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君语:

首先祝各位新年快乐。从元旦开始,我们将会推出前瞻2021系列,对中国、世界未来一年的宏观政治经济演化做出趋势预测。

所谓百年未有之变局,“变”就始于2021,正片从此上演,之前均为序幕。

我们带着诚意,希望能在滚滚洪流中,帮你穿透未来的迷雾。

有三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句话,是讲困难,2021年会更难,后疫情时代刚刚开始。

第二句话,是讲在困境中仍有机会之窗,希望大家抓住。

第三句话,是讲我们的应对,理性的投资者夜夜安枕。





煎熬了一年之后,中国为自己赢得了2021年的宝贵时间窗口。

人类的21世纪20年代,以新冠疫情的苦难开篇,以大国对抗和秩序重组为脉络,贫富失衡加剧,全球中产大扩张结束,民粹主义泛滥,政治极化撕裂社会,人心深处无不在经历巨震和幻灭。

我们已经两只脚步入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历史会站在哪一边,出路究竟在哪,我们暂时还无从得知。

但是,我们知道2021年就会给我们一些明示或暗示。没错!就是今天开启的2021年。

我们唯一确定的是,中国就处在风暴中心,是全球的矛盾焦点。

在大风大浪的时代,我们必须时刻盯紧巨轮的航向,更加关心两个字:政治。

“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2020年12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这两句话不容忽视。

每一个选择都风险重重,中国必须保证大方向不出错。

我们将愈发强烈地感受到高层的“底线思维”——为危机态势做最坏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高层已多次动员全社会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中央高频倡导节约粮食、强调“粮食安全”,政治局会议时隔数十年后重申“持久战”,“斗争精神”首次出现在十九大之后的中央会议上,五中全会上中央时隔55年再提“备战”……以上种种,皆为信号。

半年前我们说过,中国已经在观念上接受了新的封锁和遏制随时可能出现、冲突随时可能爆发、金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的挑战。

2021是历史大震荡到来的前夜,是世界从疫情中走出、休养生息的一年,也将是提早恢复、提早做下战略布局的中国加速调整的一年。

在2021这个窗口期,中国的应对和调整之策有三大关键词:“卡脖子”、“反垄断”、“内循环”。

我们的投资也要暗合这些个战略方向演进。



“卡脖子”关注三大领域。

第一是制造业,要搞出更多“独门绝技”,破除科技封锁。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科技发展面临外部打压和遏制加剧的形势下,创新的急迫性更加强烈。

科技创新战略会以“战略性需求”为导向,重视基础研究,发展那些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短板。

大国博弈不仅是资本的竞争,技术创新的竞争,还有产业链控制能力的竞争。

2021年,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压力必然会更大。欧美企业对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担忧日益加剧,特别是医疗领域,所以产能转移是必然趋势。疫情只是按下了暂停键,“一个世界,两大体系”的割裂趋势不会改变,发达经济体着手加速“去中国化”的进程也不会改变,进口替代已经在酝酿之中。

但压力也会倒逼问题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必须早日实现自主可控,在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突破的方向是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这些也是资本市场下注的方向。

过去是房地产、互联网造富,从2021年开始科技造富是大方向。不过,早期资本蜂拥进入、市场野蛮发展之时,也意味着骗钱的乱象不会少。

其次是农业,这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关系14亿人的饭碗。

粮食安全的问题,用基辛格一句名言足以说明: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而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的“芯片“,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粮食安全问题。目前的种业全产业链、整个贸易格局几乎都处于欧美企业的垄断之下,几乎已经没有一粒种子是属于中国农民的。一旦种子被卡脖子,那就是从源头断了中国人的口粮。

所以高层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农业科技也要开始走入投资视野。

还有能源业,发展新能源化解能源安全风险。

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仍高居不下,2019年超过70%,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5亿吨,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东和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风险,随时威胁中国的石油进口。

保障能源安全,高层的思路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包括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突破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等。

