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女人生来具有的武器是美貌。
但当一个女人既拥有美貌又拥有傲人的才华时,她又会变成怎样的模样呢?
赵波就是这样一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纵观她如今50年的人生,从一届“草根”跻身成为知名作家,和顶层名人、文豪相识。
究竟是什么成全了她,又是因为什么,令她曾几次寻死?
一代才女的故事,就此慢慢展开。
不算幸运的开局
1971年,中国尚处于贫穷之中,七月的江苏如同天上降火,热得人睁不开眼。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赵波呱呱坠地。
赵波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对母女二人并没有倾注更多的情感。
所以在赵波幼时的记忆力,“家”永远是压抑而沉闷的。
幼年的赵波从家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关怀,于是家中的书房成为了她情感的收容所。
小小的赵波每日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知识。
那一个个字符组成的美丽语句令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激动,她感到自己似乎正面对面与文豪交流,跟随着他们的脚步游历世界每个角落。
上了中学之后,她便开始进行自由创作。
她写散文、写诗也写小说,笔成为了她抒发情感的工具。
在那时,热爱文学的同学也有很多,而她的作品从中脱颖而出,广受同学欢迎。
也是那时,她隐隐感觉到,上天似乎赐予了她出众的写作天赋。
18岁时,她的老家常州举办了一场“首届女作者作品讨论会”。
彼时热度很高,许多人前来参加。
而其中有三位的作品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其中之一就是赵波。
从中学毕业后,她和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进入技校,毕业后进厂成为了一名工人。
可在日日夜夜的工厂劳作之中,这个女孩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甘心一辈子守在这机器旁边,做个劳碌的工人吗?”
再三考虑之后,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养她的家乡。
她的目标是那画里的上海,她向往音乐、人潮和更发达、开阔的视野。
而彼时,这个勇敢的女孩才满二十岁。
命运转盘从那时开始轮转,她那时怎么能想到,她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九十年代的上海,拥有当时全中国最缤纷的色彩。
第一家肯德基在浦东开店,门口挤满了张望的人们。
他们好奇地望着桌上的汉堡和薯条,那些来自西方的食物看着如此普通却又十分神秘。
任何梦想都可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进步的浪潮打来,谁都可能鱼跃龙门。
而赵波作为一个年轻而单纯的女孩,面对如此拥挤而繁荣的上海,如何在此立足,成为了她如今面对的第一等难题。
她理所当然地重拾纸笔,她规定自己每个月都要写完一篇小说。
因为她的故事格外动人,且每个月都能准时出稿,长此以来,累积了不少书迷。
她趁此机会出书,事业如日中天。与此同时,她在爱情上也获得了丰收。
她在工作时结识了比她年长16岁的文学评论家吴亮,这个男人稳重踏实,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类似于父亲一样的关怀。
吴亮也被这个富有才华的美丽少女深深迷住,他们志趣相投,且性格互补。
二人很快结了婚,婚后生活十分和谐,吴亮作为她的丈夫,在事业上给了赵波很大的帮助。
赵波也坦言,自己非常信任吴亮,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能放心地交给他。
然而明明在外人看来,如此般配的两人,却没能熬过七年之痒。
婚后的第五年,二人离婚。
关于二人的离婚,外界猜测纷纷。
有人认为是二人感情不和,还有人认为可能是二人对写作的看法有不同的见解。
但更有大胆的人指出,二人离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赵波的婚内出轨。
众人的猜测并非无稽之谈,因为自从二人离婚以后,赵波的私生活就变得有趣了起来。
风流的爱情故事
吴亮难忘旧情,在二人离婚后曾邀请赵波去管理他的酒吧,但赵波没做多久便离开了。
离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赵波意识到自己没有经营的天赋。
二是因为此时的赵波罹患抑郁症。
为了帮助治疗,她最终选择离开上海,孑然一身去了北京。
这个生长在南方的女子,像是一只不停迁徙的候鸟,兜转着寻找栖身之所。
彼时网络刚刚走入平常人的生活。
她听闻有个叫做“榕树下”的文学论坛,许多作家在那里分享和交流作品。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她继续开始写作,笔名青青波儿。
没想到这次尝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她的作品再次受到欢迎。
而她也以网络策划人的身份,为收集自己的作品,创立了“赵波小站”。
赵波小站的运营也让赵波的生活重回正轨,文字重新带给她力量,也重新将她带回到大众的视线之中。
她陆续出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名为《路上的路》,将第二段出名的恋情带给了她。
绯闻的对象是一位响当当的名人,他就是搜狐的CEO,张朝阳。
“一个容易让人心动的男人”、“他曾经给过我爱的感觉”。
赵波曾在公众面前直言不讳地这样形容张朝阳。
作为她的书迷之一,张朝阳被她身上忧郁而文艺的气质迷倒。
二人感情迅速升温,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然而舆论的压力是难以承受的,苦命鸳鸯终究敌不过世俗的质疑。
这段感情在二人都身患抑郁症的结局下狼狈告终。
张朝阳去美国治病,并宣称这段感情是“无稽之谈,不做评价”,这种类似于逃避的举措让二人之间的关系再无重归旧好的余地。
