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有各种各样的评判标准。


口碑、评分、奖项、国际国内电影史的地位等等,但不论是哪种电影,主创在背后的付出,一定是与其好坏成正比的。


差的电影,莫说是背后故事,就连简单的几段花絮,都会透着一种敷衍潦草的尴尬,而好的电影,其幕后的故事,即便是一小段,也能让我们挖掘到不少的惊喜。


华语电影史上,人人都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却鲜有人注意到另一部非常伟大,陈凯歌也曾参演的电影。



它叫《末代皇帝》。


讲述的是大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孤苦一生的故事。


没有仔细了解过的人,对溥仪的认识并不深刻,但一定都听过他身上的几个故事,比如,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自己妃子“休夫”的皇帝;比如,他是唯一一个回家还得买门票的皇帝。


末代皇帝》是一部特别而伟大的艺术作品,比较可惜的是,它不是国内独资的作品,而是中外合拍的。


那么,主创团队到底都付出了多少,才成就了这么一部作品呢?



01、筹备2年有余,投资2500万美元

1964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自传小说,叫《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由爱新觉罗·溥仪执笔,记录的是末代皇帝溥仪自己的一生,是他的回忆录,也是他的个人自省书。


20年后,《我的前半生》被李翰祥、贝托鲁奇两位著名导演看上。


两人对于改编溥仪的故事,跃跃欲试。


奈何李翰祥慢了一步。


贝托鲁奇拿到了《我的前半生》的改编版权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展开筹备工作。



作为一个歪果仁,对着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十分着迷,对溥仪的故事,更是兴致浓郁。


为了把这个承载着东方文化气质的故事讲好,他不仅将《我的前半生》读的熟透了,还把溥仪外文老师庄士敦所著的《紫禁城的黄昏》也琢磨的一清二楚。


而且,为了减少投资方的干预,他的制片人单独想了法子,募集了2500万美元,作为这部电影的启动资金。


放到现在的大环境下,随便一部电影都号称是十几亿的大制作,这2500万美元,的确算不得什么。


可那是1984年。



举个例子给大家参照一下,1982年,杨洁导演拍摄《西游记》,作为主演的六小龄童,千辛万苦出演,片酬也不过是40元/集。


剧组一开始仅拿到了300万元的电视投资,在之后的拍摄里,一个“穷”字,贯穿了整部剧的拍摄全程。


又比如,1984年,王扶林导演执导《红楼梦》的拍摄,主演欧阳奋强(贾宝玉)的片酬只有80元/集,对手演员陈晓旭只有60元/集,至于其他的年轻演员,则大多是40—50元/集不等。


有了这个参照,2500万美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数目,大家也就都有数了。



这些钱,都花在了哪儿?


有花在人身上的(后边小兮会说),自然也有花在道具以及其他东西上的。


为了拍好电影,他早早地进行角色海选,费时费力,才选定了合适的演员,对于剧本角色的打磨,他也没有丝毫懈怠。


对于还原真实历史,贝托鲁奇溥仪的身边人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了解了不少有关于溥仪的事,又结合着溥仪的老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这才确认好了剧本,并通过了剧本的审核立项。



此外,在人物的服装、电影的道具、布景、礼仪文化等,他更是十分考究,不带一丝偏颇,力求以最中肯,中立的姿态和视角,诠释一个中国末代皇帝的一生。


电影里,有大量临时演员需要戴上假发,他让人空运1996斤头发过来,并对剃发的群众演员做出相应的补偿;


剧情需要运用古董级老爷车,他从国外找了20辆老爷车,先拆开,空运过来后再组装,可惜,组装后,发动机不好使了,只能依靠人力拉拽往前跑了;


无法复原伪满皇宫,整个剧组只能飞回意大利的摄影棚拍摄;



就是服装,也极其精致。


慈禧太后身上的那套衣服上的刺绣,就是由蜡雕刻,然后铸铝镀金而成,重达50磅,演员演过这么一场戏后,直接累倒了。


……


不论从人,还是到景,亦或者到其他的种种细节,贝托鲁奇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耐性,他用尽全力打造了一个属于溥仪的影视故事。


但《末代皇帝》的拍摄,远不止于此。



02、梁家辉拒演,主创全员大咖

经过了2年的筹备,1986年,贝托鲁奇带着300位主创成员,走进了那座巍巍皇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故宫。


