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中贸易协议一周年,中方采购承诺未达标。按照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促成的这份协议,中国同意在2020年底前购买约1,59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人员Chad Bown进行的分析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实际自美采购了约820亿美元的商品,完成了上述目标的52%左右。
经济学家已将中方采购进度落后部分归咎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削弱了中国国内对海外商品的需求,压低了进口能源的价格。
据该报道说,2020年1月15日签署的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还敦促中国进一步向美国公司开放市场——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面向美国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作为交换,特朗普政府在协议中同意削减对部分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不过,目前仍有每年约3,7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被加征进口关税,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输美商品都受到影响。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Business Council)会长克雷格·艾伦(Craig Allen)表示:“我确实认为,从结构性角度看,中方履行了所有承诺。但从数量角度看,他们做得还不够。” 艾伦说:“总体而言,美国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该委员会代表在中国做生意的大型美国公司的利益。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上周四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加上中方采取反制性关税举措,已导致美国损失多达24.5万个就业岗位,一个原因是依赖进口自中国的零部件以及其他产品的美国公司成本上升。
据该报道,在被问及北京方面对该协议的落实情况时,中国海关总署发言人李魁文提到,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产品的进口增加,特别是大豆和猪肉等产品。
这项中美双方在一年前签署的协议实际上是紧张的贸易战之后达成的停火协议,被称为“第一阶段”协议,等同于承认协议没有完全实现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为美国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目标。
除了要求中方加大对美国商品的采购力度之外,该协议还寻求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改善美国金融服务公司的市场准入以及避免强迫外国公司转让技术等方式,解决美国企业长期以来批评的结构性障碍。
许多美国企业(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对上述贸易协议没有取消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提出了批评,称这些关税增加了美国企业自身的成本,导致就业岗位流失和产品价格上涨,损害了美国工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同时,疫情期间经济活动的下降导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下降5.8%,使得1-11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下降12%,至2,830亿美元。但随着近几个月美国进口开始强劲反弹,对华贸易逆差再度上升。
虽然华盛顿方面竭力遏制出现失衡的局面,但中国去年在全球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只增未减。中国政府上周四公布,在医疗物资和居家办公电脑设备出口强劲的推动下,2020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3.6%,达到创纪录的2.6万亿美元。
由于进口略有下降,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贸易顺差扩大至5,353.3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最大。
莱特希泽上周在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采访时说:“这项协议是成功的。方向已经确定。”他还表示,拜登(Joe Biden)政府应保持该协议不变。莱特希泽说:“只要使用这些工具、保留当前的关税和中方的采购承诺、并确保中国遵守承诺就可以了。”美国候任总统拜登(Joe Biden)和他的助手已表示,他们将维持对中国的强硬立场,但尚未讨论如何对待该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Bown称,截至去年11月,中国兑现了67%的农产品采购目标,但制造业产品和能源产品的采购目标分别只兑现了52%和31%。支持该协议的人士认为,疫情导致的能源价格下跌是能源进口目标兑现程度不佳的原因之一。另一些人则对这些数字目标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据该报道说,Cato Institute的贸易政策研究副主任Simon Lester称,即使在最初签署时,人们也没有期望这些目标会实现。他表示,中国未能实现目标恰恰说明了让政府管理贸易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