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6日,数百名示威者涌入华盛顿特区,暴力冲击美国国会大厦,向正在进行的认证大选结果的国会联席会议施压。据美媒报道,已有4人在本次暴力冲突中死亡。
事发后美国最新民调结果显示,两成美国人对“攻占国会山”是支持态度,45%的共和党人对相关事件予以认可。不过,冲击之后美国国会复会,确认拜登已经赢得美国大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暴力事件?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长期研究美国问题的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以下是他的分析。
当地时间1月6日,示威者攻破美国国会大厦。图源:澎湃影像平台
一
从大选开始,两派支持者已在网络、在街头进行多次对峙,期间也曾发生流血冲突事件。但此次“攻占国会山”,无疑释放出更浓重、更暴戾的“愤怒”信号。
应该说,示威者最终选择攻入国会,背后有一系列综合因素。美国社会近年来陷入多层次困顿,民怨不断加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级分化愈发明显;“9·11”后,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面临巨大压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阶层分化、社会问题日趋严峻——一系列结构性困局都加重了美国社会的民怨与戾气。
于是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美国人的“极端式表达”越来越趋于常态,政治上也出现暴力化倾向。对现存秩序的不满和无望,令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非常规、非正常的手段解决问题。这也给了政客驱动民怨捞取政治利益的机会。
近年来,美国各州不时出现“攻占”州议会、致使州议会立法工作停摆事件。但暴力攻占国会大厦,几乎是破天荒的。拜登在讲话中将这次冲突定性为“叛乱”,可见本次事件为美国政治精英所不容。
美国国会大厦外火光一片。图源:今日俄罗斯
二
“攻占国会山”背后,美国社会撕裂与政治极化的程度几乎“深不见底”。
首先是党争“部落化”。此前两党背后有不同利益驱动,不同政策议题上虽有争议,但在一些领域尚可“妥协”。但过去4年,两党之争逐渐演变为“身份政治”,选民支持某党只是因为某些与生俱来的标签,例如白人至上、种族正义等。
在这种情况下,两党形同两个部落,对美国作出各自解释,由“一个美国”来反对“另一个美国”;2020年大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两个美国各选各的总统”,很难留有妥协或调和余地。
其次是政治极化高于一切。美国当前的极化,可以说已经超越基本伦理范畴。疫情暴发,几千万人确诊、数十万人死亡,但因为政治极化,甚至可以抛弃生命,不管不顾。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观已被极化政治颠覆。
有人说,美国闹来闹去,最后不还是没丢掉自己的剧本?
的确,美国制度框架依然有效,政治貌似仍常态化运转。但美国的制度框架未能阻止“攻占国会山”这样的暴力冲突;过去一年,这一框架也未能驱动美国政府回应民意、有效防疫,更未能避免党争加剧。
若美国现行“剧本”仅能保障政党轮替,无暇顾及更广泛的公共议题和现实政治,这样的“剧本”恐怕难称佳作。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西方价值观,在人类社会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地位,掌握了相当的世界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尤其是疫情持续至今的美西方全方位乱局,也让全球不断思考,西方主导话语体系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到底能否有效应对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人类社会是否正在选择新的方向?
当地时间1月6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发表讲话,呼吁停止暴力活动。图源:澎湃影像平台
三
美国乱局向何处去?
当前,美国两党的参议院席位呈1:1持平状态,下届美国总统面临的立法成本并不低。至于美国建国至今都未能彻底解决的种族问题,如今当然更难办;经济、阶层、就业等结构性矛盾需要整体性触动既得利益,恐怕也不轻松。
有人说,美国需要一位“治愈系总统”。但问题是,美国是否愿意接受“救治”?目前看,美国很难回到此前的国际角色。之后的美国,最好的“疗愈”恐怕是不让问题继续恶化,避免“疯狂”,深层次平衡与缓释国内国际问题。
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曾提出过一种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他说,美国需要一种真正的领导力,“一种有勇气摆脱某些利益控制,完全支持对社会和国家的整体有利的政策的领导力”。他极为现实地发出警告,称当前的美国正面对三种负面后果: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而导致危机、以民粹主义形式表现出伪领导力。
有观察人士将美国当前处境与该国内战时期作对比。应该说,现在的冲突烈度当然不及内战。但要看到,内战虽短时间内付出巨大成本,但目标实现了——结束内战、国家统一;当前却是“钝刀子割肉”,美国内部各方的互嵌化很难“破局”,没有确切迹象显示能通过改革达成联邦层面共识。
在此意义上讲,“攻占国会山”所代表的民粹式、激进反建制“路线”尤为艰困,很难看到希望。
观点/刁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