这300人里,包括了150名中国人,100名意大利人,20名英国人以及30名翻译。


末代皇帝》正式开机,剧组真正烧钱的时候到了。


贝托鲁奇请来了强大的顾问团,包括帮溥仪执笔的李文达,溥仪的弟弟溥杰、溥仪的小舅子,即皇后婉容的弟弟、溥仪的堂侄等,


至于演员,早在开机前几个月,贝托鲁奇就开始展开全球选角。



溥仪不是普通人。


他一生跌宕,曾是帝王,一朝跌落,成了旁人侵犯我国土的傀儡,后又成了需要接受改造的战犯,最后,成了一位平民。


可不论怎么变,他身上独有的贵族气质,都是普通演员难以演绎的。


所以,一开始贝托鲁奇的视线,就落在了梁家辉和尊龙之间。


梁家辉是当时香港的顶流,曾成功塑造过咸丰皇帝这个角色。


可惜,因李翰祥对梁家辉有知遇之恩,偏偏李翰祥心心念念的项目,被贝托鲁奇早一步拿下了,梁家辉若去演,实在是不好面对李翰祥,拒演了。



至于尊龙,他是贝托鲁奇第一个试镜的。


彼时的尊龙凭借着《龙年》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帅的黑帮老大”,又曾被誉为“亚洲第一美男”。


除了那张360度无死角,又帅又欲的脸之外,他身上的贵族绅士气质,更是旁人没有的。


贝托鲁奇第一眼便看上了他。


但每一个追求完美的导演,想必都会对自己故事的角色,有不一样的期待,尊龙很好,但毕竟是第一个来的,也许,下一个更合适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贝托鲁奇毫不客气地将他晾着,自己再选选。


兜了一圈,仍是只对尊龙有感觉。



溥仪的两位妃子人选倒是简单。


1979年,陈冲与唐国强、刘晓庆共同主演电影《小花》爆红,第二年,她凭着“小花”拿下第3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的奖座,随后出国留学。


沉寂不久,一部《大班》让她重新走到了观众的视线里。


虽然《大班》让她饱受争议,但却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末代皇帝》看到了她在国际上的价值,并向她抛来了橄榄枝,末代皇后婉容的人选,就算是定了。


陈冲进组后,曾因为与溥仪的那段洞房戏被误解开了上衣,尺度过大,差点罢演,还是在导演保证不会采用那段镜头的情况下才勉强继续拍摄的。



接着就该选一位大胆叛逆的末代皇妃文绣了。


文绣选谁?


剧组没有纠结太多,副导演宁瀛看中了前两年才在黄蜀芹导演的《青春万岁》里出演女主的邬君梅。


宁瀛让她去试镜,邬君梅不接茬,直言:确定是我演了,再让我去。


后来,邬君梅在剧组其他人的软磨硬泡下同意前去试镜,但试完以后就没了消息,一直到《末代皇帝》开机六个月后,邬君梅接到了进组的通知。


而她拍摄《末代皇帝》的片酬,仅有600元,可见,导演将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但绝不是花在演员身上。



除了三位主演,贝托鲁奇在其他的主创团队成员的选择上,也是十分厉害。


配乐由著名作曲家苏聪、坂本龙一、大卫·拜恩三人共同创作而成,堪称奥斯卡神级配乐;有“伪满洲国夜皇帝”之称的甘粕正彦由坂本龙一出演;


慈禧太后选的是首位华人奥斯卡终身评委,京剧大师梅兰芳义女卢燕;


爱尔兰老戏骨,有过八次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的彼得奥图饰演溥仪的外文老师庄士敦;


就连监狱长和守城的都是临时探班的陈凯歌和英若诚。


大清朝满蒙不分家,重要的仪式,都离不开藏族僧人。


为了真实,电影中用的那群喇嘛用的是真的喇嘛,喇嘛不近女色,但剧组的化妆师都是女的,他只好从国外请来男性化妆师为他们上妆。



诸如此类烧钱的地方,比比皆是。


贝托鲁奇也实实在在地是用心在打造一件艺术品,所以,能用好的,绝不用差的,能用真的,绝不用假的。


整部《末代皇帝》拍下来,调用了1.9万名临时演员。


那场登基大典的戏码,更是直接启用了2000名中国士兵,他们剃了头,戴上了空运过来的假发。


ZF对贝托鲁奇拍摄“末代皇帝溥仪,可谓是给了所有能给的支持和支援。


这阵仗,是史无前例的。


试问,中国电影史上,有哪一部电影,能大咧咧地启用我们的士兵去“跑龙套”?



03、拒英女王参观,入太和殿拍摄

1986年,国家国家颁布了一个新的规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室内禁止拍摄。


紫禁城是北京最壮阔,最值得保护的重点,自然是不会随便让人进去的。


贝托鲁奇正正好,卡在了这规定颁布之前递交了拍摄申请。


因而得到了进入拍摄的权利。


在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皇家宫殿内,有太多的文物价值极高,多半时候是不允许进入拍摄的。


即便有,也只是在一些开放区,或者外围一些并不那么重要的宫殿拍些外景。


贝托鲁奇的拍摄,却得到了ZF的全力支持,不仅给调动了1.9万名群演,更是允许他们进入的是非常重要的太和殿拍摄内景。



电影中那场意味着溥仪“囚徒”一般的人生开端的登基大典,正是在这太和殿完成的。


那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场戏。


画面中,年仅三岁的溥仪太和殿内往外看,巨幅的黄绸染亮了太和殿的红砖,他跑出去,黄绸在他头顶扬起,他触手不及,反倒被笼罩其中。


这一幕,尽显其人生的悲凉。


当然,贝托鲁奇和他的团队也不是完全就在里边为所欲为的。


即便被允许进入拍摄,但也有严格的限制。


首先就是机动车不得入内,演员们只能骑着自行车前去片场;



