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会议是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夜战后的第六次外交会谈,也是中印外交官员自9月30日以来的最新会晤。在中印两军于班公湖南岸前方的第九次会谈迟迟未至之际,这对北京和新德里的各界人士似乎都是个好消息。
不过,在中印双方释出的约240字的简短声明中,北京与新德里也有着肉眼可见的激烈分歧。
2020年即将过去,可拉达克的军备仍令印军不快
首先,中方称此前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9月达成,包含“聚焦一线部队脱离接触,采取务实措施解决现地问题,推动边境局势进一步缓和”的内容称为“五点共识”;印方则称其为“agreements”(协议或共识)。
其次,在中、印“共识”之下,当中方“聚焦一线部队脱离接触”时,印方就要求解放军需要沿中印一线的“实际控制线”(LAC)展开相关行动。这也是自6月24日中印外交人员举行第15次会议以来的长期分歧:在解放军据守前方控制线时,印方就希望中方能退至2020年4月前的“实际控制线”。
这一分歧可能也是新德里一侧长期以来的内部共识所导致的。虽然王毅在9月10日强调前方“局势缓和”的现状。但在印方看来,4月18日前的一线态势是“status quo ante”(战前状态),此后的对峙时期就意味着印军继续维持其“战时状态”。
印军在2020年大雪封山前,曾于拉达克地区大做备战工作
事实上,新德里的左中右各路媒体对于此前王毅和苏杰生的五点共识都颇有怨怼。《电线报》、《商业标准报》、《瞭望》(Outlook)、《自由杂志》都从不同角度指出,两人的共识缺少核心内容,即缺少“restoration of status quo ante”(恢复战前状态,RSQA)的诉求。这一细节不仅展示了解放军的进攻态势,以及印方对现状无能为力的一面,也暗示了印军在战时状态下的非常现状。
而就印军在“战时状态”下的非常行动来说,这一点自9月中旬以来也很突出。除去印军高层在8月初秘密调动17集团军“山地打击军”部队,造成局势紧张外,印度军方和新德里当局也正比照印巴边境(LOC)一线兵力配比,在中印边境布置相同的防务态势。
资料显示,从7月到9月开始,印军北方司令部首先从美国订购了三万套防寒装备,并最终在11月分批下发到部队。与此同时,驻扎在当地的第14集团军开始分批接收无人机、全地形越野车、反器材步枪等装备。
印军方面也尝试把此前应对巴基斯坦的部分“山地打击军”部队转移至中印边境方向承压。据印度《铸币报》披露,印军开始调动三个重装集团军的部署方向。目前缺少重装备的第17集团军也在11月得到了第一支重火力编制部队。
除军备外,印方还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印军工程兵部队组成的“印度边境道路局”(BRO)已在2020年夏季抢修了一条从)直达什约克河岸公路桥的近道。莫迪(Narendra Modi)当局还责成印军加大养护力度,要求从喜马偕尔邦的达尔查(Darcha)经帕杜姆(Padum)至拉达克的尼木(Nimu)的公路能确保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间不受大雪封山影响,而今,这条运输通道已经在拉达克地区大雪封山之际起到一定作用。
印军从努布拉河河谷的居民点萨索玛开始,沿喀喇昆仑山脉的山谷道路修筑了一条可以运行越野车辆的野战公路,但公路东段受季节影响。(谷歌地图截图)
此外,拉达克地方当局亦在2020年12月18日审查了“列城地区”(即中印对峙地区)计划在2021年4月后修建的19处“军民两用机场”等设施。这一施工时间与拉达克一线2021年解除大雪封山的时间段大致吻合。
考虑到中印两军前方对话的“共识”终究与后方外交人员的对话存在差异:中、印两军双方发布的新闻稿中甚至没有“脱离接触”(disengagement)等曾写入双方共识的字样。这或许意味着两军的蛰伏是暂时的,一俟时机成熟,双方难免会在2021年继续其低烈度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