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剧拍了?
娱乐圈编剧没落了?难以置信,《上错花轿嫁对郎》又双叕被翻拍了,敢情就逮着一只羊使劲薅流量。去年改编上映的小网剧《花好月又圆》没开播前一股正剧范儿,结果现在还糊在墙上呢。
豆瓣上经典的“L”型评分,烂剧的身份是坐实了。
观众从演技、造型、服化道都通通骂了个遍,却始终骂不醒导演的脑子。内娱对于翻拍剧的执着,几乎陷入了癫狂的地步,而且还都是清一色的差评如潮,即使老版珠玉在前,新剧也能“毁”剧不倦。不禁感叹,二十年后国产剧的底裤都输没了,看完只想给原版打一百星。
当姑娘打开新《上错花轿嫁对郎》的路透画面,整个人“蚌埠”住了。这取景莫不是在哪个景区?还有这粗糙的嫁衣服化道,仿佛刚从某个犄角旮旯的小影楼里走出来。
是谁打翻了我的番茄蛋花汤!
实实在在找不出半点记忆中经典的影子。说真的,放过我们的童年白月光,还观众一条“生路”吧。翻拍毁经典,诚不欺我武侠剧也好,古偶剧也罢,我们的童年注定是躲不过被翻拍的命运。哪怕过去了几十年,电视剧的拍摄技术和投资都水涨船高,但给观众呈现的内容始终在降级。《倚天屠龙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赵敏那一回眸是多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一句“我在大都等你”,更是让观众们盼了近三十年。
如今续集姗姗来迟,观众满怀期待,甄子丹和古天乐的加盟赚足噱头。结果是79年的“少年”英雄张无忌;
泡面头的统一武侠造型更是无力吐槽;
还有三位女主,自行体会。
至于剧情,大家去看一看邓超和安以轩版本的就能理解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离谱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它的存在,仿佛就是在不断拉低观众的接受下限。除了消费情怀和恰流量,姑娘实在想不通这些翻拍剧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曾经让人痴迷的国产剧,似乎真的救不回来了。《天龙八部》不仅是金庸先生最经典的IP,也是被翻拍最多的剧本。97版和03版电视剧都赚足了口碑,翻拍也因此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已经翻了足足八版。
结果是一版不如一版。压箱底压了几年才上映的2021版《天龙八部》,班底深厚、宣传过硬,本以为憋了个大招让我等眼前一亮。
嗯,3.5分确实很亮。这化神奇为腐朽的能力一般人还真的没有。原本风流倜傥的段誉,如今变成猥琐痴汉,别人是一见王语嫣误终身,他是激动得尿了,是真的尿了……
这是什么辣眼睛的沙雕情节啊!
再看看钟灵,应该是从隔壁哪吒闹海剧组无缝穿来的吧。
还有走古偶路线的乔峰;名副其实的“虚”竹;漫展cosplay来客串的慕容复。
拿着这些端不上台面的小成本制作来致敬经典?这简直就是在赤裸裸的侮辱观众智商,亵渎经典。还有《寻秦记》、《盗墓笔记》系列等一众翻拍烂剧,越盘点越上头。观众在被恶心无数次之后,终于豁然开朗:珍爱生命,远离翻拍剧。
收手吧,翻拍剧!以前的演员们靠新剧翻身、跻身一线,现在的演员靠老剧镀金、疯狂捞钱。毁完童年还不够,还要来毁我们的青春。偶像剧的鼻祖《流星花园》,美男时代的开山之作,多少女生的青春记忆。
内地翻拍两版,情怀没体会到,倒是贡献了不少梗。《一起来看流星雨》虽然现在看来全是槽点和尿点,但曾经也算是内地偶像剧的大胆尝试,当年看得津津有味。至于《新流星花园》,没了服化道、布景、特效的限制,剧情照搬,却也能烂成这个样子。
说到底,还是翻拍剧最大的通病——没演技。那个青涩稚嫩,却比杂草还坚强、倔强的杉菜,或许只有大S才能完美诠释。她可以是眼里始终闪烁星光的美少女;
也可以是不畏权贵、坚持自我的骄傲女生。
大S仿佛就是那个又美又执拗的杉菜本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但等你打开「土星花园」,映入眼帘的一个既平凡又土味的杉菜。
五官乱飞、表情夸张,这浮夸的程度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演情景剧。
原本一生要强的杉菜,变成了「傻白」,甚至感觉不到甜。
也就男主颜值稍微耐打一点了
整部剧刷完,我开始怀念泰国版《流星花园》了,全员颜值天花板,剧情在线,演技尚可,甩「土星花园」好几条街。
《新鹿鼎记》里张一山的“猴式表演法则”,算得上翻拍剧史上的一次伟大革新。
吹胡子瞪眼、装疯卖傻,每一帧都在用生命演戏。
机智多谋、古灵精怪的韦小宝没看见,猴戏过足了瘾。
一部戏拍完,开眼角都省了
再把梁朝伟版本的《鹿鼎记》翻出来,才重新体会到“坊间无人不识韦小宝”这句话的分量。
十几年前的经典,却已是巅峰。有人诟病张一山演技退步,学艺不精,也有人斥责剧本太烂,毁完观众毁演员,孰对孰错?其实都有,导演想成功,却啃着「老本」老活新整,结果改编失色、表演断层,口碑滑铁卢也就情理之中。观众反感的不是翻拍剧,而是借着翻拍的名头胡编乱造消费观众,“重出江湖”并不意味着收视解药,失了匠心,就是在糟蹋经典。一部剧的烂,无法归咎于某一个人身上,但烂剧频出的现象也确实该消停消停了。于观众而言,如今局面已然变成:被塞过太多垃圾,而忘记了饭是什么味道。一代经典的塑造历经磨难,但毁掉它很简单。87版《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剧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这样的绝妙篇章从何而来?36集戏,它整整筹备了6年。421个人物,千人千面,无一不让观众印象深刻。
导演在拍摄完,几乎成了半个红学专家。从主角到无关紧要的小人物,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妆容和服饰,演员筛选了无数,又历经一年培养才着手开拍。
如果不是如此程度的费心费时费力,我们又哪能看到经典塑成。戏剧《丝路花雨》——中国舞剧之最,来自唐朝敦煌的故事。
导演杨树云为了打造出唐朝的风格,带着剧组搬迁到敦煌,一边参观洞窟、听故事,一边临摹壁画、研究史料。
除此之外,还请来沈从文为他们讲解古代服饰的课程。这才舞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反观现在的剧,三个月速成,还号称「匠心之作」,只怕是“匠”在速度上,“心”在捞钱上。尊重经典和致敬前辈?早就抛之脑后了。娱乐至死和流量当道才是实至名归。好在观众的审美日渐提高,央视也明令要求,情怀护航的时期已经成为了过去,妄图再走捷径的翻拍剧,最终不过是讨骂而已。想要被认可、被推崇,无脑复制没有用,先用心。想起陈凯歌导演的一句话:电影只有好坏,没有类型。电视剧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