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举行。这次颁奖典礼一共颁出了19个电影常规奖项,其中最大赢家是《梅艳芳》,一共斩获五个奖项,包括最佳新演员(王丹妮)、最佳女配角(廖子妤)、最佳服装造型、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视觉效果。



该结果一公布,立即引来全网一片唏嘘。不少网友觉得,这部电影明明挺烂,凭什么获这么多个奖?这些奖项到底是因为电影而颁的,还是完全是冲着“梅艳芳”三个字而颁的?



甚至有人辛辣吐槽:“干脆所有奖都颁给《梅艳芳》算了,片子拍得多烂心里没点数么,真的是硬捧烂片啊……”



这届金像奖一共有70余部电影参加竞逐,其中20部电影获得提名;《梅艳芳》获得了19个奖项中的13项提名,仅次于《智齿》的14项提名。


而最终获奖结果,《梅艳芳》收获最多(5项),其次是《智齿》和《怒火·重案》,各获奖4项。而其他电影,像被提名12项的《浊水漂流》,还有内地观众熟悉的《长津湖》《夺冠》以及《拆弹专家2》等影片,都颗粒无收。



好电影陪跑,“烂片”却赚得盆满钵满,这怎能不教人愤愤不平呢!


那么,《梅艳芳》这部电影究竟怎么样呢?真的有网友说的那样烂吗?



梅艳芳》在豆瓣上的评分是6.9分,几乎是所有提名电影中得分最低的了。有人还说,这6.9分还是在掺杂了很多对梅艳芳的主观情感因素的情况下,若单纯对电影的真实评价,那可能就不是6字头,而是4字头了。


看看获赞最高的影评都是怎么说的吧。有的说: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有的说,请不要一边怀念梅姑,一边用这样粗制滥造的传记片消费梅姑;甚至还有人说,这样的电影还不如重映梅艳芳的告别演唱会……



看来,大部分人确实都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咋的。可为什么它能拿一大堆奖呢?


有人说是香港人实在太爱梅艳芳了,毕竟是“香港的女儿”,且梅艳芳也代表了曾经港片和港乐的黄金年代。现在港片和港乐都早已日薄西山,他们之所以把一堆奖项颁给《梅艳芳》,或许就代表着一种对那个年代的怀念吧。



梅艳芳是一个独一无二、极难刻画的人物,她能唱能演,舞台百变,才华横溢;她妩媚妖娆,又豪爽刚烈;她自由前卫,又传统端正……


本是一个百无禁忌的女性,在拍摄时却因为各种原因只能处处设限。比如她的情感对象,她众多的明星好友,她的徒弟后辈……大多数重要的人,都未能在电影中出场。


就饰演梅艳芳的王丹妮来说,她本是个模特,第一次演戏,就碰上了这样高难度的角色,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以一个新人的标准来看,她表现还是可以的,尤其演年轻时的梅艳芳,抓住了梅艳芳倔强敢拼的个性精髓,形象上也有几分神似。但到成熟后的梅艳芳,王丹妮就开始有点拿捏不住了。



总的来说,王丹妮拿个最佳新演员奖基本算马马虎虎。其他四个奖项,则完全不知什么标准,反正就那样,并不见得比提名中其他竞争者突出。


最让观众失望不满的,是作为梅姑挚友的哥哥张国荣这一角色。演员刘俊谦,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跟张国荣天差地别,演技拉胯,还原度几乎为零。如果用化名出镜的话,估计大部分观众都不知道他在饰演张国荣。



整部电影最感人的部分,大概就是梅艳芳和张国荣那些原始剪辑画面了,以及穿插于影片的那些经典旋律吧……但这样说的话,电影的意义何在?真的还不如重映一次告别演唱会更感人!



话说回来,不管这部电影有多少值得吐槽的地方,要说到票房的话,那大家又只能闭嘴了。去年的香港华语电影票房榜上,《梅艳芳》以6000多万居于遥遥领先的冠军位置,第二名还不到它的一半,第5-10名的票房加起来,才有《梅艳芳》这么多。



一方面是褒贬不一的口碑,另一方面是断层碾压的商业票房,这怎么跟周杰伦发新专辑似的——即使作品评价两极分化,但只要冲着“周杰伦”这三个字,销量就无人能敌,《最伟大的作品》新专辑已经卖到了疯狂的1.8亿。


而《梅艳芳》也是如此——电影再烂也不影响票房大卖,因为观众都是冲着“梅艳芳”三个字去的。



我想,这大概就是“消费”与“致敬”的区别。用心拍好片,最大限度还原梅姑的生命历程与精神风貌,这是致敬;拍烂片割韭菜,靠情怀吸引梅姑粉丝,这就是消费。


因为华语乐坛的没落,所以十年前就被指“江郎才尽”的周杰伦,如今依然屹立流行之巅;也是因为香港电影的没落,所以一部槽点满满的《梅艳芳》,依然占得票房榜首……这就是,越是萧条落寞的年代,人们越容易为情怀去买账;而在百花齐放的灿烂年代,作品本身才是唯一的出路。


不只是票房上获得极大成功,如今在奖项上又大获全胜!看来情怀真的是万能的啊,除了大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