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一直是中国人跳不过的情结。


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暗藏过一个刀光剑影、行走江湖的武侠梦。


畅想自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结交天下豪杰,论剑华山之巅,最终名震武林,抱得美人归。





不论哪一个年代生人,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武侠


它可以是金庸、古龙、梁羽生,可以是乔峰、李寻欢、张丹枫,也可以是《笑傲江湖》《小李飞刀》《武林外史》。


既有喷涌而出的爱恨情仇,浩然正气的家国情怀,又有挣脱束缚的血肉之躯,沧海一笑的极致浪漫。


这就是武侠片带给人们的英雄梦,只是这个梦还未过百年却已在消失不见的边缘疯狂徘徊,叫人好不心疼。



中国电影根植于上海,武侠自然也在此生根发芽。


1928年,明星电影公司上映了一部由张石川导演,郑正秋编剧的《火烧红莲寺》。


这两位第一代导演的领军人,让怪力乱神的武侠风在全国弥漫,三年内连拍18集,跟风之作多达227部。



但没过多久这股风便被强行偃旗息鼓,武侠热戛然而止。


一些导演辗转来到香港,于1935年拍出了第19集《火烧红莲寺》,武侠电影的传统也在香港得到传承。



武侠在香港落脚,从此中国武侠开始发扬光大。


但起初的武侠还是比较稚嫩的,邵氏的动作设计很古板,还经常唱几段戏曲,


时间一久,这类泛滥老套的武侠便不再受欢迎了,邵氏公司老板决定摒弃以前的模式,开创新派武侠




彼时,幸好两个人的出现重新为武侠定下了标准,后来者皆以此为基础。


他们就是张彻与胡金铨,硬派武侠和诗意武侠的代表,一部《独臂刀》,一部《侠女》让武侠重焕生机。


《独臂刀》一经上映,大受欢迎,成为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也成了当时武侠叙事电影的典范,新派武侠开始流行。



但真正引起轰动,标志着新派武侠成熟起来的电影是《侠女》。


《侠女》在票房上惨败,可在奖项与后世影响力上却很难有武侠电影能与之相媲美。


胡金铨自己出钱参赛剪辑的三小时国际版送往戛纳参赛,一举拿下戛纳技术大奖,将中国武侠片推向了世界,武侠片这一类型被世界认可,载入世界电影史。




《独臂刀》和《侠女》各有千秋,皆成一派,无所谓高低之分。


《独臂刀》的刚,《侠女》的柔,都是武侠中奉行的刚柔并济,张彻和胡金铨是各自领域的大师,后来者都是门徒。



《独臂刀》看似血浆满地,剑走偏锋,其实偏中求正,情义两全。


片中男主孤苦一人,独留一臂,残存一谱,断刃一刀,这四个意象每个都扣了一个字——缺,而缺的反面是圆。


方刚如果不是孤儿,或许无缘师从齐如风;如果没有断臂,或许以后只是个护院;如果未遇残谱,或许刀法平平;


如果不是独臂,或许决战时反丢性命,正是这一路的缺,反倒最终成圆,而这个圆则是情义两全,也是后来武侠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来源于《电影》杂志)



《侠女》中的空间叙事,影像语言都堪称一绝,画面和剧本方面颇具巧思。


片中的竹林、斗笠侠客、势力迫害、轻功、射箭、野外拍摄等武侠元素,皆由《侠女》独创。



尤其是竹林一战中的轻灵飘逸。


胡金铨通过剪辑技巧让女侠飞身上树,俯冲向下的镜头技惊四座,该片段也被冠以“中国武侠第一刀”的美誉。


他们之后的徐克、李安张艺谋等人都是在模仿他的样子拍武侠,再在片中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加进去,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徐克、程小东的《笑傲江湖》完全秉承了《侠女》的风格。


但相较于《侠女》的一板一眼,《笑傲江湖》在叙事技巧、剪辑方式,以及威亚的运用上都有不小的创新。


辅以黄沾作词的《沧海一声笑》,电影中侠义精神的超脱世俗让武侠片不再是呈现打斗的艺术,还可以兼具内涵。




笑傲江湖》的大获成功,让续集《东方不败》含着金汤勺出生。


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融合了三位大家的风格,胡金铨的诗意,张彻《金燕子》中的女扮男装,以及黑泽明剑戟片中的日本武士。


