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观影感:除了生亡其余皆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随着这首离别之歌,让人逐渐进入影片带来的沉浸式近距离接触人们驾鹤西去之后的那些后事流程。
本部影片中,运用小单元情节的故事,分别诠释了友情,爱情,亲情讲述生老病亡,让我们探讨中国人正视去世、尊重逝者、珍惜生活的积极意义。
一直以来,我本人都十分忌讳那个字,所以,在我的文字里和话语中,我总是将那个字用【亡、走、没等字眼】来代替。我想,这更多的是自己内心里对这一件事的恐惧和逃避,这也是人之常情吧,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忌讳。下面,就本部影片,有些个拙劣的感受挥发。
说起看这部电影的缘由,乃是多日前朋友聊天说晚上看了这部电影,然后看哭了。遂,引起我的好奇,我还在纳闷,为什么影片名字叫人生大事,带着好奇,趁着今日傍晚,开始观影。
至于影片的情节,相信其他的写手已经叙述过,网上也很多,再次我不过多赘述。主要着重的叙述下本部影片带给我个人的感受吧。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逝者为大,更有事走如生的传统,好比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修建的地宫陵寝,就是保持生前的权利和威风,在走后的规格也要讲究,甚至葬礼办的比生前的排场还要大。所以呢,古时候就要婚丧嫁娶的礼乐之风,在人去世后要告别,追悼,摆席等等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来完成亡人一生的最后路。也正因为如此,在国人的观念里,对于去世,都是忌讳不提的,尤其是大人,因为顾虑较多,所以对于驾鹤西去有很多的恐惧。
电影里莫三妹爸爸讲的一段话其实很有意义,他说,其实咱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像一本书一样,最终都是翻到最后一页,只不过有的人翻页慢一些,谨慎一些,有的人翻页快一些罢了。人的一生,有的人会划上一个句号,有的人呢只能划上省略号。但是呢,不管人们愿意与否,都不耽误大自然的规律。因为生老病走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就算是天地日月也有地老天荒的那一天。从科学辩证角度来讲,有生即有亡,此乃天道!
我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没有,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一些身边的熟悉的人(昔日好友,前同事,同学父母,村里的邻居)在逐渐的离开。故人如秋风卷落叶,日渐凋零。还有一个情况,基本上是这样,家里孩子们结婚后,通常是老人老一个,然后家里有了孙辈,一直都是如此的,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世界上哪有长生不老的道理呢?
死亡是让人心生惧意的,我们总以为还有明天,总是避讳跟身边人聊起这个话题。避讳死亡的文化使得我们难以面对人生无常,也难以和逝去的亲人好好告别。我们常常觉得以后还有机会,下个假期再回家跟父母团聚,下次周末才去邀约好友约会,可是,事实是我们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更先到来。所以,一定要抓紧时间,凡事要趁早!
我记得很清楚,在很小的时候就思考关于故去的事情,因为始终猜不透,感受不到世界上自己离开后是什么感觉,甚至想的愣神,然后问母亲。恰好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那晚也是停电,还是点的蜡烛。在蜡烛摇曳的身影中,妈妈回答我了一句话,至今记忆尤深,然后也从侧面解答了我这个问题。妈妈当时说【人走如灯灭】,言罢,吹灭了蜡烛。刹那间,黑暗充斥了房间,我的眼前。这一切,就好像从来没有过蜡烛一样。从那刻起,我也有了大概的印象。是的,人这一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就跟那晚的蜡烛一样,不管点着的是如何的发出光亮,但是当被别人吹灭或者自己燃尽熄灭的时候,一切也都消失不见了,灯灭意味着消失!好像来过,又好像没来过一样!
我看书中说,人的死亡真正意义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宣告死亡的那一刻;第二阶段是下葬的那一刻;第三阶段是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对你的遗忘,直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你,记得你来过,这才是真正的死亡,其实跟熄灭的蜡烛现象不谋而合!所以,基于此,对于去世,你还有恐惧吗?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应该正视去世,积极面对离开才能倒逼自己更好的享受生活!我十分欣赏农村人的乐观主义精神,相对而言,农村人要比城市人过的更从容和洒脱。这份从容和洒脱跟物质无关,跟身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农村人常说,【唉,走一步看一步吧,活着就说活着的事,真要是挂了那就埋了便是】。大家看,这就是农村人的豁达之处,这并不是农村人有多高的文化和见识,而是他对于亡故的认知,正因为正面面对,所以不害怕,不害怕离开,也就多了很多从容嘛。
“人呢,总归要有一走,什么名呀利呀都是过眼烟云。
人生除了生与走之外,均无大事。”
所以,汝还有【何事惊慌】的嘛???
森林2022年7月14日星期四晚上11:43于北京市大兴区高米店北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