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和梁朝伟抢压轴吗?”


三年前,一场众星云集的人物盛典在上海举行。名利场里,暗流涌动,不少当红艺人都在争抢红毯上压轴登场的席位。


但“问题最终随着梁朝伟的到来而告终”。无人敢、或者够资格与梁朝伟“抢压轴”。


毫无疑问,在华语演艺圈,梁朝伟的成就至今无人能逾越。


梁朝伟手握19个“最佳男主角”头衔,以《花样年华》“周慕云”一角,成为华人世界里的第二位戛纳影帝。他身上有被侯孝贤评价为精确到如鹤立鸡群般的演技,是李安口中“一个导演的梦想”,成就了王家卫电影国度并将香港艺术电影推向世界。


殊荣加身,但萤幕外的梁朝伟却似乎脱离了这份光环而存在。生活中的梁朝伟是腼腆的、内敛的、低调的。世纪初常年被外界视为“影帝”竞争对手的刘德华曾说过:“我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刘德华,可他却能忘记自己是梁朝伟。”


2012年,在上海拍摄《听风者》的空隙,梁朝伟喜欢去浦东公园跑步。被人认出时,他跟自己说:“我不是梁朝伟”,然后马上跑开。梁朝伟自动消解外界为自己附加的光鲜标签,来避开外界的侵入,保留内心的清净。


梁朝伟的这份忘我与淡泊,与如今一出场便被助手、保镖和粉丝簇拥着的、花钱买热搜造势的“流量”们,大相径庭。


如条件反射般地疏离人群,来源于梁朝伟从童年开始便在内心世界积攒的孤独和脆弱。10岁不到就要面对父母离婚的梁朝伟,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的不一样与不合群。


这份孤独和脆弱,偏偏成全了演员和角色的连接。情绪需要找寻到一个宣泄口。这个出口,便是表演。梁朝伟能够躲在角色背后,或小心翼翼地、或泄洪般宣泄着自己鲜少在人前表露的情绪。



正是这份出于本能的对表演的需要,让他对表演心生敬畏。“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不是明星,不是影帝,就只是演员。”在为尔冬升电影《我是路人甲》撰写的影评中,梁朝伟写道。


这种朴素的敬畏感,恐怕是如今只会抠图、对嘴型、找替身的后辈们无法比肩的。


20岁时,梁朝伟抱着香港人最普遍的“揾食”心态而入行。30岁时,他对年龄与成就感到恐惧,说:“我不要到了三十岁还是个一事无成的演员”。


快接近花甲之年时,梁朝伟有些变化了。他说,过去一直躲在安全区域里,“我不想再这样过,我想犯点错,做更多‘疯狂’的事情。”


于是,他去闯荡“好莱坞”;北上与大陆导演合作,与刘德华、郭富城等老友合作《金手指》《风再起时》《猎狐行动》等待上映作品,将港片昔日的余晖洒向到更广阔的天地。



《一代宗师》剧照


今年是梁朝伟出道40周年,上月底,他也迎来了自己60岁的生日。


梁朝伟说:“要演到老”。


可是,如今的演艺行业,还能重现当年的辉煌水平吗?还可以从头来过吗?


“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


1962年,梁朝伟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在不到他10岁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酗酒和嗜赌而离婚。


在离婚还不常见的60年代,梁朝伟成为了一个“异类”。当与同学聊到家里和爸爸时,他不知道该说什么,甚至拒绝跟别人交流。他变得沉默、寡言,习惯将少年事都藏在心里。


15岁就辍学出来打工的梁朝伟,认识了一名好朋友。他跟自己一样成长在单亲家庭,还十分坚持自己的“演员梦”。这个朋友,叫周星驰。



梁朝伟与周星驰


在看不到自己电器销售工作前景的迷茫之中,受周星驰的“演员梦”驱动,梁朝伟觉得,“拍戏能赚钱”,于是,他陪周星驰一起报名了TVB艺人训练班。结果众所周知,梁朝伟一考即中,周星驰在那一次的面试中却意外落榜(后来还是进入了训练班)。


从入行的那天起,一个强烈的执念伴随着梁朝伟:“不管我的角色是什么,戏份有多少,哪怕只给我一秒钟的镜头,我也要想办法让你在这一秒钟内记住我。”他在训练班里不断练习,只为对得住“演员”二字。


梁朝伟将表演当成宣泄自我情绪的出口。那些他在生活中不动声色的反应与情绪,能够通过角色,安全地表达出来。这是梁朝伟作为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的方法论。


