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感慨的一个娱乐新闻,是高圆圆自己接受采访时说:
“我作为演员的天分是有限的。”
“对自己其实挺失望的。”
说的时候一脸真诚,还有些不好意思,大概是觉得自己愧对这么多年观众的喜爱。
虽然我知道我不配,但看采访的那一刻,我还是有点心疼高圆圆。
这么多年来,高圆圆曾一度抗拒谈论自己的外貌。
每次出现,都心有不甘地尝试突破“花瓶”的身份。
然而,挣扎多年,她遗憾地发现,推开外貌这扇门,里面空空如也。
高圆圆把这种空空,归因于“没有天分”。
殊不知,让她空空的并非“天分”,而是教条和枷锁。
高圆圆,是一个一辈子都没有发过疯的女人。
01
野孩子
镜头前永远恬静淡然的高圆圆,也曾有过自由又肆意的童年。
父母都是航空部工程师,带着她住在离北京市很远的航空部大院里。
与其说是大院,不如说是城乡结合部,屋子被大片大片田野包围。
在自然的环境中,高圆圆的生命得到最原始的绽放。
她整天在泥里跟别的男孩女孩一起疯跑、玩耍。
每次跑得比男孩还快,胜负心上来了,从后面一薅,还能把人拽下来,自己冲到前面去。
她肆无忌惮地跟男孩聊天,大声唱歌......然而,这样的快乐,很快在上学后宣告结束,且永远不再回来。
拦住高圆圆的不是别的,正是她的美貌。
军训时,有男生唱歌,她也曾经大剌剌地举手说我也要唱。
随之而来的,却是旁边女生窃窃私语,说她喜欢这个男生。
十几岁的年纪,高圆圆就出落地清秀美丽。这在学校里,并不是件好事。
她总是很容易被注意到,被一些男生喜欢,也被一些女生针对。
高圆圆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为了自我保护,她只能谨小慎微,生怕惹着别人。
这是她的自我驯化,但另一方面高圆圆还深深受到她身边的“成功女性”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她的是班主任,那是个优雅的老太太,不喜欢张扬的女生,教育她们要做淑女。
第二个影响她的是母亲,母亲向来温文尔雅,病弱后就更规矩。
慢慢地,高圆圆从一个本活泼开朗的姑娘,变得沉默、内敛,再也没有发过疯。
02
小白兔
“我被驯化成功了。”
高圆圆能想起来的有关青春期的回忆里,压根没有过叛逆,她永远乖顺地像一只小白兔。
那年代,清纯又文静的女学生形象可是稀缺货。
多少民谣里唱着,白衣飘飘的女同学,就是高圆圆的样子。
难怪,那天她只是跟同学去王府井,就一眼被路过的星探发觉,拉去拍广告,拍电影。
导演要的就是她的本色:
“你别演,千万别演,生活中什么样就什么样!”
高圆圆的本色,到底什么样?
是《十七岁的单车》里的羞涩可爱。
是《爱情麻辣烫》里的梨花带雨、欲语还休。
也是《开往春天的地铁》里的清爽纯净。
这就是高圆圆的本色,出奇地一致,没有一点点突兀地和她这张脸匹配。
没错,这就是所有男人心中的纯白“初恋”脸。
可是啊!电影是门大学问,只有特型演员才一直“本色”出演。
高圆圆如果次次都像“花瓶”一样,只为了符合导演心中一个特定的美的形象,站在那里笑笑就够了,有什么意思?
高圆圆不知道有什么意思,因为她干的这件事儿,就是没什么意思。
她不喜欢这个行业,也不打算做演员。
她报了普通大学,打算一辈子当一个办公室里平平稳稳的小文秘。
但命中注定,这张脸不能平平稳稳。
就在高圆圆不再想着演戏的时候,一个叫“周芷若”的角色找上门来。
不再是符号化的乖乖女,而是从善良纯净,黑化成一朵“黑莲花”。
“周芷若”身上,有高圆圆从未遇见过的复杂。
那是高圆圆,第一次感觉自己在演戏,也她第一次尝到做演员的过瘾。
2003年,这部两岸合拍版的剧版《倚天屠龙记》一出,席卷大陆。
高圆圆更是把观众迷得神魂颠倒。
各色剧本伴随着鲜花掌声,朝高圆圆涌过来,齐齐把她推向那条“星光大道”——做演员、当明星。
不由分说。
高圆圆也应着掌声,稀里糊涂地接了一部又一部戏,离她的小秘书愿望越来越远。
然而,做演员,最基本的就是“解放天性”。
但高圆圆从来没有解放过,从她出落得楚楚动人那一年开始,她甚至连一次呐喊都不曾有过。
只能选择听摇滚,听唱的人,替她呐喊出声。
03
差评
花瓶、大花瓶,花期很长的大花瓶。
30岁时,高圆圆还几乎只有这一个标签。
她不是没有尝试突破自己,也接了几个有挑战性的角色。
她演《南京南京》里的姜淑云,演《搜索》里的叶蓝秋,还演《青红》里的青红。
然而,这些角色无一例外地,都让她更沮丧——
“我就是没有天分啊。”
拍《南京南京》时,她极度认真和投入,强迫自己沉浸在角色悲伤中。
可她就是演不好。
悲伤的、喜悦的、愤怒的、躁郁的......在她脸上,就像通通被装在套子里一样,被消声静音,被捆绑束缚。
“无论导演怎么指导,我就是找不到那种感觉。”
有场戏拍完,卡地一声,高圆圆应声羞愧痛哭。
周围人说:“你看你,拍完了倒是哭了。”
是啊,拍完了,她又失败了一次,能不哭吗?
明知道观众又要骂她了,能不哭吗?
