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上映四天,票房才勉强过亿。
陈思诚,失格了?
要知道,这个男人深谙商业电影,拍“唐探宇宙”,三部曲票房累计超过87亿。
《唐人街探案》
随手监制一个《误杀》系列,叫好又叫座,谐星肖央因此直接翻身演技派。
《误杀2》
可以说是弹无虚发,妥妥的票房一哥。
但这次《外太空的莫扎特》,陈思诚却为什么“失手”了?
真的只是单纯“失手”了吗。
我们先来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初中生任小天在学校拍卖会上,意外拍得一个破旧的毛绒玩具。
结果不久后,在一个出现流星雨的奇幻夜晚里,玩具竟然活了过来。
还自称是外星人。
一个“中二”少年偶遇外太空生物,结下友谊并改变自己命运的科幻童话。
这种故事我们不陌生。
和斯皮尔伯格的《E·T》、周星驰的《长江7号》如出一辙。
是暑期档最稳的题材。
《E·T》
《长江7号》
再看演员阵容。
百亿影帝黄渤和《隐秘的角落》“坏小孩”荣梓杉领衔。
还有范伟、姚晨、梅婷、许君聪等等。
从老到少全是演技派,没有一颗“流量星”。
因此《外太空的莫扎特》上映前也是万众期待,在两大购票平台上,一共有37万人打出想看标签,傲视暑期档。
甚至连周星驰都发视频支持。
结果,上映后不仅票房不如预期,口碑也呈现分裂状态。
一部分观众力挺,看得眼泪横流。
一部分观众批判,导演陈思诚差点因此被骂上热搜。
黄渤更是“躺枪”,被吐槽有负期待。
豆瓣上紧挨着的三条评论,打四星和打一星的人,都各有几百赞支持。
如此“精神分裂”。
让人疑问《外太空的莫扎特》究竟是烂片,还是一部被错杀的佳作?
既然在网上骂也骂够了,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陈思诚的“野心”。
现实家庭教育问题+奇(科)幻,这种结构,华语电影过去也不是没有尝试过。
最著名的两个案例就是《宝葫芦的秘密》和《长江7号》。
《宝葫芦的秘密》
前者有迪士尼的特效,后者有周星驰的金字招牌。
结局却都一言难尽。
平心而论,我们的市场并太不好伺候,尤其青少年或儿童题材。
童趣过度会被批低幼,不够深刻。
如果过于“深刻”,在没有电影分级的环境下,可能又会遭怼儿童不宜,甚至拿不到准映证。
《潘神的迷宫》
以陈思诚的商业片鉴定组织能力,不是不知道拍什么电影可以旱涝保收。
却偏偏趟了这道“浑水”。
因为他曾在采访中透露过自己的心思,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版的“哆啦A梦”,能传承下去。
野心足够大。
最后像不像呢?
男主角任小天,每天被老父亲苦逼着学钢琴,而且还要以郎朗为目标。
但这位少年心里装的却是“奇思幻想”。
和老师不对付,看插班女同学——越看越好看。
学习不好,整天心向太空。
望子成龙的父权与童心浪漫的矛盾。
再加上一个有啥愿望打个响指就能实现的“外星兄弟”。
和野比大雄+哆啦A梦的配置设定已经很像了。
可我们都知道,《哆啦A梦》之所以能吸引几代人,并不是它的低幼。
而是每个成年人同样可以从中找到深藏自己内心的童趣。
“魔鬼”就在细节里。
说《外太空的莫扎特》低幼的,可能是忽略了太多的细节。
有一场戏,外星人莫扎特用书搭出一座天梯,让任小天逃离父亲的牢笼。
多数人看到的第一层意思是炫技,是特效,是视觉冲击。
第二层意思,也并不隐晦——知识是阶梯。
第三层意思,则需要在大银幕上细扒了——那些书都是什么书?
答案是:《科幻世界》。
如果看到一层,相信不少成年人心里都会被一击。
这本老牌科幻杂志,是无数中国科幻迷孩童或者青春的记忆。
里面走出过无数大名鼎鼎的作家,其中就有刘慈欣,当年《三体》的首发连载便是在《科幻世界》。
所以,任小天踏着《科幻世界》走向天空的那一刻,会是多少已经成年的科幻拥趸少年时的颅内高潮。
我们再看那艘遨游北京上空的乐高积木船,奇幻壮观。
已经有网友走出电影院不由自主地想抬头看天,心里期待会不会也有一艘乐高船飞过。
除此之外,还有姚晨主持的这个“外太空驻地协会”的忽悠现场。
差点让人忍不住跟着喊一嗓子:“消灭人类爆政,世界属于三体”(著名科幻梗)。
再看范伟这个头型,和他挂在嘴边的“松华”老师。
致敬老歌唱家胡松华再明显不过。
尽管陈思诚这次商业价值“失格”了,在舆论上也不讨好。
甚至可能是他这辈子从艺以来最大的一次憋屈和委屈。
但《外太空的莫扎特》却是写给中国电影,尤其是儿童奇(科)幻电影的一封“情书”,情感真挚热烈。
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尝试和情怀,同时也更应理性看待一部电影的成色。
当然,本片距离欧美、日本真正顶级的儿童奇(科)幻电影,还是有差距的。
比如莫扎特每次用“超能力”帮任小天,总是能一路开挂,这样的桥段固然很爽。
可就是不如《哆啦A梦》里大雄每回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窘况,有回甘。
平心而论,《外太空的莫扎特》是部制作用心、有情怀的电影。
当下经历的某些舆论,并不绝对公允。
虽然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看,却对得起家长带孩子在电影院的这136分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
一部电影也有一部电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