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广东聚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引导创作国内首部4K全景声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去年上映仅20天就登上中国戏曲电影票房榜首。与此同时,电影《白蛇传·情》观影群体中35岁以下的占比近90%,让这部电影从戏曲电影、粤剧迷的圈层中实现“跨界”“破圈”,引发口碑裂变。
今年5月20日,电影《白蛇传·情》重新排映,再次引发关注……
虽然仍有“三翻四抖”“出手开山”,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却终于从舞台的聚光灯里走了出来,鲜活地走到了观影者身边,完成了对当下价值的对焦与融入
◎《南方》杂志记者/蒋玉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曹建民
白娘子站在水中孤石上施法,白色水袖舞动处,巨浪翻腾而起,与法海布置的袈裟结界迎面相撞,整个金山寺被水浪冲刷激荡。画面中,湖中水浪的浪花是白色,湖水与金山寺是浓浓淡淡的墨色。水墨交融的一刻,一种独属于中式审美的视觉张力征服了观众。
2021年,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首度将特效技术等融入粤剧戏曲电影中的作品罕见“出圈”,成为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票房冠军。
今年5月20日,在电影行业受疫情影响巨大的背景下,电影《白蛇传·情》在广州重映,被粉丝解读为一场“救市”。
白蛇传这样一个已经被不同艺术领域的历代名家大师反复演绎过的题材,如何通过“电影+”的方式,实现“出圈”?
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
对于导演张险峰来说,他和电影《白蛇传·情》故事要从2017年广州清晨的一家电影院说起。那是一场粤剧电影。张险峰落座后环顾四周,观众多是中老年人。
作为岭南文化的象征之一,2006年,粤剧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的情况是:粤剧爱好者以讲粤语的中老年人居多。
当小众的粤剧,遇到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形式,挑战不可谓不大。如何努力提炼粤剧的传统文化之美,让电影《白蛇传·情》被大众接受,让其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这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课题。
电影《白蛇传·情》的故事来自民间传说,而各个戏种的《白蛇传》都是在承袭田汉1950年改编的京剧《白蛇传》的基础上,再经由不同的艺术家改编而成。在戏剧的不断演绎之下,白蛇传的人物形象是高度脸谱化的,善恶美丑的标签根深蒂固,这与当下的文艺作品的需求显然不相适应。
“要能够与当代生活、时代精神接通,必须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下手,让电影的角色更具现代性,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主创团队在一次线下观影的交流中直言。事实上,在电影策划之初,通过创新手段打造其当下性就被确立为目标。
然而,古老的“粤剧”与“电影”的加法,难度远超想象。在技术层面上,粤剧作为地方戏曲,要完美融入电影的叙事手法之中,就要求主创团队根据电影的规律对粤剧元素作出调整,意味着要重新调整粤剧的词牌、唱词和编曲,甚至唱、念、做、打等各个细节。
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却也充满激情。最终呈现的结果令人惊喜,人物“立住了”: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演绎的白素贞,果敢刚毅又敢爱敢恨,毫不矫揉造作;在文汝清的诠释下,许仙角色的书生形象摒弃软弱、自私的一面,善良、感恩,不顾一切去追求爱情,让这份“情”更有说服力;国家二级演员朱红星扮演的小青在电影中对法海的这一骂,也让小青角色爱恨分明,和年轻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法海的形象也从纯粹的丑角进行重新调整,扯下“卫道士”的面具,增添了厚度与深度……
于是上映时,观众们看到了从“情”的角度全新诠释的白蛇传故事:这里面有坚贞的爱情、有姐妹的亲情、有敢爱敢恨、有不屈抗争,连不近人情的恶毒的法海,也回归禅宗高僧的境界,有了一丝法外柔情。虽然仍有“三翻四抖”“出手开山”,仍有粤剧唱腔、粤语对白,白素贞、小青、许仙、法海却终于从舞台的聚光灯里走了出来,鲜活地走到了观影者身边,完成了对当下价值的对焦与融入。
“电影《白蛇传·情》是对粤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时尚的。音乐学家、非遗保护专家田青在《中国戏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文中写道:“清代的戏曲就是当时的流行音乐,是时尚,是潮流。”从这个角度上说,电影《白蛇传·情》式的创新其实也是对艺术创作当下性的一次回归。
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
在电影《白蛇传·情》之前,市面上的粤剧电影有两类:一类是戏曲纪录片,内容基本是舞台上粤剧表演的影像版,更多的只是文献价值;另一类是用实景做背景,戏曲演员来演,由于戏曲讲究写意,与实景的写实天然冲撞,效果并不好。这两类粤剧电影,用的都是传统的戏曲表现方式,因此往往只能吸引戏迷圈子里的观众。
如果在电影里,创造性地将传统审美转化为现代美学的表达方式,涉及镜头、摄影、服装、化妆、道具等各个细节,颇费思量。
电影是写实的。写实的场景与细节能够带来更强的说服力,即便是科学幻想类电影,也以能够逼真清晰地呈现每个画面细节为目标。而电影《白蛇传·情》在戏剧的基础上将必要的情景物件进行写实化的改造后,还尽可能地保留了相当大的写意空间—无论是西湖断桥,还是竹林、江堤,抑或是庭院、山中,墨色氤氲而成的云烟将电影画面描摹得含蓄隽永,充满中式东方美学的意蕴。
写实还是写意,对主创团队来说,是对白蛇传这样一个传统审美风格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核心抉择。
