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媒体形容为“跛脚鸭”总统的拜登将于明年1月20日接管白宫,他面临着美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且两个阵营势均力敌。在政治极化、社会撕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舆论普遍认为,拜登在对华关系上的空间将很大程度受限于特朗普反华政治。这意味着,即便拜登上台,美国的对华战略很难有大的转变。



环球时报年会现场,学者讨论拜登上台之后的中美关系。(环球时报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12月5日的《环球时报》年会上发言称,拜登上台之后,中美关系的气氛会有所好转,但战略上,过去的挑战仍然存在,不会有太大改变。美国两党都将中国定义为“主要对手”,而且是“长期唯一对手”。

不过金灿荣特别指出,拜登是弱势总统,他的执政将面临最高法院、州议会乃至参议院的制约。更关键的是,他需要面对特朗普近7,400万的支持者,他眼前是一个分裂的美国社会。



杨毅认为,中美都应相互适应对方的战略目标。(环球时报供图)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同样在本场讨论中发言,他认同中美关系在拜登上台之后,不可预测性降低,美国对华政策的极端性、无底线性和突然袭击性的风险下降。但是,美国对华战略的根本轨道不会变化,不应该低估特朗普政策遗产的影响。

杨毅说,中美关系已经风寒入骨,结构性矛盾在短时间内很难通过技术性手段缓和,这里的技术性手段指的是购买美国产品等贸易行为。



魏建国认为,中美关系将在拜登之后迎来一个缓和期。(环球时报供图)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他认为拜登上台之后,中美关系会赢得一个缓和的机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用“不确定的稳定期”形容拜登上台之后的中美关系,其中的不确定性源于两个技术性原因,首先是美国国务院、国安会等正局以上的官员要全部更换;其次拜登组阁后需要政策重申,这需要半年的过渡期。

杨希雨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由两个轮子组成,一个是国家利益,另一个是美国价值观,特朗普时代只重视国家利益而不重视美国的价值观,拜登上台意味着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价值观开始复苏。



杨希雨认为,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才是迫使西方世界调整对华定位的关键。(环球时报供图)

面对风寒入骨的中美关系,中美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战略目标。杨毅认为,中美应该先稳定关系,再寻求改善,在能够合作的领域去冰,不应急于求成作出过多让步以换取关系升温。

金灿荣认为,中美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领域有合作的空间。在疫苗的问题上,尽管美国科研能力很强,但是需要中国的(生物制剂)生产能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美合作的机会更大。不过他特别指出,中美双方如果开展对话,中国方面应该要注重让对话取得成果,而不是表面热闹,实质上的东西什么也没达成。



金灿荣认为中美可以在疫苗和气候变化两个领域展开合作。(环球时报供图)

“关键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不要四面出击。”杨希雨指出,面对不断恶化的外部环境,做好自己的事情是迫使西方世界调整对华战略的关键。“我们现在需要破除‘反制思维’,就是一定要等别人做出什么举动,然后中国做出反应。事实上中国应该遵循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他举例说,六四事件之后,中国曾面临西方国家的严厉封锁,但中国在扩大改革开放之后,通过自身的发展,最终解除了封锁,重新为自身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只要能利用、发展好自己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就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因为中国的市场就放在那儿,想要合作就必须有所改变。”

杨希雨表示,中美很多结构性矛盾与中国的改革日程表有关,不要在经贸关系上把拜登想象地过于美好。下一步中国如果能完成与欧洲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BIT谈判),甚至成功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那么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自然会开始化解。

谈到中国如何应对与美国的关系,杨毅说了三组关键词“不示强,不示弱,要示理”。考虑到中美关系的敏感性,中国更应该低调务实,做到官方少说、民间多做,“不过于渲染制度优势。”

杨希雨同样强调,中国要和美国争的是一个公平的国际秩序,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而不是要和美国争国际社会的领导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包含两句话:第一句是‘中国不接受任何国家的领导’,大家一般都很熟悉;但常常忘了还有第二句话——‘中国也不会试图去领导任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