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悲欢并不相通。


有的人,在感情中分分合合20年,最终在一片祝福声中获得圆满。



△ 据多家美媒报道,大本(Ben Affleck)与天后詹妮弗·洛佩兹(Jennifer Lopez)已经于7月16日在内华达州克拉克县领了结婚证


有的人。


渴望爱情大半辈子,好不容易走进婚姻殿堂,2个月后落得一个鸡飞蛋打,被打又被骂。



关于余秀华,关于她的作品,Sir之前写过一篇:这狗日的**。


关于她的八卦,迟迟没选择动笔。


一是,Sir不喜欢讨论私生活,因为外人往往无法掌握真相,以及当事人的所有感受。


尤其余秀华还发出一条微博,宣布这场风波暂时结束。



二是,余秀华这段婚姻太特殊,对大部分普通人参考意义不大。


那么,如果要复盘这个事件。


除了坚定反对任何形式的家暴,对于普通人,还有哪些事情值得反思?


Sir认为有一个关键词是被忽略的。


却是余秀华自己始终最在意的:


“自由”。


当初公开关系,余便以义无反顾的姿态,对未来呼喊着:


爱情可贵,生命更自由。



而讽刺的是。


当初无数网友被她的洒脱感染,热情祝福;如今,却又有许多人将她的不幸,怪罪于这种洒脱。


这让Sir想起一部电影


准确说,是这部电影导演所说的一段话:



一个女人爱上一个强奸犯不是电影想讲述的。我想讲的是,她试图不服从社会规则,她要自由,但令人恐惧的是,人们不喜欢女人有自由。


Sir想把它送给你们。


每一个被“自由”困住的你们。


《她》



说这段话的,是本片导演,荷兰电影大师保罗·范霍文。


以展现绝境中的女性闻名世界影坛。


这次,他镜头里的女性也是顶级:


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



她在影片中叫米歇尔


遭遇的不幸,某程度上比余秀华更深:


强暴。


惬意的一天,吃着午饭的米歇尔被突然闯入家里的暴徒推倒在地。


挨了几记耳光后被就地侵犯。


面对这样的事情,也许大部分人都处于情绪崩溃之中,或是,马上报警。


米歇尔不一样。


她站起来把凌乱的地板收拾干净,碎了的瓷器扫进垃圾桶。



接着,她把被撕破的衣服扔掉,自己躺在浴缸里泡了个澡。


身体因为强暴而渗出血来,染红了白色的泡泡。


她抚了抚这块鲜红色的血迹,把它跟刚刚的罪恶一起摁进了水里。


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从浴室里出来后,她又给日料店打了个电话。


叫了两份晚餐。


还好奇地问了问“假日卷”是什么。


丝毫不在意,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



她不是不害怕。


晚上在窗边看了又看,睡觉要靠《动物世界》催眠。


枕头边,得放上一把锤子。





在被侵犯后,她的手机频频收到陌生人的骚扰短信。


回家时,发现电脑屏幕上写着:“抱歉我实在忍不住了”,床单上还有一块不可明说的白色污渍......




上班,也会收到一封恶意邮件。


点开是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款游戏的视频。


只不过,其中被恶魔摁在桌子上强暴的女性角色,被P上了米歇尔的头像。


更可恶的是。


这个视频,所有同事都收到了。



米歇尔还是没有报警。


她是另有隐情,还是实在心太大了?


我们先来看看,米歇尔是谁?


一家游戏公司的女老板,有钱;


50多岁,离异,保养很好,有颜。


买菜用环保袋,从猫嘴里救回受伤的小鸟,有爱心。


但,撕开这层漂亮的包装:


放进她鸡毛蒜皮的现实生活里,她是谁。


儿子的提款机。


明知儿子的女友就是看上他的钱,还不时对她是百般挑衅,可也没办法。



她是前夫幸福的路上绊脚石。


前夫带着新交的女朋友参与她的家宴聚会时,她故意将一截牙签放在前夫“新欢”的食物里。





她也是,闺蜜里婚姻的“叛徒”。


出轨了闺蜜的老公半年多。


终于想要结束这段关系了,但,还是同意在酒店“来最后一次”。



她还是,连环凶手杀人犯的女儿。


十岁那年,被媒体拍到自己半裸站在自家院子里。从此之后,她就一直背负着“杀人凶手女儿”的骂名。



最后,她还是深陷在某种亲密关系里,无法自拔地“变态”。


隔壁邻居的丈夫,彬彬有礼,年轻挺拔,还格外性感。


她在家用望远镜偷窥他。


并且另一只手,偷偷摸进了自己的裙子里......




不怀好意地邀请邻居一家参加家里的圣诞派对。


桌上,她一本正经与宾客聊天,桌下,明目张胆地勾引着他。



可抓马的事情发生了。


在她第二次被暴力侵犯时,她一把抓下了歹徒的面具。


看清了侵犯她的真凶是谁。


是自己勾引过的邻居丈夫。



可,她还还还是没报警。


甚至,跟这位“强奸犯”和平地朝夕相处。


并且会迎合他的性癖,也让自己获得了最强烈的欢愉。


这场地下室的戏里,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细节:


在此处,是本片唯一一次使用大片的红色灯光,连米歇尔身上的红色连衣裙与指甲油也都在强调“红色”。


这一幕是米歇尔在整部电影里,采用主动权去获得亲密关系。


虽然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相尊重对方身体的性爱体验。


但,却是米歇尔从中,反客为主的一场进攻。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结合她的前半生的人生经历。


她是一个渴望有亲密关系的人。


但,她又是活在一个被施暴,被伤害的世界里。


虽然在电影里,并没有过于表现她从小到大所经历的遭遇。


却总是旁击侧敲地说着,这个世界对她的恶意。


跟母亲在公园闲聊时,她问:


你最近遇到什么事了吗


是不是又开始了


像上次一样




又?上次一样?


