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坛璀璨之星,一生歌颂光明,不舍真诚与自由,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人民所作的每一笔、挥洒的每滴墨仍在人间散发着光辉。他所作出的作品叫人一唱三叹,他一生关注民族存亡之心更是令人敬佩、尊敬,甚至离世前仍心系祖国,决意将毕生积蓄全部奉献,这终身为党奉献的精神是多麽的崇高!
文曲星下凡
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改名立波是取自英文”liberty”(自由)的谐音,愿自己能一生自由地挥洒创作的笔墨,尽情享受生活。周立波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笔杆”之一,擅长描写农村生活中的质朴日常,行文间浓厚的乡土气息,别具一格,为人所爱。
他还精通翻译,他所翻译的苏联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当时这本书是由两个人参与译制的,一个是郭沫若,另一位则是周立波。但是郭沫若随后却主动辞去了翻译此书的工作,他认为,周立波一人便可将此书翻译完成,甚至是完成得更出色,他深厚的中文文学功底,将译文翻译得行云流水,韵味十分,令郭沫若感到惊叹。
周立波出生于湖南的一个乡绅家庭中,但不料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将儿子看做是文曲星下凡,不愿因困苦埋没他一身本领,一直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把周立波送到长沙第一中学就读,少年周立波在学校里十分活跃,也已经初步显露出忧国忧民、心系人民的民族大义之情怀。
少年初长成,中学毕业的周立波辗转来到上海念书,就读于上海劳动大学。在此念书期间,他投稿刊登了他的第一篇文章,用笔名“小妮”于上海《申报发布》,文章被采纳的喜悦涌上心头,他因此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心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赋予风流
周立波于文学领域的地位自岿然不动,但是他作为一名丈夫、父亲却并不为人称赞。周立波的孙女周仰之在2010年写下《人间事都付与风流:我的祖父周立波》一书,记录下了周立波的生平,直言周立波作品是无暇的,但是在情感方面他是个负心汉、在家庭中又是个没有担当的人。
或许老一辈的人都逃不过包办婚姻,周立波也是如此,他的父亲为他定下亲事,对象是前妻弟弟的女儿——姚芷青,但好在周立波并不讨厌她,两人成婚确是一桩喜事。姚芷青相貌端庄、身材苗条,也在学校念过书,并非传统的封建女性形象,因此两人交流起来并无隔阂,在结婚初期,夫妇俩可谓是如胶似漆。
一直以来,周立波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惹得其他势力总找他麻烦,加上他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不愿意一辈子被困在村里,由此便萌生了到上海发展的念头。说干就干,随即启程出发前往上海,在上海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还赚到了四块大洋的稿费,这给了他通过笔杆养活的自己的信心,从此沉溺于写作了。
捡起了事业,却或略了家庭,他开始对家人呈现出漫不经心的态度,连妻子姚芷青生产他都没有陪在身边,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帮助支持。随着他笔耕不辍,他的事业有了起色,完全能承担起抚养小孩的责任,但小孩出世以后,他只寄了二十块大洋回家,之后就再也没有过问他们的生活。无奈之下姚芷晴只能担起重任,独自一人拉扯两个小孩,同时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是周仰之说周立波并不是称职的丈夫与父亲的原因。
后来身怀民族大义的周立波,去到前线参加抵抗战争,在此期间他先后两次再婚,其中与林兰还厮守到老了,而这一切的发生远在老家的周芷晴并不知情。至始至终,姚芷青受的这些委屈,并没有得到过任何弥补,甚至连一句对不起都未曾听过。
道出遗愿
周立波一生心系革命,投身创作。他曾经计划写一部长篇著作,记录战争,记录军队的战士,他跟随着王震将军等,共同踏上革命远征路线,目睹了许多腥风血雨,内心愤慨的他记录下无数的日记以及写作素材,周立波说一旦这本书问世,将会是自己文学史上的巅峰。
然而天不遂人愿,还未等到作品问世,反倒是特殊时期先到来了。“家里所有的财产、文件都被抄走了,包括这部日记,祖父很不甘心。他那么豁达不怨天尤人,对这件事一反常态,怨了又怨……”孙女回忆道,日记本丢失,周立波之前的心血都付诸东流了,他每每想起这件事总是眉头紧皱,他时常郁郁寡欢,身体状态也愈发羸弱。
特殊时期周立波遭受了几年的牢狱之灾,不仅残害了他的健康,也夺去了他的自由,自由提笔创作的权利……1978年,周立波终于被释放,他迫不及待继续创作,可天公不作美,他又被疾病缠身,次年不幸病逝。
在萎靡之际,周立波仍不忘记祖国,他对妻子说,要将全部财产捐献给国家……妻子强忍丧夫之痛,在周立波走后,整理好遗物,将他生前的全部稿费悉数捐献给国家,完成他的遗愿,最后一次实现他的民族大义。
令人感到可悲的是,如此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死后并未被世人铭记,时常要用“作家周立波”与另一位同名艺人区分开来,甚至在周老离世的新闻下,有不少网友问“是那个劣迹斑斑的周立波死了吗,什么时候的事”,将军孤坟无人问,反而沦为八卦新闻的挡箭牌,实在是悲哀。
他是无可争议的,崇高的无产阶级斗士,他深入到战火纷飞的抗战前线中,执着于为困苦的农村百姓发声,他不受约束不断突破,在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不断驰骋,带来一部又一部的佳作,这颗璀璨之星将持续照耀着改革开放的前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