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三十八度天气,去看了部“红色”电影《邓小平小道》。因为没看到任何宣传,又因为疫情已经差不多快一年没走进电影院,所以存了不管讲什么,权当蹭空调的心情。
没想到,被感动到了。卢奇,扮演邓小平的专业户。这部片子,他演出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劳苦和隐忍;也演出了在老百姓之间的如鱼得水。
红色电影
这是一部故事片,属于纪实类型。邓小平到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是历史事实。工人们为他搞了个“小道”抄近路上班,也是历史事实。曾经的拖拉机修配厂,已经搬迁。原址经过多次修缮扩建,变成了“小平小道”景区。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就在其中。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年轻女工程红杏,如今已经七十多岁,比当年“老邓”还老了几岁。据她说,“老邓”最初分配的工作不是钳工,而是用汽油清洗机器零件。已经六十五岁的老人,手发抖拿不住东西,弯腰干活也吃不消,就干钳工活了。电影中老邓自己说,在法国干过这活。不知真假。
在电影中,老邓连续每天夜里起来三次为长子邓朴方翻身擦身后,有一天在车间工作时突然脸色惨白,晕倒在工作台前。车间的工人师傅们团团围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都慌了。在老邓斜对面工位的卓琳赶忙过来。她说是犯了低血糖症老毛病,喝一杯糖水即可缓解。
大形势下
车间里没有糖。工友程红杏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去供销社买回了一包红糖。一杯浓糖水下去,老邓慢慢舒缓过来。实际生活中,程红杏没有冒雨去买,直接泡了白糖水。后来卓琳还给她一包糖,承诺着有借有还的习俗。电影中这段表演,真实感人。今天,人人担心糖尿病,能想象得到吗?一个将近七十岁的高级领导,患有低血糖病症。
工厂、车间、工友们,从福利院回到父母身边的长子,为儿子操心的老父亲等,都看不到表演的痕迹。所谓“大象无形”,便是这种情况吧。
个人以为,全片中最难演的角色,是黄干事。邓小平和“黄干事”的关系,是个尴尬的存在。影片中黄干事的工作,便是监督邓小平一家。黄干事是现役军人。很难说这是个正派还是反派角色。我觉得,他不应该是反派。
这位演员,我以前没见过。但是在本片中,他尽可能想在“原则”和“人情”中,找一个平衡点。在拖拉机厂,他常常有一种无力感。他无法控制厂长和工人们为保护老邓所做的种种,又不能违反自己的工作原则。每次遇到矛盾时,他都努力想有最好的解决。
不会劈柴
影片中,黄干事要求老邓写心得,不允许老邓给上级写信。他宣布扣发老邓夫妇的工资,改发生活费。他不允许工人们随意接近老邓。在老邓发生低血糖晕倒时,面对工友端过来的糖水,要求自己先喝一口确保安全。他每天半夜被老邓敲醒讨要安眠药,坚持让他当面吃下并检查。
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工作。多少次明知不可为却违反了纪律不得不为。用今天的观众视角来看,好像他很没有人情味。其实,如果他更严格地遵守制度,老邓家的生活,会艰难得多。他代表的,不过是当时政治上对邓小平的监督和压力。
影片用了两次“恰巧”,让他听到老邓与儿子和家人的对话。虽然他面无表情,内心的触动,通过微表情能看到。
影片快结束时,有这样一个场景:老邓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前面已经有过不允许再写信的宣布,这封信黄干事有处置权。但是,虽然不愿意,他还是将这封信转交了上去。由此老邓一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他们工资重新发放了。两个女儿能与他们团聚了。长子能到北京治疗了……
自我调节
生活,需要乐观对待。这是本片中老邓精神的底色。他用不屈和开朗,细心照顾等,让对生活绝望的长子,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这是一个父亲能做到的最好。卢奇的表演,真的看不出表演。将老邓的生活习惯,化为影片中动人的细节,电影便有了令人感动的成功。
纪传体故事片,很不容易拍好。高大上的人物主题,反派角色的令人生厌,在这部片子中,被柔化处理后,没有出现,反而很温馨。得知老邓将要重回到工作岗位时,黄干事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改变。我不愿意说他“前倨后恭”。因为他的改变,同样是工作。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黄干事在摇摇摆摆中,表现得挺好。
在网上找到一段卓琳的话,这里引用一下:“江西、南昌、新建,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拖拉机厂工人师傅们的深情厚谊至今仍然温暖我们的心。而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则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觉得像真的。
小道上的歌声
老邓是一位伟人。他的内心十分强大。三年多行走在“小道”上,让他思考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宏图。国家有了四十年养精蓄锐,我们才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