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华用自己嚼过的东西喂国庆,这一幕正好被安杰撞到。
安杰怒,和江德华大吵一架,没吵赢,气得回了娘家。
安欣、大嫂、杨书记……多少人都觉得惊奇——厉害的安杰竟然被一个不认识字的小姑子给赶出了家门。
但事实上,对安杰和江德华来说,这一架吵得好。
01安杰吵不赢江德华
吵架吵输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吵的时候没有发挥好,该说的点没想到;一种是吵对方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把自己也给“带偏了”。
吵架是一种带着很强能量的沟通方式。
当吵架双方对某件事或某一系列事情互相不妥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沟通就带有能量了。
能量强烈的时候,理性就容易跑丢了。
所以我们常说,沟通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说的就是不要让情绪盖过理智。
但这件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放在安杰和江德华身上是怎么回事呢?
德华听到江德福为了安杰放弃了前程便对下班回家的安杰撒了气。
安杰平时还挺有涵养的,但她莫名其妙被德华怼了,自然也不高兴。
江德福让安杰少说两句,安杰的原话是:“我凭什么少说两句?我上了一天班,累的要死,回来又生一肚子气。”
你看,上班累了,情绪又不能在单位释放,只好带到家里。
如果这个时候正好碰到一个“点火的”,可不就是一点就着。
好在江德福从中间挡了一道,这才没有吵起来。
但挡着归挡着,两个人之间的气不可能一两天就消失了,所以第二天,当安杰下班看见德华用嚼过的东西喂孩子的时候,情绪就有点不受控制了。
安杰企图讲理,说的是嚼过的食物喂孩子不卫生。
德华生气了,说的是我们老家都是这么喂孩子的。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老家这么喂孩子就能代表这么喂孩子是对的吗?
显然不是,但这是德华的思维习惯,她只会按照她们老家妇女的思维来回对方的话,尽管回得毫无逻辑。
安杰气急,回了一句“这儿是你们老家吗?”
原意是想说,你不能用你们老家的一套来做这里的事,你们的风俗习惯不一定是对的。
但是习惯“断章取义”的德华顶了句“谈我们老家怎么了?犯王法了?没有老家哪有哥,没有哥哪有你,哪有你儿子?”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话其实就是把安杰的话理解成了“安杰看不起江德华的老家”。
所以,安杰和江德华吵架是永远吵不赢的,因为安杰的思维逻辑是相对完整的,她说一句话有起因有结果,有理有据,换句话说,她需要几个词来串起一句话;但江德华讲话没是没有逻辑的,逮到一个让她不舒服的词就能随意发挥,随意上升。
02江德华为什么对安杰“不依不饶”?
吵不赢归吵不赢,但安杰好歹是江德华的亲嫂子,是那个愿意让她来城里过上好日子的女人,江德华就算不对她敬爱有加,起码应该跟她和平相处。
但事实上,德华初入城的那段时间,和安杰总是不在一个频道,有那么点对安杰“不依不饶”的意思,这又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江德华的过去。
我们都知道,江德华在乡下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她那参军的丈夫新婚一个月就离开了部队,下落不明,难以改嫁。
并且从江德华“夜闯哥嫂卧室”和“处女再嫁老丁”可以看得出来,她和她前夫并没什么感情基础。
一是德华的前夫新婚一个月都没有碰过自己的新娘;二是上江家父母早逝,条件不好。
这样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江德华的老公当时并没有很想娶她,只是因为娶她的门槛比较低(比如彩礼要求低等),这才顺从家里的父母之命。
所以,除了江德福口中所说的江德华的“命苦”,受非议之外,她在农村里不但不受公婆待见,连自己的老公她都鲜少有期盼。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她在农村的时候,是个被孤立的人。
一个被孤立的人,要么自闭得不行,要么就是神经反应过度灵敏,别人简单的话也能听出其他的意思,然后一顿攻击。
江德华显然是后者。
所以她除了逻辑不严谨之外,还有一个过度敏感的问题。
尤其是看到自己的亲哥完全没有农村里的那一套在家说了算的架子,对安杰体贴入微之后,心中更是不爽。
在她的理解当中,老公就得治得住老婆,安杰这样的脾气是“趾高气昂”,是“资本家的面孔”,是应该被批斗,是无法无天。
所以,看到王秀娥对自己嫂子也有想法的时候,德华觉得王秀娥特别亲;当她企图从保姆张妈的嘴里听到安家如何虐待她的“事实”却不得的时候,就对张妈有了意见,说张妈是“被剥削得不够惨”——尽管张妈从来没有得罪过江德华。
德华好不容易跳出了被孤立的境地,她对“抱团取暖”有着强烈的渴求,她需要久违了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惹人怜爱,长相漂亮且成分不好的安杰正好成了她潜意识锁定的目标。
当然,必须补一句,江德华本质上是个善良的人,所以后来才受孩子们敬重,受安杰保护。