因为她是高圆圆,虽然演技迟迟无法突破,但关于她美貌的赞誉从未停止,还一次又一次封神。
几乎,高圆圆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青红》《宝贝计划》《男才女貌》《左右》......
尤其是2005年,她主演的《青红》被提名戛纳电影节。
高圆圆原本可以像章子怡一样,穿着红肚兜去红毯上抢风头。可她不自信,觉得自己演的很差,当着媒体就说要“退圈”。
“我不可能当戛纳影后。”
“我发挥挺差的,当时状态不好,很遗憾。”
“我不想变成太职业的电影人。”
这样的人,注定是没办法演好戏的。
因为章子怡说过演员要有信念感,演戏的唯一诀窍,就是相信。
可高圆圆很少对自己相信。
于是,2010年拍电影《搜索》,已经出道14年的高圆圆,还像个新人一样,最多一次,在现场被陈凯歌喊卡喊了近40条。
04
害怕
除了在演戏上陷入困境,高圆圆也很不适应这个圈儿里的交际。
2005年,26岁的高圆圆去香港参加一个电影节。
所有人在里面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她却觉得在这种场合跟人打交道是“最深的人生灾难”。
“你们不要看我,我也不想看到你们,你们不要过来跟我讲话,我也不知道跟你们讲什么。”
那天晚上,高圆圆背对着所有人,面对一棵树站了一夜。
后来她去参加时尚活动,被工作人员打扮鲜亮,却宁愿整场躲在洗手间里,也不愿意出去跟人交际。
“就想赖在那儿,觉得好自在啊,在洗手间里。”
洗手间成了高圆圆的安全感,当她“重度社恐”时,她就往洗手间钻。
外地里,光鲜、靓丽、人生赢家。
内心却,自卑、拧巴、过度挣扎。
这样的日子,高圆圆不知道自己熬了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能撑到什么时候。
高圆圆想象过无数次,观众将她抛弃,她就在骂声中应声倒下。
但好在,观众对她不错,除了说她是花瓶,对她的事业期待并不高。
高圆圆也甘愿“隐退”,走向家庭。
“我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平庸的人。”
有将近3年的时间,高圆圆没有拍戏,在家里陪母亲,陪女儿,陪家人,与家人共生。
每天早上,迎接一个小孩起床,陪她玩耍,做家务,午饭后睡一觉........日复一日。
这样的日子里,大明星高圆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母亲”“女儿”“妻子”,这样笼统的称呼。
高圆圆发现,与家人待在一起,才是她最舒适的状态。
“我需要为人付出,被人需要,要沉浸在亲密关系里,才能获得平衡和满足”。
而演戏这件事儿,从来没有给她带来这样的感觉。
她消磨了斗志,躲在家庭的羽翼下。即使代价是她必须褪下华服,洗尽铅华,归于烟火。
但,高圆圆真的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吗?
不一定。
05
遗憾
“有的时候也会觉得遗憾。”陪女儿的时候,高圆圆也会开小差地幻想。
这一副好皮囊,怎么就没有派上用场?
“是不是可以拍一些更好的作品?”
“如果那个时候选择离开北京到一个陌生城市,我会变成什么样?”
高圆圆这辈子太顺了,她除了听从命运安排,从来没有自己去主动争取些什么。
老天给她什么她就接着。
不过,高圆圆也试图抗争过,她尝试和艺术家谈恋爱,让她一窥随心所欲的靠灵感而活的人生。
但这段感情,因为张亚东不想结婚,草草结束。
△来源:扬子晚报
也尝试性感示人,可大家夸她还是那两个字:漂亮!“
这些较劲和抗争通通失败。
甚至曾让她付出过惨痛的代价,被人称作“小三”。
兜兜转转,高圆圆终于认清自己这辈子是不可能疯一次了:
“我希望自己能放肆一点,但我没这个特质。”
2012年,演完令她备受折磨的电影《搜索》之后,高圆圆选择自降身价,去演电视剧。
《我们结婚吧》《一生一世》《完美伴侣》......
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但拍起来轻松、有趣。
那可不是现在,连章子怡都去拍电视剧了。
曾经的电影演员和电视剧演员之间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毕竟奢牌只认电影演员。
于是,杜琪峰怒其不争。
陈凯歌说:“你也太急了,《搜索》之后一定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剧本找上门的。”
可高圆圆知道,越高质量的剧本,她越怕,也越可能被骂。
与其在片场痛苦内耗,不如选择舒适的活法。
结婚后,高圆圆减少了大部分工作量,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待在家里。
有人问她参不参加浪姐,她直白回答:
“我没有任何才艺可以展现。”
是啊,那可是唱跳舞台,你不能让高圆圆表演一个站立笑吧。
当然,高圆圆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她承认了——“我就是花瓶”。
她永远不可能像周迅一样,只要画面一帧一帧过去,就能让人觉察出细微的情绪流动。
以前的高圆圆很痛苦,尤其是当她努力把面前的门,一扇扇推开,却发现里面除了容貌,空无一物。
她尴尬沮丧,跌入谷底。
现在高圆圆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好在,这个时代也允许这些已经赚了钱的明星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只要她们不乱搞营销,只要她们不演戏,美美地出现在秀场、红毯和采访中就够了。
高圆圆真的是想开了,但也许偶尔,她也会遗憾,遗憾自己一辈子没发过一次疯。
-END-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人物 《高圆圆,女生「无我」》
2、十三邀 高圆圆
3、《我,39》高圆圆
4、三联周刊专访《高圆圆:幸福感与美貌无关》
5、扬子晚报《高圆圆赵又廷情史曝光:女方爱文青,男方绯闻多》
谷小歌
清华小姐姐,韩寒【ONE.一个】APP作者,写小说,写娱乐。分享新鲜人、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