但是首先中国和缅甸巨大的地缘政治的关联,历史上缅甸的军人政权和中国的紧密关系,都决定了今天政变的发生有相当的背景和支持。这个支持是很有趣的,中国在其中扮演了巨大的地缘政治的利益,同时扮演着威权在上升、民主在下降的既得利益者。或者说中国是乐见缅甸民主的衰退,和威权的上升。在这个意义上讲,缅甸这次政变的发生跟过去两年香港所发生的情况其实是高度地相似,就是传统的一方、建制派在诋毁民主选举和民盟。”
孙韵认为,虽然表面上看,缅甸政变标志着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倒退,但不代表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极权势力有所获利。这次缅甸政变中,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缅甸,没有赢家。从政治还是经济方面来说,中国都不会愿意看到一个动荡的缅甸。
孙韵说:“不论是缅甸国内的各种政治势力,还是从国际上的不同国家来说,这次政变没有赢家。我也被问到过很多次,北京会不会在支持缅甸的这次政变,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中国来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缅甸?中国需要一个相对正常和稳定的缅甸,因为中国在缅甸的主要利益,第一是作为印度洋的出海口,第二是缅甸作为南亚和东南亚的桥梁作用。在国内政治不稳、在国际上受到孤立和谴责的情况下,中国即使想通过缅甸来通向世界,可是这样一个军人治下的国家,或者说经历国际制裁的这样一个国家,中国通过缅甸,又能通到什么地方去呢?所以中国在缅甸追求的中缅经济走廊也好,还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好,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缅甸作为一个正常国家出现的。现在缅甸经历了军事政变以后,可以预见的是西方世界会对缅甸进行制裁,这无异会给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和贷款项目投下巨大阴影。从政治方面来说,很多人强调中国可以和军人政府打交道,但我想指出,这一点是相对西方国家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中方到底是偏好一个军人政府还是民盟政府,不是相对于这一点而言的。”
吴强分析,中国政府虽然不至于是缅甸这次政变的“操盘手”,但应该是“知情人”或者说有所预料的,甚至帮助出谋划策,并与缅甸军方保持密切联系。
吴强说:“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和缅甸军方地缘政治关联存在重大的利害关系,但是不足以作为‘操盘手’在背后操纵。但是中国政府应该是事先知道或者是预料,甚至不排除在政变前后提供某种建议。中国是否是政变的受益人,这个可怀疑,但是中国作为‘知情人’来讲,这点是不容置疑的。换句话说,整个政变的前后,缅甸军方和中国政府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沟通,这种沟通是最有趣的,也是中国在东南亚、包括和朝鲜的关系都保持类似关系。朝鲜我们指的是朝鲜每次导弹、核试验之前,会和中国保持一种‘联络’。这种联络在缅甸军方和中国政府之间比中朝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