当后续有人再问及这段感情时,赵波给出如下回复:“实在要说的话,我可以对你承认他是我欣赏的男人之一,也就是书中那个中国男人的影子,也许字由心生吧,有自己要找的方向,但写作只是写作,我欣赏的他,和真实的他可能有很的出入。”
结束这段恋情后的赵波似乎更加坦然地面对世界。
她结识了很多文娱圈的名人,其中包括高晓松。
对于高晓松,赵波倒是有很高的评价:“虽然他们都说他长得不好看,但他就是浪漫且有才华。”
二人在微博上大大方方地宣布恋情,照片中的赵波正倚在高晓松的胸口。
而高晓松一脸笑容,单手插兜,依然是那个吊儿郎当的男人。
不过赵波却不以为然,这个另类文艺青年给了赵波许多浪漫。
“他会拿着一把琴,在深夜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出现,然后说‘我在国贸门口等你,我们一起去北戴河看月亮’。”
然而就如同两人关系莫名其妙的开始,不久之后,两人便又悄悄失去了联系。
除了高晓松,赵波也和许多知名演员有过萍水之缘,其中就包括姜文。
两人的相处模式也十分微妙,赵波曾在镜头面前毫无掩饰地谈论二人在床上的细节。
她声称二人都很爱玩,在床上还玩过p客与j女的游戏。
然而在生活中如此和谐的二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
对姜文,赵波的评价是:太“大男子主义”。她认为姜文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而自己是独立女性。
既然两人的三观不同,就没必要硬凑,尤其对于二人来说,身边一直都不缺伴侣。
但其实赵波喜欢的是像梁朝伟一样的男人:“有着深情的眼神和默默含笑的嘴角,不喜欢说话又有着一点忧郁气质的男子。”
她曾在2005年出版过一本名为《北京流水》的书,详细记录了这六年来在北京遇到的人和发生的感情。
而人们从她讲话的蛛丝马迹中也能发现,她与许多名人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其中包括海岩、崔健等人。
此书一出,群众哗然,人们纷纷质疑。
赵波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否是为了用这些博人眼球的花边新闻来让自己出名。
面对质疑,赵波如此回复:“碰到哪个男人,都会被我造就。但荣光是他们的,虚无仍然是她自己。”
不仅如此,她还大方地承认自己是双性恋。
当别人问起和男人女人相爱的感觉有何不同时,她毫不避讳地说:“男人比较粗犷,女人比较细腻;男人比较注重过程,女人比较在乎每一个细节。但不是说要技术上那种,爱更重要。”
面对社会的质疑,赵波最终选择了逃避。
2005年,她的心理疾病变得愈发严重,甚至产生了幻听。
她被迫回到老家休养,然而就在那几日出了事。
她的耳边一直回响着一个女人的声音,怂恿着她从高楼上一跃而下,所幸她被人救了回来。
但这只是她第一次自杀,第二次她被人发现正准备上吊。
施救人员为了解开绳结,用火灼烧绳子,却不小心烧伤她的脸颊。
对于这个丑闻,赵波的解释是自己被求爱的人报复所致。
所幸经过治疗,她的脸成功治愈。
浪潮之后,留下了什么
在这些事情发生后,赵波逐渐变得低调了起来。
她卖掉了自己在大城市的房子,转而寻求另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
她曾周游过世界各地,也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
甚至还在旅途之中有过一段短暂的“艳遇”。
她和一个来自台北的白领相爱,她着迷于这个男人身上的书香气息。
可惜两人只有两三天的相处时间,为了纪念那人,她拿走了那个男人的一张照片。
赵波对于男女关系有着非常自由的态度,而这也是她绯闻不断的来源。
和世间各种形色的男女交往,也许能帮助她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
不仅如此,她从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胆怯和拘束。
她始终相信“女性有自己的天空,力量比男性大。而且后劲大。我相信以后女性空间会越来越大。”
作家王安忆说:“赵波的文字没有成见,纯净,并且她也没有不恰当地扩充她的感受,而是忠实于她的触摸,由此得出的经验其实要比她所期待的重要。”
艺术家向京说:如果一定要归类,赵波真应该算是身体写作,因为她敏感的身体是她和世界连接的媒介。
她去经历去疯去乐去玩去恋爱去游荡去臆想。
然后写作,也因为如此,她的人和事,都是让人感动,让自己遍体鳞伤。
赵波一直保留着写微博的习惯,从十年前到现在,每天都要写十条以上的微博来记录她的生活。
从她的字里行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五十岁女人写出的内容,她的灵魂似乎还一直保持着年轻的活力。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她也试图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想法。
岁月能沉淀人心,赵波也开始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她留下了自己在故乡的房子,作为自己最后栖息的地方。
上海见证了她的青春,北京带给了她众星捧月般的生活。
唯有故乡,能够给予她无限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有人将她比作中国的杜拉斯,现代的鱼玄机,但赵波不这么认为。
她将女人比作玫瑰,而她只是其中的一只,也是她们所有的所有。
“我们是一个女性的整体。我代替她们写下她们也许没有来得及写下的东西。”
“痛是一种共通的经验。”
赵波的一生可谓是热闹,无数的男人从她身边走过,而她也在其中玩乐人生。
那些曾给她带来伤痛的,令她无法释怀的,终究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如烟云,飘散而过。
正如同她在《北京流水》里的一段话:
“有时候需要习惯,用时间来习惯,或者就是接受一切,把内心让你痛苦的东西反复磨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像把身体内的石头磨成珍珠一样,让它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让痛苦成为一种习惯,也便不会再觉得痛苦。即使痛,也成为了一种需要。”
无论怎样的人生,都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