从讲政治的高度来思考,新能源既保障能源安全,也符合绿色低碳的方向。

自从高层提出2060实现碳中和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之后,各部门都开始密集出台相关环保政策,从环保、能源到金融、产业、国土等,整个经济循环体系都要进行一场绿色低碳的转型升级。

总而言之,“国家安全”是一个重大投资方向。



“反垄断”成为了2021年决不可忽视的新趋势。

反垄断的决心之强,我们已经在过去的两个月深有体会,监管风暴在2021年会继续深化。

一是反科技垄断,一些科技巨头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和信息不对称,提高了消费端的成本。

反科技垄断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们会吃上苦头,也意味着乘了近十年东风的互联网平台经济将会被改写规则、重塑格局。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个——反金融垄断,这已经上升到金融安全的高度。

目前瞄准的是在小额支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少数科技公司”,还有一些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大型科技公司”。它们已经被监管层视为“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威胁金融稳定大局,在外部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放松监管。

如果监管决心要给金融控股公司带上紧箍咒,这是一个杀估值的大事。

此前,金融创新一直跑在金融监管前面,那么从今年开始,要双线并进了。

关于金融创新,更多的目光会聚焦到央行数字货币上,这是金融领域数字化的关键一步。2020年12月27日,央行结束了第二次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出的时点越来越接近了。中国极大概率会成为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推出官方数字货币的大国。

货币的背后是利益、权力、政治、安全。对于国家而言,货币主权不能轻易让渡。失去这一主导权,政府无法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掌控力就会严重削弱。

在掌握货币主权的基础上,才可能更好地掌握交易动态,加强央行在洗钱、恐怖活动融资的监管。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雷厉风行的金融强监管新时代加速到来。



内循环的成败对中国至关重要。

“内循环”并非没有风险,比如,抗通胀的难度会加大。

中国将率先实现经济反弹以及货币正常化,利率走高,将会吸引更多的钱流入中国进行套利,推动人民币继续升值,在资本项目管制之下,资金易进难出,极易滋生资产泡沫,带来通胀压力。

加上之后欧美需求复苏,大宗商品牛市从铁矿石、煤要轮动到铜、石油,中国还是会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

我们也就更需要积极的投资应对策略。

而内循环要跑起来,脱虚向实就要更加坚定凶猛。

实体经济要成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财政支持将更多的投入到这个方向,同时也会对另外两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房地产领域,严控资金炒作。

如果到今天还不抛弃炒房致富的幻想,那就真不懂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了。中国要铸造自己的核心资产,它不能是房地产,而应该跟美国一样坚定选择消费、医疗、互联网、科技等领域,这些才是握在手里的大国重器。

堵住炒房兴邦的路,严控房地产对社会资金的虹吸效应,是“内循环”必不可少的一环。

2020年下半年,监管祭出的“三道红线”让房地产商进入了统一去杠杆的时代,而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妈亲手送出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给银行也划上了红线。在2021货币逐渐回归正常化的形势下,房地产的金融条件愈发紧了。

房地产市场要平稳发展,意味着2021年房价的整体涨幅只能匹配反应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那就是5%-6%左右。

二是金融领域,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

科技创新迫在眉睫,而科技创新是始于技术,成于资本。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资本市场。

一般高精尖产业的投资周期长,产业链条也长,普通的民间资本不会进入这么高风险的投资领域,银行也不太可能拿居民储蓄放贷给高风险企业。就像华为想造光刻机,很可能数十亿砸下去都不见一点水花。

这时候,资本市场就显现出了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的作用了。

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来兜住那些蠢蠢欲动想要外出避险的资金,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为中国的内循环经济筑下更大的底气,这个思路在内循环的逻辑下会更加清晰。

发展金融市场,必定要让金融资产的回报率超过买房,才能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已经开始出现拐点了,不动产逐渐见顶,居民更多转向金融资产。2020年就是基金的超级大年,公募基金新发规模超三万亿元,创下了历史记录,百亿爆款基金多达40只,1128只基金净值增长率超50%。

如果中国能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就是对资本市场最好的呵护。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愿每一颗滚烫的心都能在变动中的2021年拥抱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