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叙述。


虽然很多资料,都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归入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


但其实星光略缺。


甚至可以归入香港电影的“不饱和竞争”阶段。


而真正所谓巨星的崛起,则是在八十年代的后半程才进入状态。


进入九十年代,方有“群雄逐鹿”。


待得黄金十年过后。


巨头时代来临。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


复盘七十年代,会发现这么一个现实。


王羽、狄龙和姜大卫尚未在功夫片领域完全成长,就被从好莱坞归来的李小龙压制得黯淡无光。


他接连以《唐山大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推高香港电影票房,并重新定义了功夫片,致使他猝然离世之后,功夫片领域出现真空。


而当年包括成龙在内的一大批动作演员模仿李小龙的经历,则证明了没有人可以依靠模仿成为巨星。


所以接力李小龙的人是许冠文,电影类型则从功夫置换为了喜剧。


直到七十年代末,成龙才在许冠文出片的间歇期以《笑拳怪招》和《师弟出马》夺得了自己的年冠,开始崭露头角。


而在这个十年,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名字,大概就只有李小龙、许冠文、成龙,以及王羽、许冠杰、许冠英、洪金宝、狄龙和姜大卫这么九位演员。


这个趋势延续到了下一个十年。



1981年,许冠文推出一部《摩登保镖》。


将票房纪录推高到1776万,并于次年夺得首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之后,开始淡出影坛。


新艺城崛起,携手许冠杰和麦嘉,连续推出三部《最佳拍档》,两破票房纪录,最高上探到2928万,随后急流勇退。


经过多年摸索,洪金宝开创了时装动作电影风格,日后由成龙发扬光大。


1985年,洪金宝携成龙推出《福星高照》,票房达3074万,一举将香港票房推高过三千万关口。


次年,一直在小众电影中沉浮打转的周润发携《英雄本色》崛起。


这部电影本来是为狄龙量身打造的枭雄电影,但蓄势多年的周润发实在光芒太过,即便多年以后,提到《英雄本色》必然想起小马哥,提到小马哥就必然想到周润发


这部电影,能让庄文强导演连续在影院看上整整一个月而不觉乏味。


此后进入周润发时代。


四年内三夺年冠并两破影史票房纪录,也在四年内三夺金像奖影帝,这种表现堪称“空前绝后”。


女星不提,如果不考虑许氏兄弟,较为知名的演员大略有成龙周润发、梁家辉、郑则仕、李修贤、洪金宝、曾志伟、林正英、刘德华以及钟镇涛、陈百祥、吴耀汉、冯淬帆等人,张国荣正在乐坛发力,而梁朝伟则尚未绽放光芒。


而从上述名单可以看出,排除动作巨星成龙,真正具备“偶像式”叫座力并已经出头的商业片演员,可能只有周润发刘德华二人。


直到“神话”般的九十年代到来。



这个十年非常神奇。


它是香港娱乐的巅峰十年,却又有不可逆转的“衰微”暗藏其间。


香港娱乐圈在这个十年统治了整个华语世界。


不但有“双周一成”的垄断影坛,也有四大天王的横压乐坛,更将影响力延及了整个华语世界。


周星驰自1990年一飞冲天,就隐有压过成龙周润发之势,而自从1988年周润发第二次夺得年冠开始,成龙更是憋屈七年未曾夺得过年冠。


另一个神奇之处,是四大天王的跨界影坛。


而即便不包括影坛出道且资历极早的刘德华,另外三人也皆番位强势。


在影坛耕耘十年又复在乐坛登顶的刘德华,成为九十年代“五大巨星”之一,与“功夫皇帝”李连杰几乎并驾齐驱。


郭富城在1990年爆红,随后携前三张唱片皆勇破百万销量的威势回流香港,又凭首张普通话精选集和首张粤语专辑皆大破六白金的成绩,惊天获封天王,其后迅速在影坛打开局面,在1992年和1993年内上映电影十一部。


张学友携“歌神”之名,虽配戏较多,但也有不少担纲之作。


黎明反倒是四人中最后在影坛站稳脚跟的天王,但携乐坛威势主攻文艺电影,成绩斐然。


更多的演员在这个十年冒头、成长和耀眼。



吕良伟其实与周润发同期。


但影坛较多串戏,在凭1991年的《跛豪》璀璨之后迅速跌落。


任达华则是非常例外的一个演员。


七十年代末即投身影坛,但直到九十年代才略有名声,而绝大多数的印象都是配戏、串戏,真正在影坛崛起则是1998年与杜琪峰的银河映像合作开始,其后大概花了十年时间成为金像奖影帝。


张国荣和梁朝伟先后以跨越偶像与实力两端的姿态崛起,二人皆尤其适应王家卫的路数,也是香港影坛较少有的细腻派演员。


刘青云首次参演电影是1986年的《听不到的说话》,其后串戏无数、业内眼熟,但直到1994年凭《七月十四》和《新不了情》两片同提金像奖影帝,才正式出头。


吴镇宇与张家辉皆于八十年代进入影坛,但机会极缺,九十年代过后,吴镇宇陆续以多部作品奠定演技派的名声,而张家辉则苦苦挣扎,到零零年代末才凭《证人》崛起。


郑伊健和张卫健这两个典型偶像派,先后凭《新英雄本色》和《超级学校霸王》开始在影坛站稳脚跟。


更多的黄金配角型演员不再赘述。


而上述演员,加上双周一成和四大天王,大致就构筑了九十年代香港影坛的“神话”。


如果复盘来看。


郭富城和郑伊健足可自傲,毕竟二人联手,夺得了唯一非“双周一成”的电影年冠。


刘德华则颇有遗憾,虽有“五大巨星”之谓,但跨越两个十年,却从未登顶。


“双梁”的演技神话,也大致奠基于九十年代。



盛极而衰仿若铁律。


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巅峰盛世之后。


香港影坛迎来了十年衰微。


直到一零年代才开始有复苏迹象。


跨越四十年的刘德华,与梁朝伟、郭富城、甄子丹和古天乐一起。


宣布港影。


进入巨头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