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中国电影市场正式迎来了暑期档,但上前最热的两部电影一部是《人生大事》,另一部是刚刚上映的警匪大片《神探大战》,虽然都弱了点但已经是当下国产电影市场的翘楚了。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部“来头不小”的新片,那就是由李睿珺导演编剧,武仁林、海清主演的文艺片《隐入尘烟》。至于说这部电影来头不小,倒不是因为主演有海清,而是它确实是一部交口称赞的电影。


它在豆瓣拿下了8.2的高分,应该是2022年评分最高的国产电影,同时入围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虽然最终没拿奖,但已经是今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取得成绩最好的国产电影。



而看过电影的观众,还有各种媒体也是对于这部片的艺术夸奖有佳。


关键的是,前段时间2022年戛纳电影节韩国电影人不是成为最大赢家,宋康昊拿了影帝,朴赞郁拿了最佳导演什么的,然后国内网上铺天盖地在骂国产文艺片不行,欧洲三大电影节见不到身影,再用《战狼》《长津湖》各种各样的嘲讽。



网友不是那么羡慕“艺术性”高的韩国电影,结果2022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这个艺术性获得最佳成绩的国产文艺片《隐入尘烟》上映了,现在上映4天票房还不足200万,这说明了什么?


莫言,《三体》国外拿奖引轰动?为何《隐入尘烟》票房却不到200万


这个答案之前戛纳颁奖的时候我个人就讲过了,现在全世界各行各业的重磅奖项仍然被西方把持,其它国家地区的作品一旦拿奖就会在世界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宣传效应,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跟风装一波自己也能欣赏艺术的潮流。


这就像当初中国的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的《三体》拿下“雨果奖”一样。



实际上大多数人压根是不喜欢和“流行”无关的艺术作品的,因为艺术这玩意儿确实是有一定的门槛的,它需要学习、培养和积累。当然奖项又能将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向公众宣传一波。


观众欣赏了艺术陶冶了情操,作品赚了钱可以再追求艺术,也属于“双向奔赴”吧。



不过,全世界那么多重磅的奖项,作品不是拿了奖就万事大吉。文艺作品能否受市场,还有观众甚至更高层面的欢迎和引爆舆论,我认为是作品只有达到这个国家地区当时社会环境脉络的某个点,最终才有可能点燃舆论的浪潮,我们仍然以《三体》和莫言为例。


2012年,莫言拿奖是因为他是首个获得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这个背景则是开放以来80,90年代以莫言,陈忠实,余华,贾平凹,刘震云等等,就是那批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影响,诞生的文学受到西方奖项最高层次的肯定。



那个年代中国和美国,还有西方的关系和现在又完全不同,所以引爆了舆论。


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拿到美国雨果奖的历史背景有些类似,只是这个作品从严肃文学变成了科幻这种流行文学,而且《三体1》能拿奖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作品有“那个”的描写,这个已经是公认的西方艺术奖项看重的东西。



2022年,因为中国国力的持续崛起,同时中美,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变化巨大。开成的主流舆论环境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崛起,这个点就完全不同了。


刘慈欣的《三体》如果在今年拿奖应该也会爆,我猜测效应会有一些减弱,但肯定还是会引起中国文学界和社会的舆论轰动。但2022年莫言再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吗?这个答案相信不用我多讲吧。



这个绝大多数国际拿奖的艺术作品因为没有“流行”的那个点,最终都会处于无人问津的情况。也就是奖项并没有带来多少宣传效应,观众也不愿意看它陶冶什么情操,最终就形成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就以电影来讲这个“叫好不叫座”才是常态,形成舆论效应双向奔赴的才是特例。


好评如潮,海清“毁容式”演技?《隐入尘烟》为何叫好不叫座


隐入尘烟》就是这样一部注定“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别说它最终没有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如果拿了宣传效应应该会强一点,但我敢打赌哪怕它拿奖了,《隐入尘烟》票房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


隐入尘烟》的故事剧情非常简单,讲的就是讲述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中年人相濡以沫的故事,就是一对底层农民夫妇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守的故事。