其次就是太和殿的那段拍摄,考虑到轨道、摇臂和灯光设备会给宫殿带来潜藏的撞击和火灾风险,因此,剧组只能从殿外打光,由一名摄影师带着三岁的“溥仪”进入拍摄。


这一幕戏,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阴沉昏暗,观众看着,说好也好,说不好,也不好,但能进入太和殿,拍摄到这样一个与主题契合的镜头,实属难得。


贝托鲁奇说:“如果我们那天没有去太和殿实拍,影片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陈冲也曾说:“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一个没有游客的故宫里,能听到自己咚咚的脚步声踏在石板上。”


事实上,《末代皇帝》是唯一一个到故宫真实取景,被允许拆除栏杆,允许进入内殿进行拍摄的团队,ZF对这部片子的支持,可见一斑。


此外,《末代皇帝》拍摄期间,英女王曾访华,本该带去故宫瞅瞅的,但因为《末代皇帝》剧组,最终也没能成行。



04、奥斯卡九提九中,超79万人打出9.3的高分

八个月后,《末代皇帝》拍摄完成。


随后,电影被剪辑成163分钟的电影成片(加长版218分钟)。


1987年10月,《末代皇帝》在意大利上映。


虽然可惜,第一个看见它的,不是我们的国人,但“末代皇帝”的这段历史,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历史。


电影借着贝托鲁奇为代表的西方的视角,缓缓将溥仪的一生展开,以溥仪割腕开始,倒叙闪回到1908年。


贝托鲁奇在剧本上,从一开始就确认了两条有着强烈对比差的故事线,一是溥仪被临终的慈禧太后强行定为新任皇帝;二是溥仪沦为战犯,在战犯管理所接受劳改。



前者登顶帝王至尊,后者成为阶下囚。


这期间的曲折和苦涩,旁观者终究没法深刻体会,只有当事人独孤地受着。


贝托鲁奇虽说是一位歪果仁,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溥仪的理解和细腻构画,在他的镜头里,他没有特地去评说什么,而是就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儿。


从开始,到结束,从溥仪,到他的身边人,我们能从他的一生兜转,“看见”他一生的沧桑和落寞。


豆瓣上,有个评论得到了1.6万网友的点赞:“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所有……都……



这样简单的三句排比,却像是在无形中,渗透着溥仪的绝望。


从三岁开始,他一直在失去。


失去家人,失去乳母,失去自由,失去……直到长大,直到遇见庄士敦,他才有了那么一点点的自我觉醒。


可那点觉醒,是不够的。


贝托鲁奇的镜头和情感,也是细腻而克制的。


我们甚至能在他的镜头里,感受到故事人物“欲言又止”的无力。


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的电影。



1988年,《末代皇帝》迎来它的最高光时刻,代表电影界最高荣誉的奥斯卡,给《末代皇帝》颁发了9项奖座。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原创配乐……


九提九中,这样的辉煌成绩,也难怪贝托鲁奇会激动地说:“我要感谢中国人和中国,感谢中国ZF允许我去拍摄这个‘美丽的国家’,还感谢尊龙、陈冲以及许多在摄影机前后无名的中国人。我应该向他们致以中国式的叩头”。


然而,《末代皇帝》在国外一片火热,在国内却是一片冰凉,国人争议不断的同时,电影大奖也都“自发”地抗拒它的“入侵”。



最后,只拿到了金鸡奖给予的一个最佳道具奖而已。


电影上映30多年后的现在,《末代皇帝》仍是豆瓣榜上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有79万人,给它打出了9.3的高分。


可见,它的好,大家也是认可的。


其实,对于国内的电影环境来看,《末代皇帝》算是一部十分敏感的电影。


尤其是电影内容,有许多大胆超脱的情节,已经“超纲”了。


但不可否认,国内是拿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的,至少现在的大环境里,没人能拍的出来这样的作品了。



结尾

末代皇帝》很好。


但很多时候,也让不少网友意难平。


它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人物传记性质类型的电影。


历史事实是我们的,题材是我们的,选景是我们的,演员群演是我们的,但国内电影界望尘莫及的奥斯卡大奖,都是歪果仁的。


如何能平?


正因为不能平,所以,有网友会落寞地自我劝慰一句:如果当时这部电影是我们自己的人来执导的话,那些大奖不就是我们的了?


可事实上,真的是吗?


末代皇帝》一开始并不是在国内上映的,可即便后来上映了,也有不少争议。


国内电影史上,并不缺好电影。


但最后能上的,被同意送到国际电影节上竞赛的,太少了,张艺谋那部至今仍被禁映的《活着》就是最直接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