同期训练班成员吴镇宇形容,那时候老师会说:“看梁朝伟永远是最松弛的,周星驰是最喜欢打功夫的”。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多年后,梁周二人分别作为香港新一代文艺片和功夫片的旗手,带领香港电影走到新阶段。


1982年,梁朝伟从TVB艺人训练班毕业。在训练班期间就成为演技学习模范的梁朝伟,出道时就被公司力捧,双线发展。他不仅主演了《香城浪子》《新扎师兄》等电视剧,还成为儿童节目《430穿梭机》的主持人。他与刘德华、黄日华、汤镇业、苗侨伟并称TVB“五虎将”,开创了香港电视剧的黄金时代。



五虎将时期的梁朝伟


那是武侠风气杀到小银幕的年代。乘着这股东风,梁朝伟出演了多个武侠角色,有古惑无赖但有勇有谋、不忘忠义的“韦小宝”、优柔寡断但憨厚善良的“张无忌”、机灵可鞠、大大咧咧的“小鱼儿”。


梁朝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将古龙、金庸笔下一个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演绎出了自己的味道。“韦小宝”的笑,是动用全脸肌肉向上提,这正是“韦小宝”“油腻感”的来源;“小鱼儿”的笑,肌肉幅度没那么大,但眼睛是聚光的,那是机灵的闪光。多年之后,这些角色被两岸三地的后辈们重复演绎,但无人能像梁朝伟一样,贡献了区分度如此之大的演技。




上下图分别是梁朝伟饰演的韦小宝与小鱼儿


在二十多岁就能形成如此纯熟的演技,自然让梁朝伟在电视台担当重任,但那也是梁朝伟压力最大的时候。高强度的拍摄工作要求梁朝伟频繁进入不同的角色中。进入之后,是“沦陷”。


令人信服的表演需要演员忘却自我沉浸到角色中,但梁朝伟却陷入到了无法走出角色的痛苦中。拍完《新扎师兄》后,他回到家就倒在地上大哭。这种难以分辨自我与角色的挣扎,还潜入梦中,他梦见自己被带着“韦小宝”头套的另一个自己追着跑。


梁朝伟形容,这是自己走火入魔的状态。走不出角色的梦魇,让他动摇了继续演戏的想法,直到遇见了王家卫


男演员的脆弱感最迷人


梁朝伟王家卫最早的“相遇”,是在1990年《阿飞正传》的最后两分半钟里。


电话铃响起,画面响起了浪漫迷离的南美舞曲。在昏暗、逼仄的阁楼里,坐在单人床上的梁朝伟叼着烟,刚打磨好指甲。他走到床对面的桌子上,检查扑克、数钞票、叠方巾、梳头,完成一个赌徒出门前的步骤。抽完最后一口烟,烟蒂从窗户飞出,关灯,《阿飞正传》全片终。


在共94分钟的电影里,梁朝伟只占了最后这个两分半钟的长镜头,但他没有不解,没有愤怒,反而感谢王家卫


王家卫知道怎么去拍我,我开始重拾信心,原来我可以有更高的可塑性。他对于我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梁朝伟说。是王家卫挖掘演员特质精准毒辣的的眼光和别具一格的拍摄风格,将梁朝伟带出自我怀疑的泥潭,放弃了不再拍戏的念头。


孤独与边缘,是王家卫那个迷离的光影世界永恒的主题。在摇晃的镜头和掉帧的画面里,年轻男女为情所困,迷失在自我身份的不确定中,在喧哗和骚动的都市中格格不入。


梁朝伟自带的气质,与王家卫电影相匹配。在《重庆森林》中,梁朝伟是受情伤后自言自语的警员“663”。他鼓励“日渐消瘦”的肥皂,要对自己有信心,安慰水滴不停的毛巾,做人要坚强。在暗黄的灯下,梁朝伟半边脸被照亮,另一半脸处于黑暗中,但他的眼眸是光亮的。不知道那是看到希望的光,还是被泛开的泪水。



在《重庆森林》中,梁朝伟是受情伤后自言自语的警员“663”


梁朝伟饰演的“663”,像一个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伤感情绪、还在与自己赌气的男孩。那份被隐藏起来的脆弱,只能透过如水的双眸才能察觉。这份脆弱感,为梁朝伟争取到了人生第一座“影帝”奖杯。