徐克让《笑傲江湖》的故事由江湖转向庙堂,弱化原著中解构社会、重塑飘逸、灵动的江湖秩序的主线,侧重于家国天下。


再加上李连杰、关之琳、李嘉欣、林青霞、袁洁莹,以及黄沾的词,共同造就了这部脸好看、人难得、剑无伦、曲不绝,看完让人荡气回肠的电影。




笑傲江湖》的万人空巷引发了香港和内地武侠片的第三次狂潮。


内地在香港电影和黑泽明剑戟片,以及意大利西部片的基础上,创新了另一种武侠类型片——西部武侠片,《双旗镇刀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双旗镇刀客》是一个很中国式的故事。


用意大利西部电影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属于中国边漠的神话,颇具古老神话的味道。


有在荒漠跃马扬鞭的大全升格镜头,也有待烟雾散开决斗已停的高潮迭起,还有关于性别关系与镇民群像的塑造。


虽然故事简单但情节十分精彩,尤其是美术方面,整体给人一个“酷”字,堪称大陆武侠片里最顶级的作品,没有之一。



在《笑傲江湖》《双旗镇刀客》等武侠片的推波助澜下,武侠片在90年代大行其道。


但任何事物就怕后继乏力,到了90年代末期,大陆再也难以拍出像《黄河大侠》《双旗镇刀客》这类武侠片,徐克也难现自己的辉煌。


武侠片自此进入了萧条时期,各类粗制滥造层出不穷,不断消磨观众的耐心,直到200年《卧虎藏龙》的石破天惊。



李安的《卧虎藏龙》也是对《侠女》的延续。


片中有两场打戏令人拍案叫绝,一场是竹海对决,一场是武场对决,前者借鉴了《侠女》的竹林之斗,后者李安采取百家之长。




竹林对决带有浓厚舞蹈格式。


周润发和章子怡在竹林之中潇洒飘逸,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场戏,李安在中国的禅道中揉进剑道表达自己发挥的禅学思想,又突出道法自然和一切有形的道家思想。


此片段一出来,那醉人的东方神秘色彩扑面而来,是一部揉合动作、写意与文艺气质的电影。



武场对决的拍摄手法质朴自然,具有美与情怀之感。


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东方主义的武侠魅力皆通过杨紫琼和章子怡的打斗中体现出来。


再搭配谭盾、马友友的音乐,袁和平的动作设计,以及李安的文艺气息,真正有文化的电影跃然于眼前。



《卧虎藏龙》在全球大获成功。


在北美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超过1亿美元票房的外语片,最终票房2.05亿美元。


在奖项上更是开创了华语电影的历史,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四项奥斯卡大奖,是华语电影唯一一次由华人投资、导演并被奥斯卡认可的作品。



就这样,《卧虎藏龙》为武侠片打了一针鸡血,催生了张艺谋的《英雄》。


张艺谋很早就想拍武侠题材,《英雄》的剧本在《卧虎藏龙》未上映之前就写好了,但《卧虎藏龙》的横空出世让张艺谋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不论《英雄》怎么拍,都会被人诟病抄袭或模仿《卧虎藏龙》,而且张艺谋还会因此承担巨大压力,所以干脆放弃了这个项目。


但制片人江志强认为由《卧虎藏龙》带起来的武侠市场极好,便力劝张艺谋执导,这才有了内地第一部产业化的纯商业片《英雄》。





《英雄》虽不及《卧虎藏龙》那般成功,但也让中国武侠片享誉全球。


叙事结构上,借鉴了《罗生门》,但不以故事为主,而是用色彩和画面讲故事。


动作设计突破传统的一招一式,以诗情画意与写意绝美为主,琴音、雨滴、大漠都是动作的一部分。


这种意境让《英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与效仿《侠女》的《十面埋伏》并列第一,武侠片走入好莱坞。



然而由李安张艺谋带起的这股武侠浪潮终究只是一股风,成功的只有他们两人。


后来的模仿者都没有形成气候,中国武侠片也止于他们两人,从此不再被重视,渐渐被人遗忘。


2008年,漫威宇宙的第一部超英电影《钢铁侠》上映,开启了超英满天横飞的时代,武侠片很少被人提及。



这一年,内地年度票房前十有一半是喜剧电影。


2012年之后,这种情况更盛,中国电影票房总榜基本就是三种类型,主旋律、喜剧片、超级英雄,武侠片彻底没有生存空间。


只可惜,只有中国才能拍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武侠,现在已然成为了一种历史的符号,时代的眼泪,叫人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