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14日,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已经暴涨超过1,000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5美元)/吨,创下近7年以来历史新高。同时,电解铜、钢材、水泥等大宗物资价格也在暴涨,中国刚刚复苏的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正在遭受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威胁。这是澳大利亚在对中国进行报复性抬价,还是全世界正在面临的通胀危机预警?



中国是铁矿石的消费大国,11月以来的铁矿石期货价格的暴涨正在威胁中国经济的复苏。 (Reuters)

中国目前是一个对于进口矿产和原燃料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其中,中国铁矿石的62%,煤炭的36%进口自澳大利亚。进入11月以来,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政治职责,导致中澳交恶,中国对澳输华煤炭、葡萄酒、大麦等产品实施了反倾销措施。于是,澳大利亚对于中国进口的铁矿石采取报复性涨价就显得理所应当。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除了铁矿石之外,钢材、有色金属、煤炭、水泥等大宗物资的价格近月来也出现了大幅上涨。如果说单单是铁矿石价格上涨还可以用澳大利亚的报复来解释,那么几乎全部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就不是澳大利亚一个国家可以操控。目前,能够决定世界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宗商品进口国,而美元却掌握了几乎所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目前世界上也只有这两股力量能够迫使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

究竟是哪种力量才是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幕后推手呢?

从供需层面来看,尽管中国经济的复苏对于价格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各种大宗商品,尤其是铁矿石的供应并未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进入11月以来,中国经济的复苏开始进一步加速,各种制造业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投入下,甚至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尤其在钢铁领域,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大量消耗的补库存和年底赶工效应的叠加,使得进入11月后中国的需求猛增。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粗钢产量8,766万吨,同比增长8.0%;生铁产量7,201万吨,同比增长4.7%;钢材产量11,734万吨,同比增长10.8%。

其中,11月以来中国国内三大产品钢材现货价格持续上涨、吨钢毛利大幅提升,部分地区冷轧产品价格为近3年的新高、吨钢毛利为近2年的新高。目前三大产品的供需情况,冷轧板社会库存最低,供需最健康。短期随着年底汽车市场进入旺季,家电内外需转好,冷轧包括镀锌板需求有较好保障,供需延续两旺势头。

这似乎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但是,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主要铁矿石出产国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一预期。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集团宣布,三季度铁矿石产量为7,400万吨,相比同期增长了7%。另一家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VALE)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称,其2020年第三季度铁矿石粉矿产量达到8,870万吨,较上季度环比增长2110万吨,其北部系统更是创下5,690万吨的单季产量纪录。

世界铁矿石供需应基本平衡,甚至远期供过于求的格局并没有因为疫情发生根本改变。并且,因为疫情防疫的需要,中国的进口报关周期还在加长,进口量有所减少。11月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已经连续第二个月下降,较一个月前下降8.1%。同理,中国煤炭进口也再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11月份,中国进口煤炭1,167万吨,环比减少206万吨,同比降幅达到43.8%。

为什么在全球铁矿、煤炭产量基本持平,中国进口减少的情况下,价格却在飞速上涨呢?这显然并不是中国市场拉动的结果。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美元和相应的价格投机在背后作祟。

12月6日中国钢铁协会(简称中钢协)副会长骆铁军的对外呼吁,近期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已经超出了行业预期,使得行业运行风险进一步加大,不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存在贸易商招标异常助推指数上涨、多头逼仓等人为制造的市场紧张行为,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尽快介入。

二季度,美国为了应对第一轮新冠肺炎的爆发而释放的海量美元,目前正在从金融市场蔓延至大宗商品市场。美元贬值已经毋庸置疑。11月初美元指数就开始一路下滑,截至到12月14日已经从94跌至90.7,跌幅已经达到3.5%,也正是在这个时段,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快速攀升。这种情形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美元指数急速走低时的情形一样。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已经脱离供需层面,成为了美元避险和投机炒作的工具。

从上个世纪70年代金融期货市场建立以来,大宗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之间的联合操作,就已经使得大宗商品期货的金融投机性大大超过了商品交易本身。之后,又由于2003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ed)修改了《银行控股公司法》从而打开了禁止银行参与非金融领域业务的大门。花旗集团、高盛和摩根大通等金融大鳄投纷纷进入实物、能源市场交易。系统性化的投机与金融运作,迅速导致了金融资本对于实业资本的控制与垄断,大宗期货价格在脱离基本供需增长的情况下飞涨,供需市场被人为地割裂了。



2021年一季度的美元“放水”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无论拜登(Joe Biden)代表的民主党还是即将下野的共和党在这一点上的利益是一致的。(多维新闻)

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对一系列金融工具的运用与对实物资源的控制,系统地构成了针对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控制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商品指数类投资总额从2004年初的500亿美元左右一度上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2,500亿美元,而2020年又已经恢复至2,000亿美元左右的规模。此外,对冲基金也已经成为联结商品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市场、进而推动商品市场金融化的重要力量。

在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之间进行跨市场交易者占商品期货大额交易者的比重在2000年时仅为20%左右,但在2005年中期增加至47%,其后一直维持在40%以上,2019年更是达到了50%左右。在原油期货、黄金期货的大额交易者中平均有30%还同时持有股票期货头寸,而在跨市场交易者中,对冲基金持仓占一半左右。目前,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持仓又一次恢复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

大量投资资金在对赌美元的继续贬值,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以进行套利。而已经被金融财团所掌握的各大矿业巨头也在囤积居奇,趁机抬高售价。金融投机和实体矿业的相互呼应、互为依托的格局使得价格操控成为必然。国际投机商们无疑希望借助中国经济的复苏来“减一次羊毛”,同时也在准备应对美元的再一次“放水”。

尽管有人还在相信美国经济的实力,认为随着疫苗研制的成功和量产,美国经济将逐步摆脱疫情危机,凭借美国的科技水平和产业能力,美元将重新找回支撑。但是,作为嗅觉最为灵敏、最为现实的国际投机者来讲,他们似乎更清楚美国经济被金融业腐蚀、透支的情况。在失去社会组织能力的情况下,没有群体防疫的基础,疫苗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挽救欧美经济。人类用疫苗降服天花病毒一度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以目前美国的组织能力和疫苗接种的广度、抗体持续时间来看,新冠疫苗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

与此同时,美国的债务危机更将是个无底洞。美联储所谓独立的遮羞布早已被美国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撕扯得所剩无几。美股作为一场资本的游戏,不到最后崩盘已经不可能停止。美元继续“放水”将成为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不二选择。如果美元不“放水”从而引爆经济危机,无疑将是政府的责任。而美元“放水”后依然出现危机,其责任完全可以推给疫情。一场美元“放水”引发的通胀将不可避免。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警告将对“价格操纵”行为作出惩罚,但是依然难以避免输入型通胀的到来。这种情形和2008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时的情况将极为相似。中国的经济复苏必将遭遇通胀的冲击,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只是通胀来临前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