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国内科幻圈,《流浪地球》的小说其实并不出彩,只能说中等水平吧!更像是个编年史。就现在很多科幻创作群和众创团队,光编年史大纲都是几十万字级别。《流浪地球》在刘慈欣的作品中,也是排得比较靠后的。刘电工的早期作品多少都带有一些“浪漫”色彩,理想化,很多细节禁不起推敲。
我觉得中国的电影在情感描述上很棒,但是老一辈走了却没后浪将将这份情感给超越,甚至追逐者都很少很少。《流浪地球》称得上优秀商业科幻片,但是谈不上伟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第一次尝试就做出这样的成绩,并且从一个没有成熟电影工业的国家的视角来看真的很优秀了,郭导牛逼,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写过很多中篇和短篇,最后把自己过去作品中的很多脑洞严谨的融合成了一部长篇,叫《三体》。出去工作的时候忘在家里了,等看的时候已经两年以后了。
看到了很多刘电工过去中篇短篇中的影子,因为这都是他自己的创意,也就不存在什么借鉴或抄袭之说。每年都会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品问世,脑洞大得惊人。这次《流浪地球》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终于有人敢挖这座金山了,我们国家完全没有必要守着金山去要饭。现在,刘慈欣很多中篇短篇的一些版权或者拍摄权已经被买走,在他人手中。敢拍科幻,得益于《三体》得奖,打开了中国科幻的一扇窗。
《流浪地球》改编成电影,无异于打开了一扇门。中国科幻止于此,还是启于此,需要拭目以待。回顾一下我们抗疫的表现,再看看流浪地球。一切就仿佛是轮回一般。同样都是众志成城,同样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小破球末尾无数车辆返回转向发动机,全中国各地驰援武汉,各大军医医院调集军医,伊尔76和我们的运20成批的集结。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中国抗疫的剧本就是照着小破球写的。
虽然电影确实有很多科学上的硬伤,实际上大刘的小说也有科学硬伤,比如在地壳上用推进器推地球。我只是说这个点子很有他的感觉,整一个简单粗暴而又宏大的故事。流浪地球小说的核心就是带着地球躲氦闪,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系列故事;而电影就是为了点燃木星推离地球,所以所有东西都往这上面靠。
实际上都能推着地球做宇宙航行了还能犯被木星捕获的错误也是很不可思议的。电影里很多细节都有体现,例如重新点燃发动机,画面上除了主角一行还有另外两个也同时点火了,说明不只主角一行人在尝试。空间站拉远镜头时可以看到不止刘培强在外面漂。另外点燃木星这个想法以色列科学家早于主角他们提出来。
这部电影越细品越有味道。不知道有没有人把这些片段剪到一起,如果没人的话,我想试试。流浪地球的意义在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后,可能很远很远后的的人类会发现:现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原来那时候的中国就有了这样的伟大思想。西方很多灾难片也反应宗教信仰,类比诺亚方舟那类的,所以很多时候直接抛弃所有文明重新开始的电影很多。但是如果按照中国传统色彩,我们的文化更推崇牺牲自己为了所有人,哪怕牺牲少数来满足大多数,和西方的英雄主义其实区别蛮大的,因为我们不强调这类孤胆侠的浪漫色彩,更注重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