这种文艺片现在注定不会有多少人看的,除了它不契合舆论环境那个点。也就是什么拍中国落后农村送海外电影节参选,这几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对于这种作品的舆论争议越来越大了,连莫言都拉出来骂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表达的内容,这电影已经是中国发展下一种过去式的表达,准确形容很像8090年代式的农村现实主义作品。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的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到了64.72%,这个城市化已经很高了。



美国的城市化率有82%,日本最高显示有90%,几个欧洲大国也和美国差不多。


中国这个城市化率在世界上已经很高了,虽然不如发达国家但这也是中国正在发展的地方。城市化率高的背后就是中国农村的居民越来越少,倒不是说现在农村还没有《隐入尘烟》男女主角这样的农村夫妇。



问题是看电影最大的群体是什么呢?答案是进入县城和大城市的年轻群体。


这个城市化率的背后是80后,90后,特别是95后和00后这三代年轻人,很多人已经就是城市出身的了,这些年轻人苦恼的现实主义,要么是大国工业化的崛起,要么就是资本异化下的996,高房价等等问题。



前者还出了《战狼》《流浪地球》这种作品,后者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国产电影。


这三代年轻观众对于农村,农村生活和农村人面临的精神苦难是没有什么经历的,当然因为血缘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有乡土情怀。但除非你能拍得像《山海情》那样热血,幽默又具有现实主义,大家才会喜欢看。



(电视剧里还有《父母爱情》等等作品,但这种电影很少有拍得这么好的)。


隐入尘烟》一看就是那种节奏缓慢,人物苦巴巴的,故事剧情和角色很晦涩无聊的农村文艺片。这种没有“流行气质”表达的文艺作品,再加上没有契合时代的这个点,不受到年轻观众喜欢是很正常的,电影票房不行也很正常。



这里甚至提出一个猜测:《隐入尘烟》评分不是挺高的,观众就是媒体人和某些影迷,他们到底是真的被打动了打了高分,还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为了“装文艺逼格”打高分,这个真的很难说。


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并且对于影视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当然挺支持拍这种电影,但仍然不喜欢这种电影,因为是真的挺无聊的。


拿不到奖被骂,差点拿奖的票房不行?《隐入尘烟》让多少人“脸红”


隐入尘烟》票房不行可以说是必然,我个人也不太喜欢这种电影,这个文化表达是人们精神需求投射的影子,它和社会环境是平行的。现在的中国城市化率已经很高了,年轻人有更多的苦恼和烦劳,但是反应他们精神需求的片子还没有。


对于表现农村的片子,大多数人倒也不是不支持,但表达上面应该是趋向于要丰富多彩,毕竟大多数人眼中的文化就是娱乐。你能拍得有趣,节奏明快,还表达现实主义大家也喜欢看,像电视剧的《山海情》。



但中国电影领域这种片子多数还是《隐入尘烟》这种苦哈哈的文艺片,观众不喜欢看反而是正常的。同时因为发展关系形成的舆论环境,拿这种电影去海外拿奖带来的争议,也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既然你有拍这种文艺片去海外拿奖的自由,主流观众也有批评的自由对吧。



你要问我支持不支持这种文艺片,我当然还是支持的。不能因为不符合时代脉络和去海外拿奖。我们就要忽视这些群体,不支持这种电影拍出来对吧。但是某些支持的观众,往往要拔高到深层次的什么现实主义,什么反应现实问题之类的。


那我希望的就是作出实际行动的人比看客多,毕竟看客看完只会自我感动,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我精神道德的安慰剂(特别是某些文青和影迷)。你们不是讲现实主义吗?你们不是讲反应现实问题吗?



结果反映现实的电影当更高级的自我娱乐,实际行动的还是得靠官方——


最后,《隐入尘烟》我是不太喜欢的,因为我看不见现在农村的真实,只觉得这是两个在当前农村都很稀少的人的悲凉和温情,它都不是现在广大农民的现状。连广大农民观众都代表不了,这个电影的立意还能代表什么呢?



你要表达小众就表达小众,甚至去海外拿奖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某些人非得拔高到追求现实主义和反映什么问题,那也别怪数量广大观众不买账,因为他们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对于这种电影没有什么共情。


你一个唱两个西北农民情感的民谣,某些人非得吹代表了华语音乐,这不扯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