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率是 大白兔奶糖吧?殊不知,曾经有一家奶糖公司已经做到了可以与大白兔奶糖平分秋色的公司金丝猴,最终因为卖给外企而一蹶不振。
金丝猴的巅峰出现在2007年,销量一度突破了12亿。很多人将金丝猴的创始人赵启三称为 河南“糖王”,有的甚至称其为中国“糖王”。
只可惜,公司在2007年之后的业绩增长乏力,最终以26亿的价格卖给了外企。谁知外企不会经营,水土不服,短短两年后,经过赵启三的牵线,赵启三的朋友以2亿元的价格又买了回来。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1
中国“糖王”的崛起
赵启三,河南周口人,跟 许家印是老乡,1948年出生。
赵启三高中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是在那个时候也比较稀缺。他成功进入到了老家的公社办的一家电器厂,成为一名端铁饭碗的人。
正所谓“穷则思变”,他在厂子里边办了一个茶馆,还没等茶馆做出样子的时候,他就被当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
茶馆不仅开不成了,工厂还把最苦最累的销售工作交给了赵启三去做。
也正是不断地与人交流沟通锻炼了赵启三的销售能力和高情商。
只可惜,个人能力再强也抵不住自家产品质量不过关,最终工厂连年亏损。就连工厂的厂长都换了好几个,没有一个可以扭亏为盈的。
在实在没人的情况下,1979年,赵启三被安排当上了厂长。在他上任的时候,等待他的是112万元的负债和37名开不出工资的工人。
不过赵启三是一个特别不信邪的人,只要认准了就会干下去。
刚一上任,他就到上海的电器工厂参观了一下,瞬间就明白了差距的悬殊。于是,赵启三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电器业务,转型做食品厂。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投资小、见效快、食品是刚需。
虽然投资比电器厂小多了,但是这个钱工厂也拿不出来,实在没有办法,赵启三就找高利贷贷款了1万元。这笔钱让赵启三从上海招了5位糕点师傅。
没有面怎么办呢?每位员工都从家里拿出了一部分面,凑够了2000斤,成立了“ 沈丘县食品总厂”。
在糕点师傅的帮助下,食品厂在1980年1月终于生产出了月饼、果子等在那个时代比较稀缺的产品。
怎么卖呢?赵启三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跟着同事一起走街串巷的去卖。为了省钱,他们在车站过夜。比较讽刺的是,虽然他们车上拉了很多吃的,但是他们经常一天都没有饭吃。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厂第一年实现营收7.5万元,净利润3万多元。
2
中国“糖王”忍痛卖出
在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经验之后,赵启三便开始顺着这个路子走。
赵启三立马又开发出了牛肉干的产品,并且在上海和南京采取饥饿营销的方式大获成功,这让工厂越来越好。
之后,工厂又探索了腐竹、罐头等产品,相当于是什么好卖就做什么,一直没有一款主打产品。
直到1991年,赵启三在上海考察的时候发现上海的糖果市场正在崛起。回去之后,赵启三便开始着手糖果的生产,1992年,金丝猴品牌正式面世。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金丝猴开始销售的第一年,营收就高达2000万元,而其他产品的年度总销售额才刚突破1000万,金丝猴毫无疑问就成了公司的主打产品。
只是赵启三的策略有点让人诟病,因为他非常擅长抄袭。别人出什么产品,他就出类似产品,他甚至连广告语都要抄袭一番。
当时大白兔奶糖的广告语是“七颗大白兔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结果金丝猴直接改了数字变成“三颗金丝猴奶糖就是一杯好牛奶”。
之后金丝猴通过兼并重组成立了金丝猴集团,到了2008年,金丝猴营收已经高达15亿元。集团也是在这一年完成改制,准备冲击A股。
只可惜,从2008年-2014年,公司的业绩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最大的弊端就是因为产品抄袭习惯,缺乏了创新能力。
金丝猴上市失败,赵启三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糖果市场。而此时的糖果北美巨头好时表现出了对于金丝猴的喜欢。2013年,好时以估值35亿元的价格买了80%的股权。在好时接手之后发现金丝猴的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要求提取一定的商誉减值。2014年,双方最终以26亿元的价格完成100%的交割。
在收购完成之后,好时的模式并没有得到金丝猴经销商的认可,业绩也是断崖式下跌。
在好时接手两年之后,公司无论是管理还是业绩都是惨不忍睹,裁员潮更是非常常见。最终好时在赵启三的牵线之下,以2亿元的价格又卖给了中国企业。
这笔交易,好时以巨亏24亿元结束,赵启三看似从中赚到了钱,但是却弄丢了一个民族品牌。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见到金丝猴奶糖了,它已成为一个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