“影片淡化了表演,强化了镜头,一场戏一意境,都用国潮思维营造视觉概念,用魔幻效果解构矛盾。由此完成了一个关于人、妖主题的‘中式梦工厂’。”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这样评价电影《白蛇传·情》,“观众不是去看粤剧,甚至不是看电影,而是领略再创造的东方美学。”
“团队最初考虑使用好莱坞的视觉风格。但将粤剧的服装与好莱坞风格的背景合成在一起,发现不行,两种不同的美学体系,放在一块,会将粤剧原有的中国气韵都破坏掉。”张险峰回忆说。
为了保留这种“气韵”,最终,主创团队大胆坚持了中式的美学风格。比如在水漫金山那场戏中,海外特效公司制作的第一版,海浪色彩为蓝、绿色,光影反差大,立体感强,却缺失了中式美。在主创团队的要求下,特效公司将海浪调整为水墨色,降低光影反差,呈现出的效果类似一幅写意的水墨丹青。
因为这种对“气韵”的坚持,如今的电影《白蛇传·情》里,相遇、相爱、救赎、水漫金山和怀思五部分都有不同的色彩基调。特别是水漫金山,则有着强烈的北宋山水画的风格,不锐利,却深沉隽永。
负责整部电影造型的王晓霞本身热爱传统文化,以前也做过很多古装影视剧的衣服,但这次她感到“有点特别”:“这个题材太难遇到了,这么多年没有人这样用心去做戏曲电影,我想好好完成它。”
因为是戏曲电影,服装设计不能丢掉戏曲的东西,同时要让年轻人能接受并且看得懂。为此,在前期概念设计和后期制作上,她花了整整5个月的时间,不仅提前钻研戏曲专业知识,还专门请教央美国画系的朋友。
一般古装剧都是买现成的衣服料子,再往上绣花或者做其他加工。王晓霞却让影片里出现的每一块料子都通过一种快要流失的古法技艺—植物晕染制成,实现“褪而不减其美”的效果。影片里小青有一套绿色的衣服,是先用蓝靛染出蓝色,再用栀子染黄,最后才会呈现出这种绿的效果,颜色柔和自然,古色古香。
负责影片编曲工作的作曲家陈挥之也分享了电影《白蛇传·情》在音乐上的处理经验:通过交响乐和民乐的配合解决电影“写实”与戏曲“写意”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广东锣鼓和粤剧曲牌让电影保留下浓浓的“粤剧味”。琵琶、箫等传统乐器和交响乐之间的对比,更赋予了粤剧“电影化”的戏剧张力。
本是两难之选,但电影《白蛇传·情》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转化技巧,让写实与写意和谐统一在中式美学体系里。从色彩到配乐,再到服饰场景,电影《白蛇传·情》这种东方美学的现代表达方式,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和美学气质。
岭南文化的“双创”样本
创新的底气,恰恰来自对传统的坚守。
电影《白蛇传·情》的演员班底,都来自同名剧组的粤剧演员;白娘子的饰演者曾小敏是梅花奖和文华奖的获得者,而小青、法海、许仙的饰演者,亦有长达4年出演粤剧《白蛇传·情》的经验;全剧未使用一个替身,打是真打、唱是真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白娘子大战十八罗汉时的一招“水袖卷灯”不是特效,而是戏曲中的绝活之一;在后期宣发上,电影《白蛇传·情》也创新方式方法,以国风国潮为主要卖点,围绕“爱情+国风+绝美+特效”的关键词,精准营销,深挖垂直领域。
用工匠精神的坚守来支撑创新,是电影《白蛇传·情》新而不媚的关键。
于是,当电影《白蛇传·情》在广州上映时,年轻观众被这部电影深深地震撼了—
曾小敏演绎的白娘子刚柔并济,与金山寺众僧相斗,眼神坚韧但克制着怒气,水袖绝活连连上演。年轻观众们说:“白娘子水袖一展开,95后的我头皮都麻了!”
法海的气场在眼神、在站立的姿态,怒目金刚、威严无比。年轻观众们说:“法海的这个睁眼,我可以看一年!”
一样的粤语台词、粤剧唱腔,观影者却换成了大批年轻人。统计数据显示,电影《白蛇传·情》观影群体以青少年为主,24~29岁的观影者占比超33%,35岁以下的观影者占比近90%。
一名90后粉丝观影后在朋友圈这样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我带着鉴赏千年国宝的心态走进电影院,马上就‘真香’了,原来粤剧可以这么时尚!”
“DNA动了!”“这还是我认识的粤剧吗?!”B站弹幕中,年轻观众纷纷表示被电影《白蛇传·情》“击中内心”。统计数据显示,上映期间,相关微博话题原创内容总阅读量近2.2亿次;视频网站上,200万弹幕通宵刷爆;短视频平台上,抖音相关短视频总播放量超1.5亿、白蛇传国风话题播放超5000万,几十名抖音大V怒刷《白蛇传·情》……
在年轻观众用鼠标和键盘投出的“票”里,电影《白蛇传·情》获得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技术奖”、全国第七届先进影像作品奖(高技术格式影像类)优秀剧情长片奖、第4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戏曲歌舞影片”等多个奖项。影片上映不到20天即刷新了中国影史戏曲类电影的票房纪录。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电影《白蛇传·情》这一艺术化、技术化的电影化创造,让经典戏曲“老树”开出岭南大戏的电影新花,也为其他种类戏曲艺术的现代化、青春化之路提供借鉴。
在满屏“已成经典”弹幕的无声肯定里,电影《白蛇传·情》已经成为岭南文化“双创”的经典样本。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高度重视岭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提出并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并在今年召开的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中明确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电影《白蛇传·情》正是踏着这样一条坚实的来路,带着广东“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一步一个台阶走到台前。
从一朵花里可以窥见春天。电影《白蛇传·情》为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路径和借鉴样本,也让我们多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期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