一打听,母亲也被人扔过披萨。




被伤害的人,不单单只有米歇尔


而这种事,也不止一次两次。


所以,当被人在餐厅泼了一身残羹剩饭时,她没有报警,也不愤怒。


她习惯了。



她知道自己就算反抗,只会被骂得更惨。


就算是报警,还是挡不住恶意来袭。


所以,闺蜜让她报警。


她多年的经验和直觉告诉她,警察,没有什么用。


情况,只会雪上加霜。





纵观米歇尔的前半生。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个完美的女人。


但,她的内心却是个脆弱,急需亲密关系去安抚的人。


父亲的缺失,母亲游走在各色男人之间,这样的家庭,米歇尔自然是没有获得任何安全感。


丈夫的家暴,导致婚姻的失败。



她想追求一个稳定的关系。


但,闺蜜的丈夫却将她视作某种“发泄工具”。对她的身体状况,是否合适做“剧烈运动”完全熟视无睹。




她是可恨。


可,摆在她面前的每条路都走不通时,她也可怜。


一次车祸后,她给周围的朋友打电话全都占线,米歇尔只能求助“强暴犯”。


在被从车里拽出来的时候。


她狠狠地盯着他的眼睛。


对方闪躲。


此刻,她既是依赖,也是仇恨,而且她必须把这两种心情死死地压抑住。



这部2016年的法国片《她》。


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提名,也获得了戛纳主竞赛单元的金棕榈奖提名。


让Sir将《她》里的米歇尔,与余秀华联系在一起的:


不单单在亲密关系里,她们来自本能的欲望和渴求;


也是在这种彼此“利用”的关系中,获得内心缺失的填充,并获得治愈。


更有一个共同点。


她们以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去掩盖客观存在的痛楚,从而让自己被迫禁锢于自己营造的世界中。


反而让自己在生活里,表现更加荒诞。


怎么说?


举几个例子。


米歇尔在圣诞派对上,曾对邻居的丈夫袒露过自己的过去,聊到了自己父亲杀死了27位邻居。


其中还有六条狗,几只猫,但,他放过了一只仓鼠。









在与人谈论这件事时,她说,“奇怪的是我们从来不提(这些动物)。”


她避开了27个受害者都是谁,拒绝谈论这些人在她心里的分量。


是人们不提么。


是她不愿意面对这场灾难对于周遭的伤害。


这晚,米歇尔的母亲突然中风,晕倒在地,赶来的米歇尔看到这样的场景,只说了一句:


不是真的吧



送到医院时,她还再三跟医生确认:


这是真的吗?



母亲的病重,米歇尔不是不难过。


她无法面对这件事。


米歇尔的母亲去世时,导演用了一个这样的处理。


心脏检测仪响了。


但,同时电视频道出现了卡顿。


米歇尔的注意力被电视吸引,而背后,是涌进来抢救她母亲的护士。


(注意此刻的主观视角)



后知后觉间,母亲的心脏已经停跳。


而她像是局外人一般,被推出了病房外。


(在此处运用的则是第三人视角)



以转移视觉重点的方式,造成一种对悲伤情绪的出离。


本该是与母亲最后的话别,却像是闹剧一般,自己成为被清理出去的“闲杂人等”。


谈论父亲,送走母亲,在米歇尔的记忆里,都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去掩盖她的痛苦。


所以,再回看她被性侵后的行为。


她无法面对痛苦,那就回避好了。


面对“强暴犯”一次又一次的侵犯,那就当做某种亲密关系好了。


面对周围一次次“入侵”自己生活的痛苦,那就被迫接受,再粉饰太平好了。


米歇尔不自由。


被自己编造的谎话压抑着的不自由。



许多观众因为米歇尔强悍、对抗世俗的形象,而给影片贴上“女权”的标签。


但《她》根本不是想打造一个怪咖女强人。


根本没人生来叛逆。


“她”的叛逆,牵扯出的,是整个漠视女性的社会。


“她”的压抑,是因为导演放大了一个不自由的女人,从而折射出我们所有人内心被束缚的,对“自由”的恐惧。


母亲死后。


她的生活,似乎有了些变化。


找出了发淫秽视频的员工;


本想去监狱里探望那个无恶不作的父亲,但,他先用自杀的方式,拒绝了与她的会面。


然后,跟闺蜜坦白了自己与她丈夫的出轨;


接着,借儿子的手,杀了强暴犯。


只因为她不想再骗人了。



她自由了。


在这一夜,象征着力量,血液的红色又回到她的嘴上。


然后呢?


可想而知,她几乎付出了前半生所有的代价:工作、亲情、名望……


很明显。


米歇尔余秀华,选择了在牌桌上梭哈。


比起被爱捆绑的安全,她们宁愿选择头破血流的“自由”。


问题是,我们呢?


你敢为了未知的自由,去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吗。


还有。


到底是谁,始终在诱导着我们用“自由”换取一叠一叠的筹码。


直到赌上了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