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


一家人团聚,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辉煌历史”,并以总结出来的经验或者教训告诫儿女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看起来,这种“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教导方式很不错,但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观念不同、经历不同的两代人,对于事物的认知很难相同,结果就会是老人的“一片好心”得不到理解;年轻人的“我行我素”也难以被接受。


那么,父母跟子女如何相处,才能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呢?作为过来人,68岁的姚大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她提醒说,跟儿女相处时,少讲“理”,多讲“礼”。



68岁的姚大妈自述:

01


我叫姚慧敏,性格开朗,退休十多年了,平常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跳广场舞。老伴儿是个闷葫芦,但人很勤快,对我也非常体贴。两个儿子孝顺懂事,早就成家立业了,让人遗憾的是都没留在我们身边。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话没毛病。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感触越来越深。我承认,自己是个比较强势的女人,不管对老伴儿还是对孩子都一样,总想让他们服从我的意愿,听从我的安排。


比如,大儿子在读大学时谈了一个农村的女朋友。我觉得两家门不当户不对,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劝说大儿子分手。最后我成功了,可是儿子却放弃了回来工作的念头。


扪心自问,我的所作所为没有一点私心,就是为了他们将来能过得幸福,为了这个家好,但为啥不能被理解呢?



02


有了前面的教训,面对二儿子的婚事,我没再过多参与。起初那些年里,我们各过各的,彼此之间倒也相安无事。


不料有一年,小两口突然要辞职去做生意,守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踏实地过日子不好吗?瞎折腾什么呢?这让我有点着急了。


那天,我把二儿子喊过来,首先表明了反对的态度,接着告诉他,做生意没那么简单,不是谁都能做好的,像我的一个老同事也是看到别人开公司赚钱,眼红了,一时冲动下了海,结果不仅没挣到钱,还闹得妻离子散,甚至到老了仍然在四处打零工。


听完我的话,他不以为然,而且有些不耐烦地回答道,他现在不是小孩子了,这些道理都懂,如果我想帮忙,就帮一把,如果不想帮,也不要再操心了。


就这样,二儿子毅然决然地带着老婆孩子去了外地。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两儿子混得很不错,越来越有钱了。



03


按理说孩子有出息了,做父母的应该高兴才对,而我却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偶尔回来一趟,也是买上一堆东西或者留下一些钱,就匆匆忙忙走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有一次,我跳舞回来,发现老伴儿还没做饭,就不问青红皂白地发了一顿脾气。


而老伴儿既不着急也不解释,只是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直到我闹完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说,我这多半辈子总觉得自己很讲“理”,说什么都有理,却没考虑过别人的感受,没想过自己的那些“道理”是否能被认可?


他还说,我只知道讲“道理”,却忘记了讲“礼节”。



04


讲“礼节”?跟自己的儿女还需要讲“礼节”吗?我从来都没想过这个问题,难道让我像他们尊重我一样去尊重他们吗?


那年春节,老伴儿早早准备好了6个红包。我很纳闷,两个儿子家都是一个孩子,有两个就够了,弄这么多给谁呀?老伴儿又嘱咐我,全家人团聚的时候,要多听少说,多称赞鼓励,少讲大道理。


吃完年夜饭,老伴儿悄悄把红包塞给我,并示意给儿子儿媳孙子孙女每人发一个。


后来,儿子儿媳们都开玩笑说,这个年过得有点不适应,因为我不按套路出牌,突然从讲“理”变成讲“礼”啦。



写在最后:

父母以自己的经验教导儿女,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应该说是件好事,但同时也应该理解儿女的想法和心情,尽量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在家庭中,我们要讲道理,更要讲亲情,讲“礼数”。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而面对没完没了的讲理,谁都难以接受。


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少讲“理”,多讲“礼”,亲人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平等相待。


文后寄语: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作者:一丝垂纶,一个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情感讲述者,愿陪伴师友品味生活,笑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