“男演员最迷人的特点,是一种脆弱感,仿佛是在说,‘我也会被受伤,我也很敏感’。”演员朱迪·福斯特在多年前的这句话,似乎是王家卫镜头下梁朝伟的写照。


但这句话是有潜台词。那就是这个人物或角色本身就代表着力量感。正是在一位强人流露出与大众认知不相符的脆弱,这种反差造成的拉扯和张力,才会像黑洞一样静默地吸引人。


《重庆森林》之后,在梁朝伟独自承担男主角戏份的《花样年华》中,这份脆弱感被放大,被加厚。在这部充满老上海小资风情的电影中,王家卫用多个慢动作镜头,对准了梁朝伟



《花样年华》剧照


“周慕云”与张曼玉相遇在狭窄的过道,双手插兜,右臂与身体夹着一份报纸,躯体松散地移走到云吞铺,表情凝重地往咀嚼着云吞。那是心存妻子出轨疑云的“周慕云”。


在独自一人的深夜报社,他脱掉西装外套,瘫坐在椅子上,左手手指夹着刚点着的香烟,手掌支撑起头部。被吐出的烟圈,向上方缓慢地游散。那是努力寻找回从前激情的“周慕云”。这份激情,是对写作,也是对爱情。


在这部“连背影都在表演”的电影中,“周慕云”呈现的是已婚男人的脆弱,在接受了婚姻名存实亡的真相后,还要继续扮演不知情的隐忍和黯然。



《花样年华》电影片段


无论是男孩纤弱的敏感,还是男人隐忍的静默,传递的都是人物的脆弱感与情绪的失落感。这些矫揉造作的文艺情绪,在当时被武侠片、警匪片、喜剧片、恐怖片分割市场的香港大荧幕上,是稀缺的。


但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的。学者潘国灵认为,王家卫电影中“人际疏离、时间与记忆、追求与失落”等母题,能与上世纪90年代香港充满不确定的社会氛围与时代情绪共振。


那么王家卫镜头下的梁朝伟,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就是大时代下港人群体的一个切面。


影帝可以拍烂片吗?


“周慕云”之后,获得了戛纳影帝的梁朝伟毫无疑问已是国际顶级演员。但镜头外的梁朝伟,却不愿意也不喜欢面对名利场的喧嚣。


年少形成的孤独感始终萦绕在他身边。没戏拍时,他一个人弹琴、看书、浇花、出海,“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最轻松,不用面对任何人,不用交代什么”,一如《悲情城市》中那个聋哑人“林文清”一样,沉默、孤独、寂寥——这个悲情角色,让当年梁朝伟的妈妈在观看电影时不忍落泪,只因这个角色太像梁朝伟本人了。


梁朝伟痴迷村上春树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字,觉得自己如《挪威的森林》中的“我”一样,孤寂、离群。张国荣曾回忆,当他和刘嘉玲等人在房间里热闹地打麻将时,梁朝伟却独自在房外泡茶、听摇滚乐。


梁朝伟仿佛只为拍戏而生。与王家卫合作之外,新世纪来临,梁朝伟加紧了出走港岛的步伐,也不断地更换着类型片的赛道。他可以是“麦庄”无间道上的复杂的“陈永仁”、李安镜头下阴郁的“易先生”,吴宇森三国世界里的英勇的“周瑜”,王家卫世界里悟道的“叶问”。


但随着时间越久,梁朝伟似乎朝着“越演越杂”“越走越偏”,近十年参演的作品,不及黄金时期的水准。



梁朝伟近年参演电影的豆瓣评分


在《欧洲攻略》一众流量明星的拉跨下,梁朝伟难以一己之力挽救电影水平;与王家卫联手制作的《摆渡人》,也被外界诟病演技油腻。


梁朝伟变了吗?没有变,早年的“伟仔”亦拍过不少“烂片”,甚至被张曼玉吐槽:“接片太滥不加选择可能会伤害到艺术性。”


被诟病的何止梁朝伟一人。“发小”周星驰被吐槽江郎才尽,昔日“对手”刘德华同样被唱衰。但实情是,倒退的不仅是一个演员的选片眼光或某一位导演的创作。倒退的,可能是整个行业。


当流量明星们纷纷挤到演员的赛道,抠图、对嘴型、现场配有表演指导老师……种种现象都在拖低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章子怡质问:“为什么都要来当演员呢?难道演员是一个最低级的职业吗?”郝蕾担忧:“为什么所有人都要来演戏呢?那我们职业演员没有戏演怎么办?”


剧本生产从文字匠人手工式的创作变成大工业大公司流水线生产,编剧、导演话语权被资本压缩,电影的艺术性必然会让位于商品属性,简单来说,就是肯定会出现烂片。


拯救一个行业,仅靠影帝60岁还在拍戏,是难以为继的。


作者 | 吴擎


编辑 | 煎尼


排版 |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