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演员在中国演日本鬼子出名后,日本政府却送他了一个奖?
在中国演日本鬼子久了,走在大街上会不会被人骂?
这是不少人的疑问,也是2000年就来中国发展的矢野浩二的忧虑。不过,他在中国经历的几件事,很快给他吃下了定心丸。
2000年,矢野浩二以日本演员的标签进入中国影视圈,最初演的不是抗战片,而是一个青春偶像剧日本留学生,后来又在《走向共和》中出演明治天皇。这两部都没有让他火。
2001年在电视剧《记忆的证明》中,演一个尚有人性的日本鬼子,日本劳工营长官,出人意料地得了一个飞天奖,这才在演艺界崭露头角,不过标签也很明显,演日本鬼子的。
再之后,他接的片子都是抗日题材,毫无例外,都是演鬼子,《小兵张嘎》里的斋藤,《烈火金刚》里的毛利大队长,《铁道游击队》中的冈村…… 他成了名副其实的“鬼子专业户”。
演鬼子很简单,不需要他做什么发挥,只需要凶狠、猥琐,越狠导演越认可,然后最后的结局都一样,以各种方式死去。
演中国人不喜欢的鬼子,自己心里也不舒服,那时候的他,走在大街上怕被别人认出来,怕中国人嫌弃他。
一次,他乘出租车,司机反复盯着他看,“你是《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里的鬼子?”浩二只好尴尬地说,“对,对,我是日本鬼子。”
“演得很逼真啊!”司机称赞道,然后停了停又说,“很让人讨厌……”
有时候,为拍摄影视剧,需要到革命老区,枣庄、张家口、临沂等,进行实地拍摄,当地围观的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叫他“日本鬼子”“小日本”。
对此,浩二也不想那么多,“他们认出我,我也很高兴”,然后对他们点点头,笑着说:“对,我是小日本。”
经历的这种事多了,浩二发现,其实中国人对他并不排斥,喊鬼子、小日本,只是对影视剧里的角色的习惯称呼。
一次,他跟随一个中国记者到他家吃晚餐,记者的爷爷奶奶也在,而且交谈中他发现,老人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当场浩二紧张了起来,不知道会有什么不测和尴尬出现。
不料,两位老人并没有出言不逊,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子一样对他嘘寒问暖,倒水夹菜,甚是关怀。瞬间,浩二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倍感温暖。
“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扮演的角色而恨我,他们恨的是那时候的日本人。我也不希望中国人民看到我的表演,就仇恨今天的日本人。”浩二对记者提起这段回忆时,由衷地说。
成名后的浩二,有意挑选除鬼子外的其他角色演,渐渐拓宽了自己的戏路,然后参加中国综艺节目《天天向上》,自己的知名度很快提升。
作为在中国拍戏的日本演员,浩二不仅在中国成为明星,他的成功在日本演艺界也成为传奇,后辈竞相效仿。日本媒体邀他在报纸上开专栏,称他是当下在中国最有人气的日本人。
这是起初为混一口饭吃来北京拍戏的他怎么也没有料到的,而且,以“日本鬼子专业户”走红的浩二,能够在日本火起来,也是中国人没有料到的。
这或许就是造化。不过也跟他个人的努力、认真、艰苦和坚持分不开。当初自己来北京,也是房租都掏不起,靠借钱、当日语老师勉强支撑。
而且他要学习汉语,遭受误解,多少年默默无闻的努力,成就了“鬼子专业户”。一位日本作家称他:
“矢野先生一人,站在我们这些日本人的前面,让日中之间时而吹过的寒风首先打在了你的身上,我要用大阪方言、用京都方言、用关西方言说我支持你!”
圈子里的中国人,称他是在华的日本演员中对待战争、对待历史的态度最认真、最坦诚的一个。
2015年8月,日本演员矢野浩二被日本授予“外务大臣表彰版”,理由是他“促进了日本与中国的相互理解”。
一个演鬼子成名的日本人,能受到国家如此肯定和表彰,他真是没想到。外务大臣表彰,是专门授予当下对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有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成绩的人或团体。
矢野浩二从2000年来华当演员,以他乡为故乡,十年如一日,用反面角色取得中国人的认可,用诚实的努力成为中日两国演艺界的明星,这种历史和现实的穿梭、沟通和交流,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矢野的获奖让我们看到,中日之间除了历史,还有许多可以交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