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剪辑的艺术,不同的镜头组接可以产生新的含义。第五代导演的突破不仅表现在画面造型方面,更表现在镜头剪辑方面。陈凯歌电影的剪辑方式很有特点,一切为了意念的准确表达。
调动独特的情感与情绪的节奏
镜头的组接能压缩或延长实际情节的时间,这样就产生了电影的节奏。“电影节奏不仅源于剪辑,还源于其他的电影技巧,导演还要靠场面调度,摄影机位置和运动以及总体背景来决定剪辑节奏,然而,相继镜头的长度对我们直觉感知的影片速度和变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陈凯歌电影尤其擅长节奏的把控,然而节奏的剪辑不仅仅为了加强戏剧的张力,还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情绪。
电影《荆轲刺秦王》最后行刺的段落一波三折,显示出陈凯歌对节奏独特的把控能力。从荆轲入宫到走近秦王用了5分钟,从荆轲走近秦王到拿出匕首刺秦王用了3分钟,荆轲在大殿中追秦王用了1分钟,最后秦王趁荆轲拔剑时迅速刺中荆轲。
荆轲和副使秦舞阳进入秦宫,过道的两旁都是士兵,看到如此大的阵势,副使满脸恐惧,如此严密的防备如何行刺,一定要搭上自己的性命了,这一段时间最长,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到走近秦王时,这3分钟荆轲自己反而表现得很轻松,还故意说出自己是燕王派来刺杀秦王的,整个氛围变得宽松下来。荆轲在秦王放松警惕,展开秦王最看重的地图——秦王的理想时,突然拿出匕首刺杀,瞬间情绪高涨。
1分钟之久的殿中追杀,秦王显得特别狼狈,身为一国之君,满朝文武却无人相救。秦王在自己的宫殿被人追杀,拥有最强劲的兵力,却落得满大殿逃跑,这时候的秦王可怜又可笑。
最后,秦王刺向荆轲,果断地结束了这次刺杀活动,杀与被杀完成了逆转,紧张的情绪在近十分钟的积累中得到强烈的爆发。
叙事兼写意的重复和交叉剪辑
故事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电影的情节安排就是其结构的方式。重复剪辑和交叉剪辑是突显创作者思想的两种剪辑方式,前者在每次的重复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后者在对比的冲突中传递其中的意义。
情节重复是结构电影的基本方式,“重复首先帮助我们产生完整的感觉”。在陈凯歌电影中,情节的重复是常用到的电影组接方式,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而且每次重复也有了不同的含义两人同台演唱的京剧《霸王别姬》贯穿整部影片,前面部分出现的间隔较短,后面因两人情感纠葛,演出的间隔就越长。
每一次表演,台下都会有重要的观众出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第一次,台上程蝶衣虞姬的唱词是“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恨只恨无道秦把生灵涂炭,只害得百姓痛苦频连”,这段唱词预示了程蝶衣和段小楼一生的故事,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动,两人命运几多浮沉。
段小楼霸王的唱词是“此一番连累你多受惊慌”,这次的惊慌是程被张公公强暴,回来的路上捡回小四——长大后出卖程蝶衣的人。因表演成功,得到一把剑的赏赐,为最后一场虞姬自刎提供了道具,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唱词同第一次一样,这次台下是袁四爷,因为对程蝶衣的赞赏,邀请程段到家作客,段小楼拒绝后去花满楼找了菊仙。
第三次,段小楼霸王的唱词是“四面俱是楚国歌声,定是刘邦得了楚地,孤大势已去,妃子,依孤看来,今日是你我分别之日了”。台下是菊仙看戏,还没看完,菊仙就回花满楼把自己赎了出来,逼迫段小楼成亲,程段出现裂痕,开始各唱各的。
第四次,程蝶衣独自在台上唱,唱词是“只听得众兵丁议论,口声声露出了离散之心”,台下是国民党官兵看戏,并不停地拿灯晃程的眼,段看不过起了冲突,在打闹中菊仙流产,程因汉奸罪被抓。
上一次分开唱戏是他们主动的,而下面就要由“众兵丁议论”决定了。第五次,程蝶衣虞姬唱词是“大王慷慨悲歌,令人泪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如此妾妃献——丑了”,因抽大烟嗓音失哑,台下是红军战士,本想会被赶下台,却被鼓掌,然后战士们一起唱军歌。
京剧不再是他们想听的,红歌将会取代京剧,接下来就是改造京剧,程蝶衣的虞姬被取代。第六次,程蝶衣虞姬唱词是“大王,快将宝剑赐予妾身,大王,汉兵他杀进来了”,台下没有观众,只有他们二人。
趁“大王”不备,“虞姬”拔剑自刎。台上戏里的故事也是台下生活的故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主体只是戏里的角色,命运并不由自己决定。主体的言语行为只是他者发号的命令,成角,也就是成为他者。
交叉剪辑是指镜头在两个不同时空的来回切换,使叙事结构富于冲突和表现力。交叉剪辑的效果可以使两段叙事在主题内容上获得理性的统一,也可以增强两段叙事的情感冲突。
在《和你在一起》的中间部分,刘成决定给小春换老师,而小春不同意。小春到江老师家学琴,交叉剪辑刘成找余老师让其教小春。小春再次见到江老师时,江老师换了白色的新衣服,有了巨大的改变。
在阳光的沐浴中,江老师弹钢琴,小春拉小提琴,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次完美地演奏,江老师夸赞小春拉得很好,同时宣布这是最后一次课。这边刘成在余教授家讲小春的身世和学琴经历,讲得昭昭然、凄凄然,听得余教授和夫人感动得落泪。同是感动,小春和刘成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小春不愿换老师,从江老师家出来后就把琴给卖了,而余教授家这边,被刘成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的余教授夫妇让刘成早点带小春来学琴。父子最大的一次情感对立就此突显出来,终是以父亲的胜利告终,作为小他者的小春一定要服从作为大他者的父亲。
《和你在一起》的最后部分,小春从林雨口中了解到余教授的行为,比赛前匆忙离开去火车站找养父刘成。在火车站里,小春找父亲的镜头和十四年前刘成找小春亲生父母的镜头来回切换。
小春叫喊着“爸”呼唤父亲,刘成呼喊着“诶”寻找孩子父母,在交叉剪辑中,刘成的“诶”成了对小春呼唤父亲的应答。此时刘成化为孩子的父母,小春变为刘成的孩子,原本不相关的两人经过十四年的时空切换达到了统一,小春也完成了对刘成儿子这一身份的认同。
在两人彼此看到后,没有直接拥抱,而是小春在车站拉小提琴,同时交叉剪辑进林雨参加比赛的镜头,那个象征成功的比赛舞台原本应该是小春的,两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舞台上演奏同一个片段,都同样精彩。
林雨获得台下观众的鼓掌,小春也获得围观乘客的掌声,此时,林雨的成功代表了小春的成功。在演奏结束后,父子拥抱前有一秒钟的黑幕,这段黑幕是对小春内心恐惧的延长——担心父亲不要他了。
小春泪流满面地拉完小提琴后,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完成刘成的期待,终于得到父亲的拥抱,赢得了父亲的认可,父子关系得以延续。最后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和你在一起,和父亲在一起,而父亲只是一个陌生的“大他者”,主体只有完成大他者指认,才能和大他者在一起,成为他者,完成主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