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娱乐圈小钢炮"冯小刚也会有今天


现在一提到冯小刚,大家除了知道他是知名导演,还知道他喜欢怼天怼地怼空气,人送外号“小钢炮”。


可观众不知道的是,冯小刚早期可是出了名的嘴甜会拍马屁,他夸人出口就是段子,这些段子甚至后来被用到了他自己的电影中。





可见冯导确实是文采斐然。


早期伏低做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作为一个没有背景的人,冯小刚能走到今天,如果不借助他人的力量,怕是再有才华也做不到。


01


与其他名导演不同的是,冯小刚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工人家庭。





不过占优势的是,冯小刚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也为他后来靠近京圈大佬奠定了基础。


冯小刚的父母早年离异,他选择了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妈妈身体不好,收入也不高,冯小刚就是在胡同里混着长大的,日子过的十分艰辛。





而在京城那片土地上,生活在身边的人都非官即富,与他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冯小刚,从小就在心底萌发了一种对成功的渴望。


念到高中毕业时,冯小刚直接进入了部队,要知道那个时候能进到部队里是件特别光荣的事情。





在文工团待了8年后,冯小刚被精简退伍。


在部队的时候,冯小刚就经常参与一些文艺汇演的筹备工作,累积了不少做文艺工作的经验。


所以后来,冯小刚从部队离开之后,还是选择了干老本行,继续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但当时没有行业大佬提拔的冯小刚一直处在艺术圈的边缘,因此他想尽了办法试着挤进这个圈子。


终于在1984年,冯小刚在《生死树》这部电影中担任美术助理,开始向电影圈迈进。





对于冯小刚来说,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意义匪浅。


期间,他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郑晓龙。





没错,就是后来拍了《甄嬛传》的那个导演。


在郑晓龙的介绍下,冯小刚结识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王朔


02


认识王朔冯小刚电影事业的开始。


当时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火,在圈子里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


1986年,在郑晓龙的引荐下,冯小刚第一次见到了王朔





冯小刚王朔非常的崇拜,刚见到就一顿“猛夸”。


王朔虽然有些名气,但在人均大佬的京圈里,也没人把他当回事。


见了叶京、郑晓龙这号人物,他得喊一声大哥,见马末也得低头喊声大哥,谁让人家是审他稿子的编辑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王朔特别吃“拍马屁”这一套。


对于那时候的冯小刚来说,不管好的坏的,死的活的,他都能靠一张嘴给人捧到天上去。


王朔被夸的开心了,就把嘴甜的冯小刚认作小弟,走哪带哪。





冯小刚这次是真攀上一棵大树了,因为北京文艺圈有个特点是特别排外,你再有钱再有才华,只要没人把你带进去,圈里的人绝对不会跟你玩。


恰恰因为王朔的关系,冯小刚就渐渐融进了这个圈子,并认识了后来的很多圈内名人。


冯小刚还有个特长,就是特别会模仿,对别人的风格他是学的又快又像。





在跟了王朔一段时间后,冯小刚不仅对王朔的作品烂熟于胸,也摸清了王朔的写作风格。


在后来一次补赶剧本《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因为时间紧迫,冯小刚王朔这俩人就一块写,最后把两个人的本子混放到一起,连郑晓龙和马未都分不出哪个是原作者王朔写的。


这部剧火了之后,作为编剧之一的冯小刚转型成功。





对了,这期间他还是以王朔小弟自居,直到后来牵手华谊之后,才渐渐与王朔划清了界限。


03


冯小刚拍电影拍到名利双收,可以自立门户的时候,以前嘴甜的他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娱乐圈“小钢炮”。





一张嘴不饶人,怼天怼地怼空气,那些得罪不起他的演员只能一笑而过。


可能是没在怼人这条路上受过挫折,冯小刚有些忘乎所以了。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竟然将“枪口”对准了赵本山,这下可是彻底翻了车。





本山大爷是什么人物,在整个东三省,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当年凭着个人的努力,从街边卖唱一步步走到春晚,被观众誉为“小品之王”。之后还一手捧红了宋小宝、大鹏、小沈阳等艺人,夸张点说,半个娱乐圈的人都得叫他一声师父。





冯小刚还硬是和赵本山“刚”上了。


在2010年的华鼎奖的颁奖典礼上,冯小刚为赵本山颁奖的时候,将“他是绽放在黑土地上的艺术奇葩”,口误念成了“他是绽放在黑社会上的艺术奇葩”。





随后赵本山上台从冯小刚手中接过奖杯后,用手在冯小刚的脸上连拍了好几下。


看到这个场景,众明星都被吓的大气都不敢出,以为本山大爷真生气了。


因为大家早年前都听闻,赵本山是一个黑白通吃的大人物。





但镜头前的两人都带着微笑,大家也就把这当成是在开玩笑。


只不过一个是泰然自若,一个则是掩饰不住的尴尬。


如果真的惹到本山大爷,那冯导这次是把车给翻到阴沟里去了。


不禁想,这得拍多少马屁才能拍回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