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墙”,在两岸关系上有政治上的墙,有文化上的墙,更有台湾网民昔日喜欢攻击中国大陆的“建防火墙”。对于台湾八零后而言,使用脸书(Facebook)和Youtube碰到大陆网民时攻击两句“翻墙辛苦了”是网上的“正常生态”。

台湾八零后,到成年后才适逢中国崛起,正逢台湾软实力(比如文化娱乐)被“对岸超越”之节点。在现实与理智层面知道中国崛起,在感性层面仍不忘在脸书质疑“中国制能用吗”、“慎防中国文化入侵”。

曾几何时,天然独一代(或太阳花一代,八零末至九零初)占据网络,这群人同样历经了中国崛起之冲击,但他们从大学开始或多或少吸收对岸的流行文化,身边同学朋友毕业后去中国大陆工作者亦不少。太阳花青年赴陆了,这是几年前媒体的报道焦点。

然而,当两岸媒体都还集中讨论“天然独”一代时,在舆论场上悄然崛起的下一代出现了。西方称他们“Z世代”(在1995至2005之间出生),本文称他们“抖音一代”,这一代已经开始在各社交媒体成为网红。不同于八零后总提的脸书,他们用Instagram,甚至用大陆的平台如抖音、小红书。

对抖音一代而言,用中国大陆的社交平台、甚至打简体字,都是寻常。而过去八零后台湾网民,还常常说(简体字)“残体字”。

对这个现象,八零后的意见领袖多有批评(或忧虑),比如近日就有台湾意见领袖在脸书上写长文,讨论这样的“大陆文化入侵”——用脸书、写长文,这是典型台湾“上一代网民”特征。但对于抖音一代而言,这些提醒已经太过时。



太阳花一代曾是两岸关系研究重点,然而现在这一代已快“过时”。(多维记者)


抖音一代对中国大陆有强烈的政治牴触,但刨除“政治中国”,抖音一代对于各种“中国制”显然有更大的包容度和适应力,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

其一,两岸的“文化之墙”越来越薄,也就是如今两边几乎没有太大文化隔阂。

这不仅体现在大陆明星与综艺的层面,抖音与小红书等大陆社群媒介在年轻一代广泛使用(特别是越年轻的零零后接受程度越大),在这两个平台上不乏台湾初中、高中生的身影。于是“中国零食开箱”等大陆制食物也成为一种流行。最近的案例是,一种大陆零食“魔芋爽”在学生群体间突然大火。

在台湾八零后(甚至是太阳花一代)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大陆食品不能吃,不卫生”的印象,但如今“试试何妨”是抖音一代的态度。从流行文化到食品、甚至到用语,“中国制”的接受程度一代比一代容易。

其二,随着“文化之墙”的稀薄,台湾年轻一代对于中国大陆“防火墙”也越来越无感(或不以為意)。

去除台湾年轻一代会使用大陆社交媒体之外,大陆社交媒体的创作者也会将内容同步放上Youtube和Instagram等西方平台,这些平台上有关中国大陆的信息越来越多,而这些大陆创作者许多也成为被台湾粉丝关注的KOL。

当大陆创作者越来越多出现在西方平台,就可以明显发现,还在嘲笑“大陆人翻墙”的大多出现在脸书。在台湾抖音一代比较多使用的社交平台或是论坛中,这些声音小众,许多B站(大陆视频创作平台)的“UP主”也同样是台湾年轻人关注的Youtuber。

知道“中国有墙”,但当墙外和墙内的内容产出隔阂越来越少,当墙外人越来越多关注墙内人。对于那面墙的存在,就会越来越无感。

综合以上,在两岸关系上有政治上的墙,有文化上的墙,更有“防火墙”,后两者与台湾Z世代的隔阂越来越薄。而政治上的墙,仍屹立不动。

比起八零后往往大陆、中国、中国大陆等名词混用,抖音一代更明确强调“中国”,以此突出“一中一台”。抖音一代是最受到“中国影响”的一代,也是最牴触“政治中国”的一代。

近年许多流行都是从中国大陆先兴起,而后反向输回台湾,许多年纪稍长的“台派”呼吁着慎防大陆“文化统战”,但就如小年轻说的,“来不及了”或是“不必什么都扯政治,苹果手机也是中国制”。

许多八零后,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认识中国大陆;太阳花一代,大学时期开始陆剧走向台湾。抖音一代,或是高中、或是初中,就已开始文化接触。

当前两岸媒体,仍停留在“太阳花一代赴陆”,但抖音一代,将是往后“台湾年轻人看大陆”最值得研究的群体。这是在军机绕台背后,同样值得关注的“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